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腕表在華銷量暴跌三成 奢侈品牌被迫搶“剛需”
11月初陸續披露的多項財報顯示,中國市場的雪崩甚至拖累了奢侈品集團航母的全球業績,讓遠在瑞士的制表工匠們開始擔心失業。
與此同時,所謂“輕奢”品牌在中國風景獨好,富裕起來的中國白領以挑剔、精明的方式熱愛著價位適當的奢侈品。普通腕表、高端時裝品牌以略高于中國經濟增速的節奏增長。
奢侈品牌業績下滑
“做奢侈品的朋友現在都很焦慮,從一線到高管,都有人在考慮轉行。”曾在奢侈品零售部門工作十年的Sandy說道,最近和圈里的朋友聚會,大家都愁眉不展。奢侈品零售越來越難做,數據萎靡不振,有人想開餐廳,有人計劃辭職寫書,奢侈品行業黃金般的十年,似乎戛然而止。
向來樂觀的Sandy也覺得,奢侈品行業以往每年兩位數甚至三位數的增長,“這輩子也看不到了”。
第三季度,愛馬仕中國表現疲軟,所在區域增幅低于集團總體增幅。最慘烈的是愛馬仕腕表,中國市場拖累整個品類銷量下滑14.4%。今年上半年,Prada利潤大跌了20.6%。
擁有眾多頂級腕表品牌的歷峰集團截至9月底的半年凈利潤下滑23.5%,其中中國地區銷售額下滑4%。全球第三大奢侈品集團開云表示,中國消費需求下降是影響集團整體收益的主要原因之一。
全球最大奢侈品集團LVMH旗下的泰格豪雅近期宣布裁員,歷峰旗下的“現金奶牛”卡地亞宣布減產,減少腕表工廠員工的上班時間。
縱觀全行業不難發現,一般被視為“硬奢侈品”的腕表和珠寶業績下滑最為明顯,皮具時裝類的一線品牌紛紛出現增長變慢甚至下跌的情況。而中國市場的下滑成為各家業績不盡人意的主要因素。
某大型奢侈品集團旗下的一家高端腕表品牌內部人士告訴記者,今年幾乎所有的高端腕表品牌在中國都出現了業績斷崖式下跌,幅度達到30%~50%。經銷商感到壓力重重,他們急于消化累積的庫存,在進新貨方面表現遲疑。
今年10月,美國咨詢公司貝恩聯合意大利奢侈品行業協會發布最新的《全球奢侈品市場監控》報告稱,今年全球奢侈品市場個人消費將僅實現5%的增長,預計增至2230億歐元,約合2820億美元,撇除匯率因素后僅增2%。貝恩預測,今年中國市場的銷售額將會下跌2%,而這一數字在去年還有7%的增長。
挖掘剛需市場
奢侈品牌高管們異口同聲地表示,支持中國反腐,盼望行業回歸理性,然而,腐敗性消費的一夜銷聲給了他們強烈的痛楚。
一家意大利頂級男裝品牌的內部人士曾向記者透露他們的變通做法。品牌有時會派出裁縫在官員指定的時間和地點幫他們量取尺寸,量身定制高價西裝日后奉上。品牌LOGO被完全隱藏,務必創造出“看上去質地很好,但沒人知道品牌和價格”的效果。有時品牌愿意提供更多的方便,即同意讓顧客為他人購買西裝,并承諾日后可以為收禮的人更換他滿意的樣式和尺寸。
這仍然無法抵消反腐帶來的威懾力,奢侈品牌不得不把目光投向金融從業人員、跨國公司高管、律師、會計師等高收入人群。他們明白,在中國必須展開痛苦的轉型。各家現在的共識是,要在社交媒體上投入更多的精力。
國內最大鐘表經銷商一位高管告訴記者,當下集團的思路是,開實體店必須更精更準確,那些非核心商圈的門店需要淘汰,客流旺盛的優質門店則要投入更多的資源。在營銷上,直白的廣告不一定有效果,社交媒體的傳播變得更加重要。
與傳統硬奢侈品牌相比,輕奢品牌的表現及態勢可謂樂觀。單品售價在萬元以下的品牌受到中國年輕白領的追捧。今年第三季度,Coach中國地區銷售額增長10%。法國手提包制造商瓏驤(Longchamp)執行長宣布今年將擴大中國區業務;湯麗柏琦(Tory Burch)繼今年7月在上海落戶全球最大一家旗艦店后,宣稱計劃在中國開設更多的精品店。Burberry截至9月底的半年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4%。
意大利奢侈品牌Tardini中國負責人賀斌告訴記者,奢侈品牌已經認識到,要在中國市場長遠健康地發展下去,必須挖掘“自用”這一市場。 關注時尚、奢侈品行業的的IDG資本合伙人閆怡勝告訴記者,資本目前在中國感興趣的是那些在互聯網上更活躍、融合得更好的品牌。觀察發現,在上海這樣的中國一線城市,消費者不再盲目迷信傳統大牌,他們更感興趣那些低調、個性化的品牌,知道什么是適合自己的。
《福布斯》發布的《中國大眾富裕階層財富白皮書》統計,預計到2014年底中國大眾富裕人數將達到1404萬人。中國大眾富裕人群規模不斷擴張,是拉動中國奢侈品市場的引擎。正如恒隆集團主席陳啟宗所說的,奢侈品下一輪增長動力來自中國的白領、金領群體。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