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漲暴跌陰魂不散 刨刨棉價“過山車”的根
僅僅半年內棉花心理價位的?期貨價格與棉農的行為有無關聯?又是什么因素導致棉花價格越走越偏的呢?
暴漲暴跌的陰魂,再次盤旋在農產品的上空。
這一次,受災的是棉花。
在過去的3個月里,棉價再次異動:與去年不同的是,這次是“跳水”。
去年以來,“瘋狂的棉花”價格漲跌就像海浪翻滾,一浪蓋過一浪。據第一紡織網報導,僅2010年9月上旬至11月上旬的兩個月時間內,棉花期貨價格便從19610漲到32610,漲幅高達40%。2010年11月之后,棉價開始滑落,最低至25205。隨后,棉花一波長達三個月的震蕩上行開始,并于今年3月份,一度突破3.4萬元/噸的歷史性大關。
世事難料。還沒站穩腳跟的棉價,隨后展了一波讓人心驚的大跌。4月初以來,國內棉價以平均每三天降500元/噸的價格下跌,兩個月不到的時間,一路回落至2.4萬元/噸,暴跌近三成。
棉價大跌使許多農戶“減產不減收”的愿望破滅。“現在棉價只有每公斤8元,到現在我還一點沒賣,而去年高的時候到了每公斤14元,即使3個月前也還有每公斤12元。”看著家里存放的近3500公斤棉花,山東省高唐縣三十里鋪鄉二十里鋪村村民王金順后悔不已。
在山東棉花主產區德州、聊城等地,王金順只是眾多“受傷”棉農中的一員。據測算,每畝棉花的成本投入目前已接近1300元(人力400元,農資500元,租地400元),棉花平均畝產280公斤左右,籽棉價格只有達到每公斤9.3元才能保本,達到每公斤11元時,才能與種糧持平。目前的棉價顯然不能讓棉農滿意。
據德州市棉花協會副秘書長馬俊凱調查,德州許多地區的農戶家中還有近40%的棉花沒有銷售,部分村莊存棉量在80%左右,甚至有的農戶至今一斤未賣。
棉花價格劇烈波動,導致目前的棉花市場出現這樣一種尷尬的局面:紡織企業棉紗銷售困難,不愿采購皮棉,部分企業限產或停產;棉花收購加工企業怕棉價繼續下跌,不愿收購棉花,已全部停收;部分有存棉的棉農亦不愿意在當前價格上出售棉花,很多人還想等來一個“合適的價位”。
在這個產業鏈上,棉農、棉企、紡企都在“糾結”。
棉農為何會選擇囤貨不出?他們是從哪些信息判斷棉花價格漲跌的?又是誰讓棉農錯失了絕佳的出貨時間?{page_break}
棉農惜售的簡單依據
棉農了解信息的渠道很簡單:從第一紡織網看軋花廠的收購價格。身處產業鏈的最下游,他們在這場投機游戲中,往往既是投機者也是受害者
期貨反映商品未來的價格。今年9月交割的鄭棉1109合約,從4月初到月底,累計跌幅2475元/噸。目前這一跌勢仍在延續,這個信號對于今年9月到期的棉花來說,似乎不是一個好兆頭。
事實上,資本市場的任何波動,其本質原因都來源于現實經濟。在現實市場中,供給和需求是影響資本市場價格波動的兩大基本因素。
不過,在探尋棉價漲跌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在農產品市場中,供求僅僅是整個循環系統的一部分。
根據上一年的價格來確定下一季的生產,這在經濟學上叫“蛛網理論”。在“蛛網理論”中,市場機制自發調節,價格、產量、需求、供給相互影響。
農產品市場便是“蛛網型波動”的典型。
供過于求,是目前棉花市場現狀。與之相反的是,去年11月新棉上市的季節。
彼時,由于播種期間遭遇低溫、陰雨,去年棉花整個生長期都向后推遲,長勢不如往年,棉花產量縮減,供給趨緊,價格走高,供小于求。
天氣的不確定,容易引發市場投機炒作。
對于棉農來說,身處產業鏈的最下游,由于信息不對稱以及財力缺乏,他們在這場投機游戲中,往往既是投機者也是受害者。
棉花的收購程序是三個基本步驟:棉農從地里摘棉,軋花廠從棉農手里收棉,再賣給紡織廠。
棉農了解信息的渠道很簡單:通過第一紡織網了解看軋花廠的收購價格。一旦看到軋花廠的收購價提高,棉農就會出現“惜售”心態。
現貨市場允許農民違約,違約需要付出的成本僅僅是一些違約金。農民看到天天上漲的收購價,寧愿舍棄違約金成本,換取日后高漲的收購價。
山東等地的大型棉紡企業去年11月,幾乎每天都在上調棉花收購價格,這更加形成農民惜售心態,于是出現大量囤棉,等待更有利的價格。{page_break}
被期貨價格誤導的定價
場外投機的過度介入,導致期貨價格與現貨價格大大偏離,從而對棉花收購價及棉農造成誤導
在前文中我們講到,棉農作出惜售或者囤積居奇判斷的依據是軋花廠的收購價格。那么,軋花廠的收購價又是如何出臺的呢?
軋花廠處于棉農和紡織廠的中間,他們掌握的信息渠道要比棉農寬泛得多。
作為一個獨立的現代運營機構,軋花廠在運行過程須保證自己的利益。在采訪過程中,期貨分析師認為,軋花廠對期貨價格走勢相對敏感,不少軋花廠甚至會聘請相對專業的期貨從業人士看盤并進行風險操作。當棉價異動時,軋花廠可以通過套期保值來轉嫁風險。
不過,軋花廠的棉花收購價格,最主要的還要通過市場的供求面來反映。當供應趨緊的時候,農民惜售或選擇高價出售,軋花廠的價格隨之提高。此刻,價格就是由棉農與軋花廠雙方商定。期貨分析師認為,棉花期貨價格并不直接對軋花廠的收購價格產生決定性影響。“只是一個預期,或者說是一個參照。”
然而,在資本市場中,因為投機的存在,期貨價格與現貨價格之間往往出現偏離。
去年11月,期棉不斷創新高,資本市場與現貨市場形成聯動效應。當供給過緊的局面成為事實,價格上漲就是必然,做空棉花棉花期貨的投資者必然會立即止損,轉而做多,配合基本面的支撐,做多的投資者在市場上得到呼應,價格上漲,期棉一路走高,出現去年9月到12月,連續兩個月的直線上漲。
這兩個月內,成交量多次超過持倉量,場內不乏投機資金介入,這又進一步推高期棉價格。通常,一個急漲的形成,時間較短,且有基本面支撐,這樣的局面最吸引游資。
由期貨市場價值發現的功能決定,這意味著如果期貨價格上漲,那么相應的現貨在未來的價格也會隨之上漲。
雖然期貨價格不能直接影響到現貨市場,但它價格的波動會放大現實市場中價格的波動。進而,對買賣雙方的交易心態造成影響。
回到棉花流通環節,軋花廠不斷提高棉花收購價,農民出現惜售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期貨價格上漲預期的誤導。
還會延續的惡性循環
如果棉花價格持續偏低,那么明年棉花種植面積肯定會繼續降低,到時棉價大起大落可能還會上演
從實際情況來看,“棉賤傷農”的根本原因與此前出現“菜賤傷農”如出一轍,均在于眼下的棉花全產業鏈的“短期投機”。
從棉農到中間商到軋花廠再到紗廠,無不沉迷于投機的“快感”中。種棉的、收棉的、賣棉的都希望自己能押中一個好品種、能掙上一個好價錢,甚至獲得暴利。而在這場博弈中,棉農又是抗風險能力最弱的一方:今天種下的棉,賭的卻是幾個月上市后的價錢,一旦投機失敗,時間與成本全部都將打水漂。
只是,棉農們不根據當季棉價賭未來棉價又能根據什么?他們能拿出多少時間和成本去廣泛調研市場的趨勢性行情?讓棉農與“研究市場很專業”的中間商和投資商去“掰手腕”,根本就不是一場公平游戲。
事實上,自2007年以來,棉農已連續3年收益偏低。新年度如果棉花價格再持續偏低,那么明年棉花種植面積肯定會繼續降低,到時棉價大起大落可能再次上演。如此惡性循環,該如何破解?
今年3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部門出臺了《2011年度棉花臨時收儲預案》,提出2011年9月1日至2012年3月31日,在新疆、山東等13個省份,以標準級皮棉每噸1 .98萬元的最低收儲價不限量收購,這一政策被業內人士認為是棉花的最低保護價制度。
“但最低保護價對穩定市場價格有一定作用,但目前這一價格還不能充分調動棉農種棉的積極性。”經常和棉農及棉企打交道的山東聊城市紡織纖維檢驗所副所長唐茂勇認為,如何保障棉農的利益,還需要探討。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