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絲綢褪去“浮華”光環 真正意義上實現奢侈
今年來,絲綢產品市場受到化纖替代品的沖擊很大,幾乎敗落成了“地攤貨”。重塑絲綢光環已勢在必行。如今,國內品牌絲綢之路、萬事利、達利等紛紛為其抬高身價,為絲綢的高端出身“正名”。然而少數企業對絲綢高端化的努力還遠遠不夠,要想讓絲綢產品真正意義上實現奢侈,則亟須絲綢企業抱團突圍。
中國絲綢:褪去“浮華”光環
“目前,我國絲綢產量仍位居世界第一。絲綢產品則由以往的服裝產業逐步向家紡、文化產品擴展,附加值也在不斷提升,但在整個紡織產業中的地位卻仍舊不高。”山東絲綢紡織職業學院副院長梁菊紅對我國絲綢產業的發展現狀如此評價道。
的確如此,2012年,我國紡織產業總產值約為6萬億元,而絲綢只有2000億元左右,僅占全國紡織產值的3%,其中絲綢纖維在總纖維產量中僅占0.18%。終端產品運用絲綢纖維的總量在逐年減少,加上絲綢纖維原料價格波動頻繁,這些因素都讓絲綢企業步履維艱。“原料價格波動對行業影響非常大。”業內人士透露,在價格波動下,一批靠低價競爭維持經營的絲綢企業被淘汰出局。
中國絲綢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錢有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繭絲價格的巨幅波動極易造成全行業的大起大落,對行業損害巨大。與原料價格波動相比,制約絲綢行業發展的更關鍵因素則在于,我國絲綢企業缺乏對設計、營銷、品牌以及技術等能力的認識和運用。
“產品設計還很落后,這表現在絲綢產品的時尚性嚴重不足。拿真絲睡衣來說,有的款式已經運用了十幾年,但現在仍有企業在生產,這不僅影響了消費者對絲綢產品的消費,對蠶絲纖維資源也是一種浪費。”錢有清說。
梁菊紅對此也深表贊同,她坦言,中國絲綢產品保持了絲綢本身的優點如:高貴、飄逸的外觀,綠色環保、舒適保健的內在品質,同時也繼承和發揚了中國傳統絲綢生產的精華,但中國絲綢在創意研發、加工技術等方面卻落后于意大利、日本等后起之秀。
“繭絲綢產業中的高精尖技術與自動化、智能化設備仍然受控于日本、意大利、德國等發達國家,國家對企業創新型技改及突破性研發的導向性與鼓勵力度不夠。”達利絲綢(浙江)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寇勇琦也呼吁相關政策能向此傾斜。如此看來,中國繭絲綢產業的優勢雖談不上土崩瓦解,但也的確難掩其暗淡之光。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