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狠抓紡織行業的經濟增長
在行業增速適度放緩的深入調整期,2015年的紡織投資信心出現了回升的勢頭,說明行業在深入調整期呈現出“緩中有進”的局面。“穩”字概括體現出行業在調整中的持續發力和尋找新的增長點過程中的真實生態。
數據說話看成績
據行業最新統計,2015年1~11月,紡織行業500萬元以上項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達10855.6億元,同比增長15%,增速高于上年同期2個百分點,高于同期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4.8個百分點。紡織行業新開工項目達15235個,同比增長17.5%,高于上年同期18.9個百分點。分地區看,西部地區投資完成額繼7月由負轉正后增速持續加快,1~11月同比增加18.9%,占全行業投資比重9.5%,高于上年同期0.3個百分點;中部地區投資增速相比有所放緩,1~11月投資完成額同比增加13.9%,低于東部地區增速2.4個百分點,占全行業投資總額比重為30%,低于上年同期0.3個百分點。
“堅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依靠改革創新加快新動能成長和傳統動能改造提升”,閉幕不久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指明了出路。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度新疆長絨棉雖然種植面積增加20%以上,但單產和品質都有下滑。2015/2016年度國內高等級棉總供應量約250萬噸左右,高等級用棉缺口的問題仍比較突出。國產棉不能完全滿足企業的用棉需求,因此企業強烈呼吁放開進口棉配額,解決國內對高等級棉需求的缺口。
綠色引領紡織業走向春天
近年來,紡織新材料企業加快“兩化”融合和智能制造,生產效率提高,產品質量提升。圖為浙江某紡織企業智能化生產線一角。經濟日報記者 許紅洲攝
高性能膜材料、碳纖維、芳綸……這些平時難得一見的材料已經廣泛應用于紡織行業中。“十二五”時期,我國已成為全球范圍內高性能纖維生產品種覆蓋面最廣的國家。專家認為,新材料將給紡織行業帶來巨大的發展空間。而我國經濟結構的深度調整,以及個性化、差異化、功能化的消費需求升級,也將為紡織新材料的不斷開發和提升提供更新更大的舞臺。
近年來尤其是經過“十二五”科技攻關,我國紡織行業在各類新纖維新材料的研發和應用上多點開花,成果豐碩。“過去在新材料領域的空白,已經基本得到填補,陸續進入產業化階段。”高勇說。
“‘十二五’期間,碳纖維、芳綸、聚酰亞胺、聚苯硫醚等高性能纖維產業化取得突破性進展,我國已成為全球范圍內高性能纖維生產品種覆蓋面最廣的國家。”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會長端小平告訴記者,替代石油資源的新型生物基纖維材料,更是如雨后春筍般紛紛登場。竹漿纖維、麻漿纖維、蛋白復合纖維,以及用蝦蟹殼為原料提取的殼聚糖纖維等先后實現了產業化生產,自主知識產權技術領先國際。
同時,各種差異化、功能化纖維通過運用納米、復合、超細、共聚和接枝等技術,提高和改變了原有化纖的性能和功能。吸濕排汗、保暖、涼感、抗菌、阻燃等功能纖維和復合纖維規模化生產和應用日趨成熟,大大提升了服裝和家紡產品的附加值。目前,我國化纖差別化率達到56%,比2010年提高10個百分點。
紡織業要抓機遇多創新
一組對超過2000家紡織企業兩化融合情況的調研結果顯示,目前,國內紡織企業生產設備數字化率達到36.06%,數字化生產設備的聯網率達到27.74%,生產管理環節信息化普及率達到50.49%,實現管控集成的企業比例達到19.82%。業內專家預計,這一比例在“十三五”期間將會快速提升。可見,隨著人力成本、原料成本、能源成本的提升,紡織制造業互聯網化的趨勢越發明顯。
用“新”來解釋產業升級,是因為它在當前形勢下包含著全新的課題。“互聯網+”、智能制造、產業服務業……諸多新課題既是傳統制造企業面前的難題,卻也包涵未來產業升級發展的嶄新前景。
紡織工業是我國傳統支柱產業和重要民生產業,也是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優勢產業。近年來,世界經濟復蘇緩慢,國內經濟減速換擋,我國紡織工業既要面對來自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雙重競爭,又要承受成本持續攀升、勞動力資源緊缺、環境約束不斷增大等各種壓力。因此,紡織產業必須尋找新的動力源,實現新舊增長模式轉換,由勞動密集型、資源消耗型向技術密集型、資源節約型快速邁進。在這一過程中,科技創新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愈益明顯而重要,是全行業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核心,是產品創新、管理創新、品牌創新等諸多創新的基礎和源泉。
從產業外部來講,世界范圍內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興起,顛覆性創新不斷出現。在國家層面,“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要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國家戰略指引方向明確。紡織行業必須緊緊抓住難得的歷史機遇,做好紡織科技強國建設規劃,布局未來科技創新重點方向,力爭“十三五”末的行業科技創新水平從“跟跑、并行”為主向“并行、領跑”為主轉變。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