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石獅市紡織服裝行業的發展歷程
1個故衣攤 到18座服裝市場
——時尚夢想啟航于故衣攤
石獅曾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據傳當地鳳里庵旁有尊石獅,頗具靈氣,商賈以之指向路標,聞名遐邇,石獅地名便由此而來。
因為是亞洲最大服裝市場的緣故,這里石獅人將這些衣服偷偷拿到路邊出售。
于是,在新華路、大侖街以及中百、鐘表商店附近的中心地帶出現了繁榮的僑貨市場,人稱“故衣攤”,消費者大多是本地群眾。“故衣攤”通常就是鎮上和周邊群眾籌集一點資金,向僑眷購買進口的服裝、布料等商品,或者讓僑眷寄售,然后準備兩條橇子、幾塊床板,支起來作為貨架,擺在街道兩旁經營。期間雖幾經波折,但逐漸形成了服裝市場的雛形。
1個縫紉社 到3600家服裝企業
——石獅市縫紉社
上個世紀50年代初,“石獅縫紉社”成立。這是一家公有制企業,裁縫師共有50多人,分為5個小組。當時,作為石獅唯一一家裁縫店,當地人的衣服都是在縫紉社里量身定做的。由于款式單一,走到大街上一瞧,大家穿的衣服都差不多。這便是當時的特色了。
到縫紉社做衣服,布匹是由顧客提供的。但當時的布匹不是隨便就能買得到,憑布票才能購買,每個人每年只有12尺布,每到年底,是縫紉社生意最好的時候。“過年穿新衣”成為人們的一種習慣,就算買不到布匹也會想方設法做一件新衣裳——他們把長輩們的舊衣服拿到縫紉社翻制成新衣。
石獅建市后,縫紉社更名為石獅服裝廠。
1到500億的產值飛躍
——首屆海峽兩岸紡織服裝博覽會
首屆海峽兩岸紡織服裝博覽會1998年3月9日舉行,由中國服裝集團公司、福建省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福建省對外經濟貿易促進委員會、福建省輕紡工業總公司、泉州市人民政府、臺灣國際貿易協會共同主辦,參展企業256家,展位數400多個,實際訂貨成交額7.48億元。
3月9日上午,首屆海博會開幕式,國臺辦海峽經濟科技合作中心副主任王金鳳、海峽兩岸交流協會經濟部主任劉建忠、中國服裝協會理事長蔣衡杰等領導出席開幕式并剪彩。阿聯酋、阿曼蘇丹、巴林、利比亞等中東國家駐華大使參贊到會參加。
3月9日下午,由香港貿發局舉行的“香港——國際時裝分銷中心”專題論壇在振獅大酒店舉行。
3月10日上午,法國設計師電腦設計演示在振獅大酒店舉行。
以夢想之名 挺進國際 打造下一個米蘭
——首屆海西國際時裝周暨休閑服裝博覽會
2011海西國際時裝周于4月18——20日在中國石獅隆重舉行。這是一場海西紡織服裝品牌的激情聚匯,一次兩岸霓裳共舞的時尚共鳴。
2011海西國際時裝周是第十四屆海峽兩岸紡織服裝博覽會的重要活動,旨在服務海西紡織服裝板塊產業升級,促進品牌文化創新,提升產品設計理念,帶動企業技術革新,推進石獅作為中國紡織服裝產業升級示范區的進程。本屆時裝周攜手眾多知名品牌合力打造時尚盛宴,力邀中國金頂設計師及十佳設計師共舞天橋風潮,致力推動兩岸時尚產業的交流與繁榮,凸顯品牌設計所帶來的時尚張力,升華出一種城市躍動的心態與時代的動容。
(轉載請注明來源及作者,版權所有,歡迎轉載)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