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纖維:巨大市場空間待填補
我國傳統化纖產能過剩,但對位紡綸、碳纖維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高性能纖維卻仍需大量進口。其中對位紡綸全國年需求量約5000噸,進口依存度超過95%。碳纖維全國年需求量約5500~6000噸,國內產能只有約1600噸,進口依存度約70%。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全國年需求量約1.5萬噸,國內產能不足1萬噸,進口依存度也接近40%。因此未來我國高性能纖維市場存在巨大替代進口的空間。
“十二五”期間,國家將提高企業在超紡、高紡、功能性、差別化等纖維技術上的創新能力,并要求企業加強對碳纖維等高性能纖維材料的技術創新。高性能纖維不僅在紡織工業強國路徑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亦是戰略新興產業與紡織的交集。
伴隨戰略地位的提升,高性能纖維的研發不斷取得突破。芳綸、碳纖維、高強玻璃纖維等都已可以在國內生產。不過,高性能纖維乃至以此為基礎的高科技紡織品大多被應用在航天、國防等高端領域,研發與生產十分集中,而且多以“填補空白”為研發動力。以高強玻璃纖維為例,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特種纖維事業部副總經理祖群介紹,中國是玻璃纖維制造大國,2010年生產總量已占到全球總量的54%,但國產玻璃纖維用量僅為39%,大量高端復合材料產品采用高品級的進口玻璃纖維。隨著國內高強玻璃纖維技術不斷突破及紡織工藝不斷發展,以后,國產代替進口的比重將逐步提升。
東華大學產業用紡織品研究中心工程師張晨曙說,高性能纖維的“平民化”是關鍵,在以前的理論研究中,我們會做出很多高性能的纖維,但是很多都停留在“貴族”階層。今后相關部門可能會集中精力在這些高性能纖維的生產工藝上多下工夫,以提高產品的生產效率,穩定產品的質量為目的。
多年從事高性能纖維及其應用研究的東華大學紡織學院教授陳南梁表示,高性能纖維乃至高新技術紡織品的產業化將從以下幾方面夯實基礎:培養高性能纖維及高技術紡織品需要的跨學科人才;建立科學完善的標準體系;高精尖類紡織品成本高昂,需要政府方面和行業方面給予支持和優惠,來確保紡織品的開發和產業應用的發展。
離開市場,多么“高”或“新”的概念都是浮光一抹,在突破工藝、穩定質量、完善標準的前提下,高性能纖維只有跟用戶需求密切結合才能走出陽春白雪的高處,也才能扼住市場咽喉。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