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融合是難點—四地專家在粵探討校企合作與特色辦學
中國紡織服裝教育學會主辦的校企合作與特色辦學研討會在廣東惠州經濟職業技術學院舉行。
本次研討會由廣東紡織服裝教育協會、惠州經濟職業技術學院承辦,廣東省服裝服飾行業協會、廣東省紡織協會、廣東省紡織工程學會、惠州市紡織服裝協會、惠州市紡織工程學會協辦。廣東省相關院校、企業、協會負責人及廣東紡織服裝教育協會理事單位代表約80人參加了本次會議。
來自京、滬、粵、港的紡織服裝界的專家、成功企業家和相關院校的知名教授學者歡聚一堂,共襄這一紡織服裝界和紡織服裝企業界的盛事。他們廣泛交流,深入探討校企合作與特色辦學這一研討主題。研討會由廣東紡織服裝教育協會會長史義民教授主持。
在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中,校企合作無疑是一個關鍵點。校企合作既體現了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行業企業聯系最緊密、最直接的鮮明特色,又是當前改革創新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教學模式、培養模式、評價模式的關鍵環節,更是把職業教育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發展規劃,促進職業教育規模、專業設置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的重要途徑。
當前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致命弱點是什么?教育部部長袁貴仁明確指出:弱在校企合作的深入,在前不久召開的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工作會議上,他強調,這是今后一個時期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重點,是我們應當下大功夫、也是必須下大功夫去探索和解決的難點。
專家指出,雖然目前校企合作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但是不少院校的合作依然處在合作的低級階段,并沒有實現深度合作,沒有建立真正高層次、比較穩固的合作關系。
結合本校的最新實踐,惠州經濟職業技術學院陳優生說,現在有些院校的教學存在兩極分化現象,要么偏重于傳統型的理論知識的講授,學生動手實踐機會少,操作能力較低;要么就是基于企業崗位安排,讓學生進行頂崗實習,學校對他們的理論知識傳授和教育跟蹤嚴重脫節,不利于全面提升學生職業素質。為了使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緊密結合起來,惠州經濟職業技術學院進行了新的探索。我們開展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辦學模式的改革,是從引進全國絲光棉龍頭企業——安東尼(國際)服飾有限公司合作辦學開始,首家企業在該院投資建立學生實訓工廠和企業職工培訓基地,推行“學校專業、工廠實業、學生就業三業對接,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雙軌并行,教學、實訓、技能鑒定和生產經營四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史義民會長說,如何才能實現密切學校與企業“零距離”關系,專業與行業無縫對接,怎樣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新機制,促進校企深度融合、真正融合,進而積淀和彰顯辦學特色,這些問題都亟待探索和嘗試。惠州經濟職業技術學院的改革成效值得其他高校借鑒。惠州經濟職業技術學院突破企業與院校進行校企合作的一般模式,培養的學生適應市場需要,密切服務當地區域經濟,學生就業競爭力和就業質量大幅度提高;另外,學校不斷尋求其他行業企業的合作,讓企業界精英人士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專業設置、課程建設、實踐教學指導等人才培養全過程,使學生經得起市場的最終檢驗。{page_break}
史義民會長表示,校企合作是學校辦學優良傳統和特色的重要體現,是提高學校辦學實力的重要途徑。當前,國家中長期教育規劃綱要對高等職業教育提出了綱領性發展方向和目標,對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那就是發揮國家、地方政府、行業、企業、社會力量、職業院校的積極性,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校企深度融合,打造地方特色的高職教育品牌,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剛剛出臺的《教育規劃綱要》在談到如何調動行業企業的積極性時強調:“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制定促進校企合作辦學法規,促進校企合作制度化。”
中國紡織服裝教育學會陶光毅秘書長強調,關心和支持職業教育是企業應盡的社會責任,也是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在有關法律法規的框架內,探索校企結合互利雙贏的切入點,建立校企結合的長效機制和強大動力,是非常必要的。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