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內國內外棉價差距難以收縮
“想進口國外便宜棉花,就要按比例吃進國內的高價棉。”紹興縣一家紡織企業的負責人告訴記者,雖然國內棉花價格與國外棉花差價前不久已跌破4000元/噸,但為保護棉農而制定的收儲政策,以及對進口設限的配額制度,仍讓棉紡產品生產企業面臨高額的成本壓力。
國內外棉價倒掛
短期內收縮空間不大
為了保證棉農利益,我國從2011年開始實施棉花臨時收儲政策,國內棉價圍繞臨時收儲價上下波動。但這一做法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國內外棉價差。受國際市場需求不足及豐產預期影響,近兩年國際市場棉花價格呈持續下跌走勢,國內外棉價差最高時曾超過6800元/噸,如今差價仍在每噸3500元至4000元之間,這對紡織行業競爭力產生較大影響。
巨大價差不僅讓大企業苦不堪言,那些規模小或者以生產中低檔棉紗為主的企業,則面臨行業洗牌的痛苦。“國內外棉價差在每噸一兩千元以內時,行業尚可通過技術進步、品種開發進行對沖。但棉價差拉大到每噸三四千元甚至更多時,高企的成本帶來的虧損很難通過其他方式彌補。”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同一時間,除了原料以外的匯率、勞動力成本等問題,也不同程度地影響到棉紡企業的利潤。
今年以來,國內外棉價差距不斷縮小,截至6月19日,中國棉花價格指數在19320元/噸,與外棉差價已跌破4000元/噸,這讓部分紡織企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但不少專業人士預測,短期國內外棉價收縮空間不大。“今年差價能保持在每噸3000多元的水平已不容易了。”
壓縮企業成本
加快轉向非棉產品步伐
記者在采訪中也了解到,部分棉紡企業在國內外高額的棉花價差面前,并非望而卻步,而是紛紛加快轉向非棉產品的步伐,重新開辟市場。
“以前是棉紡產品占大多數,但今年企業的出口總量中滌紡產品占了65%以上,棉紗訂單還是有的,但是量少,所以影響不是特別大。”紹興縣獨樹一幟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陳雪峰告訴記者,金融危機之后他們也根據國際形勢判斷,往歐美出口的棉紡產品少了,便轉而向南美、俄羅斯等市場進軍,開拓中低檔市場,以比較實惠的價格爭取薄利多銷。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