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體育行業因庫存危機不得不開啟淘汰賽
隨著倫敦奧運會“營銷之戰”的結束,體育品牌也陸續揭開了今年上半年的業績“戰果”。然而,由于庫存居高不下以及產品大幅打折,不少體育品牌的利潤都遭到了嚴重影響,此外,部分品牌主動減少了給分銷商的發貨量,同時調整了店鋪結構,關閉部分店面,也導致了營收下滑。
業內人士分析,“本土體育品牌零售商的庫存危機仍未見底,在該行業調整過程中,一定會有一些企業被淘汰出局。”
營銷費用有所縮減
雖然今年處于奧運周期,但是從上半年國內體育品牌在廣告上的投入來看,營銷費用卻并未“高歌猛進”。
據了解,安踏、特步、匹克、中國動向的廣告費用占比都有所減少。其中,安踏的廣告費用占銷售收入比例為10.4%,同期下降2.2%;特步的廣告及推廣費用也比2011年有所降低,為2.979億元,占集團總收入約11.4%,而2011年這項數字分別為3.031億元和11.8%;中國動向的廣告費用更跌出了億元大關,至9000萬元;匹克的銷售及分銷費用也減少25.8%,至2.27億元,主要也是由于減少了廣告及推廣活動。
業內人士分析,雖然不少體育品牌在倫敦奧運會上表現突出,贊助了十幾個國家的奧運代表團,但是基于資金壓力,企業還是削減了許多營銷支出。
不過,也有品牌在今年增加了營銷投入。361度半年報顯示,其廣告及宣傳費用占比由6.8%漲至13.5%。而當中所提及的廣告費用主要是用于海陽2012亞洲沙灘運動會、南京2014年青年奧運會以及給予星級運動員的贊助費。
終端市場進入洗牌期
“前期行業競爭過剩,調整期部分企業可能更快速出局,品牌的集中性會越來越高;部分品牌有的貨做得太多,有的店開得太多,要經過庫存的消化期。行業調整大概要花兩年完成,有實力的品牌企業機會依然很多。”在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安踏董事局主席兼ceo丁世忠就表示,本土體育品牌在高速增長了將近二十年后,已進入到調整期,“五年之內,活下來的可能會不少,可是,活得好的能有五家就不得了。”
業內人士指出,“從財報數據看,本土運動品牌業績增長的壓力非常大,終端市場的洗牌在品牌公司的門店數量上已經展開。”
李寧、中國動向、匹克等已經開始主動縮減終端店鋪的數量,關閉一部分虧損的店面,以優化整個零售網絡。其中,李寧上半年關店1200間,匹克關閉747家零售網點,中國動向關店569間。
此外,為應對依然存在的高庫存,安踏、特步等在進一步降低批發折扣的同時,也開始主動減少經銷商的訂貨量,采用更為靈活的補單制。
實際上,本土體育品牌不僅要在“淘汰賽”中角逐勝負,還得抵御外來入侵。阿迪達斯的公開數據顯示,阿迪達斯2012年上半年全球銷售額達到73.41億歐元,同比增長11%,凈利潤4.55億歐元,同比增長30%。同時,阿迪達斯還上調了全年凈利潤預期,預計全年凈利潤將以15%—17%的幅度增加。
企業轉向內生式增長
東興證券的一份報告指出,參照服飾行業的生命周期,國內運動服飾行業處于成熟期的后半段。運動品牌作為典型的功能性、場合性品牌服飾,其目標市場相對休閑等大眾消費品類小,在經歷了上世紀90年代的啟蒙期、2000—2007年的成長期及2008年至今的成熟期前半段,當前市場已經顯現出較明顯的增長乏力跡象,品牌持續數年的“賺錢容易”的時代已經過去。
這也意味著,隨著市場規模增速放緩、行業競爭格局的穩定,體育品牌必須從最初依靠快速擴張營銷網絡,增加門店數量以提升業績的外延式擴張階段,轉變為依靠提升企業管理、提高技術及產品創新能力等,全面挖掘企業內生增長潛力的階段。
據了解,本土體育品牌現階段面臨的困境,國外品牌也曾經歷過。資料顯示,耐克在經歷了1972—1982年十年的高速成長之后,公司在1983年—1985年業績出現大跌,股價也于1984年底跌到0.3美元左右的低谷。后來,在經歷了上世紀80年代后期的轉折期之后,耐克在1989年底重新奪回美國市場第一,并走上了業績持續高速增長的階段。
耐克成功扭轉危局,無疑與其“善于抓住市場最新的潮流和趨勢、及時反思和調整現有戰略、不斷強化自身的技術研發和市場營銷能力等”有關,而這些,都值得本土體育用品企業借鑒。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