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行業機會在于“快”
據中國海關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5月,我國自東盟進口服裝呈快速增長態勢,進口數量和金額同比分別增長51.3%和33.6%;進口均價下降11.7%,我國自東盟地區進口服裝的企業以跨國“快時尚”服裝和運動品牌服裝為主。
優衣庫、h&m、gap、eland、zara、ck、阿迪達斯、耐克等八家企業占我國自東盟進口服裝的三成以上。其中,優衣庫、gap、eland、ck自東盟進口服裝增幅達80%以上。分析稱,上述態勢表明,隨著自貿區戰略的不斷推進,東盟與中國、歐盟的關稅優惠措施效果不斷顯現,加之東盟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國際服裝品牌巨頭正加速向東南亞轉移。
代工服企回應訂單轉移
“來自東盟和其他勞動力低廉國家的競爭雖然給中國服裝代工企業帶來了不小的困擾,但部分企業仍然有著自己的應對方法。”天服三悅服裝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馬衛民向國際商報記者介紹說。
天服三悅是我國天津市的一家服裝企業,為zara、c&a等國際“快時尚”品牌做代工產品已經有10年以上的歷史。馬衛民告訴記者,最近幾年,快時尚品牌確實有部分服裝訂單正在向低勞動成本國家和地區轉移,但其總的變化趨勢是:訂單更散,頻次更快,這對中國代工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留住快時尚的訂單,變得越來越難。
低價高質的對手
“越南、柬埔寨、泰國、菲律賓等東盟國家的服裝人工成本比國內平均低10%左右,并且其做工的質量和國內產品質量并沒有大的差別。”馬衛民向國際商報介紹。
東盟國家服裝產品的低廉價格不僅僅來自人工,大規模工廠、質量保證和進口中國“零關稅”也是他們能夠吸引快時尚品牌訂單的原因。馬衛民稱,在越南、柬埔寨等國家一兩千人的大工廠不在少數,相反我國服裝工廠的規模卻正在萎縮,規模優勢不但進一步降低了成本,還搶走了國內的部分大單;另外,由于快時尚服裝中的部分產品以設計和簡約取勝,因此對生產工序和用料的要求不是十分復雜,同時東南亞工廠注意生產流程和質量檢測,產品質量很容易滿足快時尚品牌的要求;“對于快時尚的中國市場來說,東盟生產在質量上和國內一樣,同時價格又更便宜,又沒有進口關稅成本,快時尚品牌沒有道理不選擇在東盟進行生產。”馬衛民擔心地說,一些中國服企的利潤率本來就在10%以下,這樣的價格競爭使他們的利潤盡失,于是便放棄了快時尚訂單。
記者聯系了曾經為快時尚品牌h&m代工的北京銅牛集團旗下的服裝工廠,該企業負責人婉拒了記者的采訪要求,并表示已經兩年沒有和h&m合作了。
機會在于“快”
“其實不僅僅是東盟地區和其他亞洲國家。摩洛哥、土耳其、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這樣的北非東歐國家同樣是中國服企的競爭對手。”馬衛民解釋說,雖然北非東歐國家的勞動力成為沒有亞洲競爭對手那么低,但是他們的地緣優勢使他們對來自歐洲的訂單有天然的競爭力。
快時尚的關鍵在于“快”。快時尚時裝更新的周期遠遠短于傳統服裝品牌。馬衛民告訴記者,以她的經驗看,與快時尚合作的訂單周期最長不超過一個月。這就要求中國服企有更快的反應能力。
另外,快時尚中也有部分訂單不那么“快”。原因是如h&m、優衣庫等品牌都有許多“長銷”款式,比如單色t恤衫、打底褲、棉襪等,這類“基本款”產品的更新周期往往在3個月以上。但這類訂單目前大部分已經被東盟地區廠家因更低的價格瓜分,中國企業想要接快時尚的單,必須著眼復雜做工訂單和快單。
無論是在出口市場還是國內市場,中國服企都應積極分享快時尚的這碗羹。這塊巨大的蛋糕仍然在不斷膨脹,以中國市場為例,日前h&m大中華區總經理奧爾森(magnusolsson)透露,在今年上半年新開14家中國專賣店的基礎上,今年全年的開店總數將會超過去年45家這個數字。
馬衛民對此充滿信心。她說:“5年內,中國服企仍然有其自身優勢,不論競爭來自哪里,我們的產業積累留給我們足夠的財富。”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