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銳中國計劃"為服裝行業輸入新鮮時尚血液
通過中國時尚同盟與寧波國際服裝節合作打造的這一平臺,新銳設計師田小田找到了設計生涯的新起點。自2011年以來,中國時尚同盟就一直在為寧波的服裝產業升級貢獻著力量,從寧波國際服裝節的舞臺上涌現出來的優秀設計師遠不止田小田一個。今年10月,這項旨在推進地方產業內外合作的宏偉計劃將再次點燃激情,在政府、行業機構的既定計劃中,一切都是為了能讓這些優秀的青年設計師展現自我、實現夢想。
“新銳中國計劃”再燃激情
多年來,中國時尚同盟就一直在為寧波的服裝產業升級貢獻力量,從寧波服裝節的舞臺上也涌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設計人才。他們為寧波服裝產業的良性健康發展注入了新鮮的時尚血液。
“創意寧波、霓裳東方。”日前,記者從第十七屆寧波國際服裝節組委會獲悉,今年的寧波國際服裝節將于10月24~27日在浙江寧波舉行。而服裝節將上演多場時尚饕餮盛宴,其中就包括由中國時尚同盟在本次服裝節上舉辦的2013中國新銳設計師走進寧波系列活動。
提升時尚話語權
為了全新突顯“寧波裝”這一概念,在活動設置上,今年組委會把重心集中在寧波產業轉型發展所需的資源要素和創新要素的整合上,著力突出國際國內市場拓展和創意設計。自2011年以來,中國時尚同盟就一直在為寧波的服裝產業升級貢獻力量,從寧波國際服裝節的舞臺上也涌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設計人才。
多年來,寧波國際服裝節通過積極塑造紡織服裝產業發展和創新的產業平臺,提升了寧波的服裝品牌和城市品牌的地位。通過與中國時尚同盟的合作,在推進當地產業內外合作的過程中,寧波國際服裝節以產業要素融合、市場運作、企業服務為載體,使寧波服裝能夠進一步發揚“紅幫精神”,持續地引領產業時尚,加速產業轉型,進而搶占國內外市場份額。
近年來,隨著中國時尚同盟對中國青年設計人才的持續推動,一群年輕而有才華的青年設計師群體受到了越來越多的持續關注。伴隨著國際化、網絡化的不斷延伸,中國時尚同盟儼然已成為新生代設計師展現自我、實現夢想的最佳選擇。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時尚同盟組委會主任孫瑞哲表示,設計是服裝的第一大要義。中國的紡織服裝業由傳統制造業向現代時尚業轉變,在擴大內需的過程中建立中國時尚話語權,是大勢所趨。對于中國時尚同盟而言,最根本的,便是提升中國的時尚話語權。{page_break}
時尚同盟三進寧波
從有關方面獲悉,在本次服裝節上舉辦的2013中國新銳設計師走進寧波系列活動是中國時尚同盟第三年走進寧波,目前已有多名優秀的中國青年設計師報名參加時尚發布和對接交流,設計師的專業水準、影響力均代表了當前國內服裝圈最優秀的新生力量。
據了解,中國時尚同盟目前已經確定參與2013中國新銳設計師走進寧波系列活動的設計師包括saryhe品牌創始人兼設計總監何佳妮,中國時尚同盟簽約設計師宋佳佳&莊亮,shelley﹒qin針織設計工作室創始人、江蘇省優秀服裝設計師秦婉瑜,獨立品牌kvkv品牌創始人段奎宇,fj2、v-touch創始人賈蓓,alexzheng服裝品牌創始人鄭彤,the secret goldfish品牌創始人田菁菁,月白嫁衣手工坊高級定制創始人徐孜&廖秋婷,jose orlando(奧蘭多)品牌設計總監黃海兵,just‘u高級時裝屋創始人蔡宇,以及mico wang時裝設計工作室創始人王米佳等多位國內知名的青年新銳設計師。屆時他們將站上中國時尚同盟的舞臺,為觀眾帶來了時尚的饕餮盛宴,其中也不乏震撼的創意之作。
值得一提的是,這批設計師他們多活躍在德國柏林時裝周、上海時裝周等國際舞臺上,他們中不乏如宋佳佳等深受上海國際車展、湯臣酒店等高端舞臺歡迎的跨界高手。據主辦方介紹,參與今年發布的部分設計師在我國香港、北京、上海、成都等時尚中心擁有個人品牌或高級成衣定制品牌。他們中70%有在柏林藝術學院等歐美知名服裝院校留學經歷,或在意大利、法國等國外品牌擔綱主設計師以上職務。可以說中國時尚同盟將為寧波當地的服裝企業引薦一批強有力的設計人才。
此外,秀導和模特也是本屆服裝節的一大看點,秀導團隊由中國國際時裝周和上海時裝周的原班人馬組成,模特70%以上為國際一線外模。
輸入新鮮時尚血液
作為寧波國際服裝節的主辦方,在談到今年與中國時尚同盟的合作時,組委會秘書長、寧波市經濟與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周學明表示,近年來,中國時尚同盟與寧波國際服裝節攜手得到了當地政府部門及企業的肯定。今年寧波服裝產業再次與中國時尚同盟牽手,在第十七屆寧波國際服裝節期間舉辦“新銳設計師走進寧波”活動,無疑將為寧波的服裝設計體系,乃至整個服裝產業的良性健康發展都將帶來最新鮮的時尚血液。
在今年的服裝節舉辦期間,如何通過有效的平臺戰略,憑借設計的語言與創意的表達方式,加強產業鏈上下游對時尚的協同理解與商貿資源的互動,隨之形成“盟”的力量與“群”的氣場,是中國時尚同盟時尚發布的價值所在,也是為何有眾多優秀新銳設計師不斷加入中國時尚同盟的魅力所在。
孫瑞哲強調,“新銳設計師走進寧波暨中國時尚同盟新銳設計師聯展”是中國時尚同盟推出的“新銳中國計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的經濟形勢下的企業轉型、品牌升級,對服裝的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以雄厚產業基礎為后盾的服裝設計體系,將對一個地區的服裝行業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周學明表示,寧波是服裝大市,服裝的制造能力強,但設計是短板。究其原因,一是理念,二是人才。寧波部分服裝企業資金實力還不夠強,更談不上邀請頂級設計師擔綱設計,相反,新銳設計師自我成長需求強烈、專業基礎過硬,反而有利于推動雙方合作。{page_break}
通過中國時尚同盟與寧波國際服裝節合作打造的這一平臺,新銳設計師田小田找到了設計生涯的新起點。她表示,與寧波裕人針織的合作,就是寧波服裝企業與中國時尚同盟簽約設計師合作的一種有益嘗試。如果在磨合過程中,設計師和企業之間達成了一定的共識,合作模式還可以更加多元化,比如服裝企業可以根據自身戰略出發、權衡資金等實力,采取靈活策略吸引設計師加盟或是訂單式采購設計需求。
事實上,自成立以來,中國時尚同盟都秉承一個理念:設計師品牌培育計劃是一個系統工程,設計師品牌想要獲得更好的發展除了需要讓大眾消費熟知外,還需要專業、商業和資本方的介入。
為新銳設計師搭建平臺,尋找產業機遇只是一個開始,通過對全國各地服裝產業的認知與了解,下一步中國時尚同盟還將為國內的設計師品牌探尋發展方向提供更多的支持。
新銳的愿景與困惑
如今,服裝業正進入一個轉型升級的重要時期,必須加快走向新的發展方向,進入新的發展平臺。而“青年新銳軍”正在尋求新的合作,以達成他們心中的夢。
2012年,有11位設計師與中國時尚同盟合作,在寧波國際服裝節上展示自己的作品。今年,這一陣容擴大到了18位。
在這些設計師中,有的從業十幾年,他們一邊為企業服務,一邊養活自己的個人品牌;有的剛剛畢業沒多久就已經成立了屬于自己的工作室。不過,無論從品牌規模還是知名度來看,他們仍是設計師陣營中的新銳。因此,他們之中的大多數人正在尋求與相關機構、企業合作,以達成他們心中的夢。然而,又有誰懂得他們的愿景與困惑?
實體店,一個不好做的夢
離本屆寧波國際服裝節的發布會還有一個多月的時間,設計師黃海兵的準備工作已經基本就緒,今年他將主推自己的新工藝,包括近幾年在歐洲流行的無縫技術和中國傳統的扎染工藝。
與中國時尚同盟的合作,黃海兵并不是第一次。這次來寧波做發布,他的目的更加明確。“參加這個活動的初衷就是為了能盡快開設自己的實體店。”黃海兵之前一直和代理商合作,但他認為這種模式不夠成熟。
黃海兵說:“作為一名設計師,最大的夢想就是有自己的店,這種心情就像培育自己的孩子一樣。”黃海兵的計劃已經有了明確的時間表,他的實體“窗口”將于2014年在北京和上海亮相。
而已經連續三次參加發布的蔡宇,其個人品牌quiet k-night 12 cy已經在設計師集成店寄賣和網絡銷售。他告訴記者,目前正在和投資公司洽談,計劃在5年內把品牌真正推向市場,包括在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開設小型的定制會所。{page_break}
其實,有這種想法的設計師并不只有黃海兵和蔡宇,他們通常走的路子是先為服裝企業服務,再把賺來的錢用來養活自己的品牌。蔡宇現任職于依文旗下高端男裝品牌kevin kelly設計總監,黃海兵則同時服務于歐林諾、奧蘭多等多家品牌。
不過,大多數設計師對于開店謹慎多過熱情。江蘇省優秀服裝設計師秦婉瑜已經有了自己的shelley﹒qin針織設計工作室,在她看來,除非遇到非常投緣的合作伙伴,開店只能還在考慮中。
在杭州經營自己工作室的何佳妮也抱有同樣想法。除了好的合作伙伴,何佳妮認為如果自己開店,資金很容易被“套住”,畢竟房租是筆不小的數目。“一般實體店當季至少需要200件產品,我們目前的產品數量還不足以支撐實體店的運營,開店還會面臨庫存問題,這對設計師是致命的。”
何佳妮的擔心并非多余,目前的狀況是,設計師集成店的壓力越來越大,租金的提高直接轉化成庫存壓力轉嫁給設計師。而設計師品牌通常都是工廠不喜歡的小訂單,何佳妮的家人就在溫州開服裝廠,作為一名“服二代”,她說,“有時候訂單連家里的工廠也不愿意接。”
發布會,結束了就是結束了
店,開還是不開?這個問題著實令人困擾。不過,在開店之前,很多設計師還在為運營問題所困惑。
“發布會結束就是結束了。”蔡宇對記者說,他和他的很多設計師朋友都面臨同樣的一個問題——發布會結束后,運營方面沒辦法及時跟進。
“以前我們做過很多場發布會,結束后會接受媒體的采訪,政府部門也會介紹一些企業和我們認識,但是并沒有后續的跟進。設計師對于商業運營都是‘門外漢’,沒有經驗也沒有精力去跟進買手訂貨、開店計劃。”蔡宇認為,歸根結底我們缺少一個好的運營團隊。
設計師的想法是,借助政府部門的引導改變來這一現狀,這也是為什么他們選擇加入中國時尚同盟的主要原因。{page_break}
秦婉瑜最看重的是與企業交流機會,她說:“在國內,優秀的設計師與好的企業能真正融合的機會并不多,現在很多企業花重金引入歐美的大牌設計師,給國內原創設計師的機會很少。”
擁有個人品牌mico wang的設計師王米佳也說:“最希望借助政府的合作平臺,深入企業,把我們的優勢和企業的優勢結合在一起。”
何佳妮的目的則更為明確:“通過這次秀,我想和一些面料供應商有所交流,爭取以后能合作辦發布。”
鄭彤和他的個人品牌alexzheng已經與中國時尚同盟合作了三年,這一次來到寧波國際服裝節,除了做發布,鄭彤還瞄準了靜態展,希望借此拓寬品牌的銷售業務。不過在鄭彤看來,對于與政府、企業合作的發布秀,設計師不能太過急于求成。
“你不能指望做一場秀就立刻火了。自己做秀的成本很高,場地、模特的費用都要考慮在內。和政府機構合作能夠降低成本,但作為原創設計師,不管有沒有這種合作,每一季該出的產品還是要出,只不過要做發布就必須有明確的主題以及至少25套設計而已。”鄭彤說,設計師的心態很重要,通過發布會只是展示一下自己,或許會有機遇,但也不要抱很高的期待。
沒生意,創意園水土不服?
不管設計師對于政府扶持的態度如何,隨著設計師集成地或創意園在各大城市的興起,政府正在做的是為原創設計師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間。
不過,設計師們似乎對規模大過機會的創意園有些失望。
在秦婉瑜看來,創意園對于設計師來說是“空”的,很多設計師進駐創意園后并沒有得到如預期的效益。“宣傳力度、活動組織都不夠,政府的推動作用還沒做‘實’。”
“據我所知,現在很多在創意園的設計師很難做,他們基本都是靠做一些批發單來維持。”蔡宇說,設計師品牌普遍缺乏強有力的資金支持。沒有足夠的錢,庫存問題也隨之而來,為了減輕庫存壓力,產品數量只能減少,而沒有足夠的產品直接影響到的就是規模。
鄭彤也認同這種說法,他目前在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服裝學院任教,對上海各大設計師集聚地多有熟悉,他認為這樣下去是個惡性循環。“幾乎每個城市都在做創意園,但是進去的設計師面對的是稀疏的客流。沒有生意,設計師就無法支付入場費用。”{page_break}
事實也的確如此。
今年3月,廣州知名文化創意園“紅專廠”傳出將被拆的消息,而在此前這里已經有不少設計師工作室因為高昂的租金價格選擇撤離。據悉,“紅專廠”的租金日益增長,每月一兩萬的工作室租金對于年輕設計師近乎于天文數字,只有一些精品店和餐廳可以承受。
“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在前期沒有經過太專業的考察,后期的宣傳力度也沒有跟上。當然,設計師也不該把所有問題都推給創意園,設計師自己的水平是關鍵,你有多少產品、有多少客戶也是個問題。還有一點,當前國內的大部分消費者還遠沒達到欣賞和消費設計師品牌的水平。”鄭彤指出,創意園在國外做得不錯,但在國內會不會水土不服?恐怕還需要做一些更符合國情的改變。
在設計師們看來,各地五花八門的創意園為他們搭建了一個“大戲臺”,但這個戲臺太靜了,沒有宣傳,也沒有觀眾。蔡宇對記者說:“創意園是有了,但媒體的宣傳力度還需要跟上。”
守二線,小城市不是沒競爭
圍繞在中國新銳設計師身邊的困惑還很多。他們一方面得意于其個人設計風格的純粹性,同時也感嘆在藝術與商業結合日益緊密的今天,置身于變幻莫測的商業領域中,身為設計師的勢單力薄與不知所措。
如果把時間推回到一位原創設計師剛“出道”時,有多少年輕人在為選擇更為時尚的一線城市還是壓力較輕的二線城市而掙扎?面對北上廣的激烈競爭,一些年輕設計師最終留守二線城市。在他們之中,有些人是情有獨鐘,而大多數人還是出于無奈。
王米佳把自己的抉擇歸于前者,身為成都人,他發現這里的消費者已不再是大牌的盲目追隨者,這種消費心態的轉變給了設計師品牌機會。“成都人對高端商品的購買力并不比北京、上海差,他們對服裝的理解已遠遠超過服裝的本質。”
而何佳妮的選擇或許更偏向后者。2008年,何佳妮從位于杭州的中國美術學院染織系畢業,前往意大利深造,還擔任過意大利名牌roberto cavalli首席設計師的設計助理。2011年回國后,何佳妮到各大一線城市考察,最后還是回到杭州開設自己的工作室。
“我的人脈都在這里,我對杭州的文化氛圍也比較適應。上海雖然夠時尚,但是開自己公司的成本太高,杭州更適合品牌的平穩發展。”何佳妮說到這里,語氣中不免透露出了些許無奈和疲憊,不過,她仍然堅信對于設計師而言,在哪個城市發展并不是決定性的。
“人是活的,我人在杭州并不代表我的產品在溫州就不好賣。”何佳妮透露,她的個人品牌saryhe在北京的銷售狀況其實不錯。“所有的前提都是你的設計有沒有打開市場的實力。”
除了成本高,想要在一線城市立足,年輕新銳設計師面對的是一個趨于飽和的市場。
“在一線城市,真正能做出來的設計師并不多。在北京特別有影響力設計師品牌的也只有一兩個。比如郭培的玫瑰坊就擁有很多高端客戶,特別是娛樂圈人士,別的設計師再去做這部分客戶就比較難。”蔡宇認為,這也許是不少設計師“逃離”一線城市的原因之一。{page_break}
而在黃海兵看來,對于原創設計師而言,二線城市的競爭壓力會越來越大。以成都為例,其國際一線品牌的引進率已經達85%。
秦婉瑜則表示:“就算二線城市不那么fashion,但接地氣也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前提是設計師品牌對市場需求的準確把握。”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