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手集合店避免了“千店一面”
近幾年,我國零售終端競爭日益加劇。百貨由于品牌重復率高、承租能力差、聚集人流能力下降正逐漸失去大眾的關注,而買手集合店這種在國內較新的業態則開始逐漸走入公眾的視線,成為各購物中心所青睞的招商對象。
事實上,買手集合店并非一個全新的概念,其在歐美國家已發展得較為成熟。但在國內,買手集合店發展相對滯后,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
1.國內的零售市場由于渠道商的強勢經營,并不具備培養大量買手的環境,導致國內很多集合店采取的還是類似百貨的聯營方式,充其量只能算作面積比傳統百貨小一點的主題百貨。這種小百貨店的經營方式受限于聯營渠道,發揮不出集合店應有的優勢。
2.這些集合店的貨品選擇問題,對于買手集合店來說,其所追求的是“品類豐富,品位專一”,款式有時候凌駕于品牌之上。這樣的搭配雖然讓國人有了許多大牌之外的選擇,也享受了搭配的便利,但因本土主流消費者的消費實力還十分有限,并且大部分消費者都還處在逐漸從產品需求到消費需求的轉型期。在這個轉型過程中消費者鐘情于品牌勝過品質和品位,還不能很快接受所謂的“陌生大牌”集合,導致一些國際優質集合店在國內的運營并不那么順利。但隨著消費者收入的不斷增加,消費層次的不斷升級,可以預見的是,買手集合店會成為國內零售業態發展的新趨勢。
運動品牌從專賣店轉入集合店中,不僅各品牌的營業面積縮減了,節約了租金,而且集中起來共同營造的運動氛圍,可以增強集客能力,使其在購物中心能保有一席之地。這或許將成為運動品牌零售終端的一個重要趨勢。
集合店不僅對購物中心來講意義重要,對于一些集客能力較弱,尤其是新進入市場的時尚品牌來說也是如此。因為集合店的出現省去了個別品牌在注冊、物流、店面設計等方面的繁復工作,節約了產品進入市場的時間和成本。例如,香港時尚品牌種類繁多,設計師的國際化程度較高,但以“小而精”為特色的香港時尚品牌,在內地高端市場上卻難以與歐美品牌競爭,以參加集合店的方式進駐內地市場是一條捷徑。眾多品牌選擇抱團合作,有效地共享了人流,共享了專業的品牌渠道,共享了新市場的營運信息,進而增強了各自的集客的能力。
無獨有偶,這幾年集客能力正在逐步減弱的運動品牌也開始把品牌集合店作為突破困境的法寶。鑒于單個運動品牌的低迷表現,各大商場為了更高的利潤,吸引更多的年輕顧客,決定把運動品牌的位置讓位給快時尚、輕奢侈和潮牌。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