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行業:信息化帶動工業化
隨著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以及東南亞等國家競爭對手的出現,我國的服裝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近年來愈演愈烈的“用工荒”使企業普遍認識到以往的優勢已無法支撐自身的發展,轉而尋求技術紅利,倒逼國內服裝企業“機器換人”。
省人工設備成趨勢
專家表示,機器換人是我國服裝行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后所出現的必然現象。與以往的設備相比,高效、節能、省人工是這些設備的共性。
據中國縫制機械協會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縫機業共生產縫紉機1292萬臺,機電一體化高效節能縫制機械總產量占工業縫制機械總量的比例已由2009年的10%提升到目前的49%。平、包、繃等大宗主導產品中機電一體化產品占比由2009年的15%,提升到目前的45%。其中,電腦平縫機2013年總產量高達270萬臺,同比猛增80%,首次超過機械型普通平縫機產量。
行業新的發展格局漸顯,自動化、智能化機械成為企業選購熱點。以前一件衣服的釘扣子工序,需要由4個工人共同完成,現在使用“智能”釘扣機器后,由一個人負責控制電腦程序,縫紉機自動就能完成全部釘扣流水線的工作,基本實現了無人操作;剪線機也是一種高效的取代人工的機器,效率是人工剪線的8倍,可以同時完成2~8個人的工作,價格只有2000~3000元;立體整燙機縮短了熨燙輔助時間,提高了生產效率,一般可提高生產效率30%~35%;柔性制造系統通過對服裝縫制過程的實時監控加大了服裝衣片或半成品的流量,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庫存,在線質量檢驗、控制和修復,可以確保下線的每一件產品都滿足優質產品要求,同時通過計算機軟件實現了生產執行過程中管理的協調和成本的控制。特別值得關注的是,不同款式、不同顏色和不同號型的服裝可以在一條生產線上同時作業,適應目前許多企業小批量、多品種的服裝生產需求,極大提高了企業的快速反應能力。
可見,智能化、省人工的新型技術與產品的不斷進步,前所未有地改變了傳統服裝行業的作業方式,服裝行業的轉型升級真正迎來數字化時代生產模式。
信息化帶動工業化
得信息者,得天下。服裝產業面對瞬息萬變的全球化市場,快速反應能力的強弱成為衡量企業競爭力的標尺,而快速反應能力的核心是信息化。
在生產技術領域推廣CAD、CAM系統,開發如網上定制、智能化設計排料系統、單件自動化下料訂單快速處理等專門軟件提效又省工。事實表明,使用電腦制版,效率是手工制版的2.7倍;電腦放碼效率是手工放碼的5~6倍;電腦排料效率是手工排料的10倍。
物聯網技術是服裝行業信息化的一個重要方面。RFID技術對產品生產、庫存、物流配送、產品銷售管理模式帶來了革命性的推進。美國Gap公司在很早就將RFID技術應用到了整個供應鏈過程中。據相關部門統計,Gap公司應用RFID技術以來,銷售額提高了20%,庫存精確度提高30%,剩貨成本降低90%,盤點效率提高20倍,門店銷售成本降低了10%。
服裝產品過程的信息化將帶動企業生產過程、營銷過程和管理過程的現代化,有效利用行業信息平臺、電子商務平臺,加強對企業信息化的咨詢服務,達到資源優化配置,適應全球化競爭的新形勢。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