ZARA在中國服裝行業大小通吃背后的邏輯
Zara品牌管理策略,有一個著名的“三不”原則——“不做廣告、不外包、不打折”。這一點非常另類。Zara的廣告額只占銷售額的0.3%,遠低于行業3%到4%的平均水平。另外Zara折扣的種類一般只占總品種的10%不到,并且一般只打8.5折。
不在廣告宣傳上做較大投入,但卻注重商店所在地理位置,往往選擇城市黃金地段開設店面,這些旗艦店往往外觀豪華,面積也大,能給消費者帶來一種獨特的購物體驗。
每一種款式在同一家店面的數量很有限,而且每款設計在旗艦店的擺放周期不超過兩周。這種人為造成的“稀缺”能給消費者帶來兩種印象:一個是這個店面的服裝銷售得很快,另一個是店面的服裝總是新的。
并且ZARA重視櫥窗設計,讓櫥窗成為最有效的廣告。正如薩拉的創始人阿曼西奧·奧爾特加所言:“時尚就在大街上。街道就是展示時裝的最好的T臺。薩拉就是時尚。”
Zara有一個全天候開放的“數據處理中心”。每一個零售網點都可以通過該系統追蹤銷售數據。此外,顧客的反饋也能在系統上反映出來,Zara能夠很快發現哪些款好賣,哪些款滯銷。
走進ZARA店內,柜臺和店內各角落都裝有攝影機,店經理隨身帶著PDA。當客人向店員反映:“這個衣領圖案很漂亮”、“我不喜歡口袋的拉鏈”,這些細微末節的細項,通過Zara內部全球資訊網絡,每天至少兩次傳遞資訊給總部設計人員,由總部作出決策后立刻傳送到生產線,改變產品樣式。
這樣的作法YE 大大降低了存貨率。同時 Zara分析出相似的“區域流行”,在顏色、版型的生產中,做出最靠近客戶需求的市場區隔。
H&M一直想跟上Zara的腳步,成效卻不彰,這是為什么?
因為H&M的供應鏈中,從打版到出貨,需要三個月左右,完全不能與Zara兩周相比,無法支撐大數據供應的龐大資訊。大數據運營要成功的關鍵,是資訊系統要能與決策流程緊密結合,迅速對消費者的需求作出回應、修正,并且立刻執行決策。
ZARA創造的是一個全新的商業模式,追求的是“高速度、小批量、多款式”,這三大特征才是快消品行業的大勢所趨,當然這也是一個完完全全基于顧客需求的商業模式。
Zara在全球絕大多數的生產都是外包給第三世界的加工廠來做的。它自己業務的核心是品牌設計和渠道拓展上。當然也有很多品牌也是這樣做的,但是Zara的精髓并不在此。
因為將店面作為展示的窗口,顧客也會樂于把逛ZARA當成一種發現時尚的樂趣。有統計顯示,顧客平均一年去ZARA17次,其他品牌只有4次。
另外,ZARA并不講求每種款式生產更多的數量,而是注重款式的多樣性。ZARA每一款服裝的生產數量都非常小,這就人為地創造了一種稀缺。越是不容易得到的,就越能激發人的購買欲望。ZARA執行永遠“缺貨”的策略,對于同一種款式的服裝,零售店的庫存一般只有幾件,或許由于你的一時猶豫,從而錯失了最終擁有它的機會,因為你明天看到的也許是擺放一新的貨架。這最初的懊惱,換來的是顧客再次光顧時果斷的購買速度。
IT系統已部署到Zara每個門店,每個店自己有自己的貨單,但法國店的貨單就和意大利店不一樣。這是一種非常個性化的做法。
門店經理則負責查看店中的貨品銷售情況,然后根據下一周的需求向總部訂貨。總部通過互聯網把這些信息匯總,發給西班牙的工廠,以最快的速度生產和發貨。門店經理自己決定應該進什么貨;Zara對門店經理的考核,則是看該店的銷售有沒有上升,如果出現貨品積壓,就由門店經理為這些庫存埋單。
中國的很多做代加工的工廠總是被庫存回款所拖累,所以跟品牌的銜接性太低,供應關系非常脆弱,但是Zara分布在全球的2000多個加工廠卻可以做到隨時開工,它是怎么做到的呢?
Zara打通了和供應商的金融關系,使跟它合作的加工廠不再需要為資金而煩惱。比如某下游加工廠需要生產出價值2000萬的產品提供給Zara。一旦缺少資金,這個工廠就無法運轉。如果按照傳統金融業態的方式,這個加工廠需要獨立去銀行擔保貸款,而銀行需要辦理抵押手續,非常麻煩和周折。
而Zara可以為它在全球的2000多個核心供應商提供最快速的在線融資。在基于端到端的電子化的系統上,Zara的供應商只要提出一個申請,總部就會從香港或者新加坡,根據相應需求調撥資金直接匯到他的中國賬戶上,24小時就可以完成這樣一筆融資,不需要任何復雜的手續。世界各地的加工廠不再需要為資金而煩惱。
這些資金來自于高效、發達的資本市場,Zara顯然搭建了一個更高層次的金融環節,這也促進了整個Zara生態圈的快速成長。Zara獲得了與所有供應商合作的管理體。
所以,今后一個組織的核心在于整合更高層次的生態圈。未來不再是價格、技術之間的競爭,而是生態圈之間的競爭。生態圈的模式應該是這樣的,物流是基礎,信息流和資金流是支撐,文化是頂層。這才是未來組織的競爭力所在。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