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紉機和零部件企業合作才能贏未來
“在精神上,我們始終都是行業二等公民。”
陳啟鴻悲壯地為縫紉機零部件企業下了定義,作為重慶零一精密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以及中國縫紉機零部件行業的實權派,他覺得中國縫制機械行業并沒有公平地對待縫機零部件企業。
不公
數十年的中國縫制機械產業發展史,縫紉機整機企業與零部件企業的爭吵聲從未停息。有時他們親密無間,但沒過多久,他們又將分歧擺在了臺面上。
尤其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前后幾年時間,殘酷的市場現實和隨后突然的市場復蘇,整零的分歧在驚慌失措中被放大了。從最初的零部件供應過剩,到零部件供應極度短缺,缺乏穩定表現的中國縫制機械整零體系,正威脅到中國縫制機械產業的健康、良性發展。
“在縫紉機整機企業眼中,我們就是他們的附庸,不需要利息的銀行提款機。”
陳啟鴻對過去整零合作關系的指責毫無情面可言。這是基于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前,中國縫紉機整機企業和零部件企業合作局面的一種解讀。
當時,整零體系受制于行業三角債的困擾,很多零部件企業由于規模較小,利潤水平低,在與整機企業的合作中,議價能力不強,往往被迫以賒賬方式出售零部件產品,整零體系在相當范圍內存在拖欠貨款的現象。
陳啟鴻由此認為,這種以賒賬方式為“基礎”的供應體系,讓零部件企業很受傷。
“本來,零部件企業在縫紉機的整個產業鏈中的利潤獲得就比較低,整機企業又占據了我們的現金流,加上社會吸引力無法吸引其他資金來源,這是造成我們技術改造資金不足的原因之一。”
然而,技術改造資金的不足所帶來的零部件產品技術含量低,質量水平、附加值不高又對我國整機產品的質量、技術提升形成阻礙。
某種程度上,這最終成為某些整機企業拖欠貨款、“頤指氣使”的主要理由。
由此,整零體系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死結,產業整體升級在供應鏈層面,缺乏向上的推動力。
反轉
金融危機意外地到來,無疑沖擊了中國縫紉機整零供應體系。但目前來看,金融危機并沒有直接“培育”升級出更富競爭力及健康的整零合作模式,它似乎仍未解開整零合作的死結。然而,國際金融危機確實也對整零之間力量對比產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響。
簡單點說,在國際金融危機后,因供應的短缺,以及零部件產業的整合,剩下來的零部件企業的產業議價能力大幅提升,而一方實力的提升被認為將在未來成為動搖過去整零合作模式的基礎,盡管這是在整個零部件產業經歷陣痛和大幅損失之后的所得。
陳啟鴻向筆者描述了金融危機期間零部件產業的慘狀,以及危機過后,整零關系的變遷。
“眾所周知,金融危機期間,相比整機企業,中國縫紉機零部件企業死得比較多,受損更大,這是因為零部件企業規模普遍較小,利潤不高導致的抗風險能力不足。”陳啟鴻表示,“而在活下來的那些零部件企業中,金融危機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因為開工不足導致了員工的嚴重流失,這些骨干員工都是企業費了很大精力培育的,他們的離開極大限制了零部件企業的產能恢復。” {page_break}
隨著危機過后市場復蘇的意外到來,剩下來的零部件企業卻無法及時恢復產能,零部件產品的供不應求徹底顛覆了過去整機企業的賒賬模式。
據通宇控股集團董事長助理楊雋斌回憶,整個2010年,整機企業都是拿著現金派專人駐點零部件企業,產品出廠一批就拿一批。這被形象地解釋為零部件企業的“翻身”。
而在陳啟鴻看來,這反映出了零部件企業沒有得到善待的過去。它部分導致了縫紉機供應鏈條的“失衡”。
“盡管市場在恢復,但我們的產能恢復得卻很慢,因為包括在技術改造方面,我們的資金來源非常有限,僅僅是靠利潤滾動發展來積累。我們沒法像整機企業那樣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整機企業可以憑借所推出高新技術項目等得到財政補貼、銀行貸款等地方支持。”陳啟鴻表示,“同時,我們的生產缺乏足夠多的技術員工,金融危機期間的減員無法在危機后得到順利補充,因為我們這個產業社會吸引力不強,我們只能批量生產,規模不大,不像汽車等產業那樣能形成制度化生產發展,能讓所有工人穩定有活干,因此,我們恢復產能的做法基本是靠加班生產。”
探索
表面上已經翻身了的縫紉機零部件企業,眼下希望重新梳理過去的整零關系,從根本上保障自身利益不受損,而整機企業也期望建立更穩固、高質的零部件產品供應鏈。
由此,行業似乎迫切期待過去整零關系死結的解開,并升級為一個更平穩,產品技術含量、附加值更高的供應鏈體系。
“現在,整機的質量技術跟國際頂級水平相比還有差距,需要提升,需要整個縫紉機產業鏈的共同努力。”陳啟鴻表示,“但這沒有整機企業的拉動是很難做到的,因為主動權在整機企業,他們的經濟實力是最強的,如果整機企業都沒有意愿去提升供應鏈的質量,那么零部件企業也不會有相關的沖動。”
而從整機企業角度來看,提升零部件產品質量對于整機的發展已非常迫切。
“目前,行業還沒有進入良性發展渠道,在整零合作上,一方面,我們要保障供應,一臺縫紉機需要的部件數量比汽車還多,整機企業很難單獨完成,因此需要穩定的供應體系。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改變過去零部件產品附加值不高,技術含量不高,零部件企業隨便購買幾臺裁床就能生產的局面。”楊雋斌表示,“因此,經過金融危機以來的這么多波折后,在未來的整零合作模式上,我們有一些設想,比如推出上游股份制模式,盡管沒有明確的時間表,但我們希望有所改變。”
對此,陳啟鴻表示了贊同,在其看來,整機企業如果主動和零部件企業修好,發展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那是非常有眼光的,長遠發展下去,必能形成巨大的競爭優勢。
“他們的帶動作用必然會得到零部件企業的響應。”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