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國生態環境慘遭皮革加工廠破壞
在孟加拉國的皮革工廠,處處可見赤膊工人將新鮮染過的山羊皮攤放在晾干架上。皮革因其特有的柔韌性和光澤感,深受意大利、香港等時裝公司的青睞。這些國際時裝公司對于產自孟加拉國服裝的大量需求使得過去一年該國出口收入猛增20%。但是烈日炎炎之下,誰在為此付出代價昭然若揭。顏色猶如石油的有毒物質都被排放到露天的溝渠中,穿過擁擠的街道和一排排簡易房,排放到城市各水道。身形憔悴的薩達姆·侯賽因(Saddam Hossein)坐在其中的一條溝渠邊上休息。這個年輕人年僅23歲,外貌看起來卻年長10歲,雙手因為常年接觸化學物質而傷痕累累。“這是一份苦力,”他說,“但是我沒有別的事情可以做。”
今年四月份拉納廣場(Rana Plaza)的災難性事故喚起了人們的警醒:孟加拉國已然成為廉價成衣的代名詞,為快時尚付出了驚人的代價。雖然皮革行業的名聲比起臭名昭著的服裝行業略勝一籌,但也好不到哪里去。工人待遇和工作環境與孟加拉國整個價值10億美元的皮革產業相比完全不對等。全國206家制革廠大部分都集中在一個區域——哈扎里巴格(Hazaribagh),位于孟加拉國首都向西南方向的一個噪雜骯臟的地區。
哈扎里巴格因為缺乏統一的污水處理設施,已經被污染嚴重侵蝕。根據政府2012年10月發布的人權觀察數據,每天21000立方厘米未經處理的廢水被投入到布里甘家河。土壤和水中所含的化學物質超標不斷傷害當地約18萬居民的健康,許多人已被證實患有嚴重的皮疹和呼吸疾病。
“這里的環境一年比一年糟糕,水發出惡臭,我們的孩子生病了,政府也不管。”卡里爾?拉赫曼(Khalilur Rahman)說,這位52歲的店主在當地已經生活了30載。
當地16000多名制革工人因直接或間接接觸刺激性化學物質,猶如生活在噩夢中,據說預計壽命不到50歲。在一家名為M/B的制革廠內,員工不帶手套就直接將含有鉻和甲酸鈉之類的化學物質裝入巨型的動物皮攪拌桶內。地板上到處都是化學品濺漏留下的腐蝕痕跡,許多工人都還僅僅是十幾歲的孩子。盡管整天工作在熱氣騰騰、充滿惡臭并且傷害身體的環境下,16歲的穆罕默德·阿奇姆(Muhammad Azim)仍然很高興能夠每天在工廠掙1.5美金來幫助補貼做人力車夫的父親。“我猜我們是已經習慣了。”他說。
巴基斯坦制革委員會的主席穆罕默德?阿卜杜拉·哈伊(Mohammed Abdul Hai)聲稱該國皮革業早已獲得了巨大的進步,產品質量和工人待遇都高于從前。對于雇傭童工的職責,他辯解稱,“只有成年男人才做得了這類工作”。但是他也率先承認還未采取任何措施解決廢水處理問題。主要原因是:除了四月份對兩家制革廠發出罰單以外,政府在哈扎里巴格并沒有任何監管和動作。
鑒于相關的批評報道,一些歐洲買家和外交人士已經表示出憂慮。哈伊堅稱制革廠廠主從明年開始會把工廠搬到城市邊緣專用的工業園區。但是自2001年起,法院裁決下令搬遷接踵而至,卻被一一延遲,甚至連市政府官員都開始冷嘲熱諷。一切準備就緒,工廠主也已做出承諾搬遷,達卡市的一位副局長約瑟夫·哈倫(Shaikh Yusuf Harun)說,‘但就是沒有人行動’。
在流動現金緊缺的孟加拉國,搬遷至少需要4億美金仍是主要問題。位于達卡市的環境保護活動家菲利普·格恩(Philip Gain)跟蹤記錄了整個皮革工業,認為國外買家應為該國受出口驅動的皮革業做更多事情。 制革廠在‘不斷地污染該地區’,他說,因此‘買家對于當地人民負有絕對的責任’。制革廠的搬遷是一件巨大的工程,他建議應該在達卡市以外建設安全的管道將廢水排放至特定的處理設備。
對于居住在該地區周圍的棚戶居民,賺取收入卻超越了其它一起。在充滿有毒的紅灰色液體里,幾個婦女正在撈取因臺風吹落到里面的皮革碎片。 阿吉那(Arjina)今年32歲,是3個孩子的母親,雙眼布滿血絲。她不斷地潛入池底希望能達到最深的地方。她沒有固定的工作,而一家工廠主正好按公斤收購這些碎皮革。不愿透露全名的阿吉那說:“這是工作,我們必須吃飯。”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