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棉使美棉越來越“受傷”
國內棉花自春節過后展開深度調整,從33000以上高點回落,至今已經抹平超一半漲幅。業內諸多議論,悲觀論者大談棉市崩潰,樂觀者則摩拳擦掌準備抄底。
熱潮過后,市場回歸平靜。當棉市展開自我調整,我們也應該從盲目跟風追漲殺跌的瘋狂中平復下來。
當價格不再因氣候、基金、投機等任一零星因素極度敏感的時候,作為在棉市長期布局的參與者,我們或許更應該加深思考,強化對市場的整體認識,從全球供需狀態中捕捉行業波動的主要基調,對價格做出更合理的判斷而不是被動地成為羊群效應的從眾。
對年進口量接近產量一半水平的中國而言,棉花進出口的影響尤其重要,長期以來,市場對我國棉花的第一進口對象——美國的了解相對較深,美國農業部定期公布的產量預測、每周公布的銷售數據等都深受市場關注,然而對于第二大進口對象——印度棉花市場的認識可能相對較淺。本文將從印度本土棉花行業運行、近年產量、種植技術水平和國家政策等方面分析其對國際棉市的影響和作用。
印度是全球第二大棉花生產國、消費國。印度棉花種植面積自上世紀50年代后就位居世界第一,2010年其種植面積達1060萬公頃,幾乎是我國棉花種植面積的兩倍。隨著抗蟲棉及轉機因棉等優良品種的推廣,以及棉農植棉技術不斷提高,其增產潛力不可低估。我國對印度棉的進口量僅次于美棉,隨著印度棉進口量的增加,國內越來越多的棉商和紡織企業開始關注印度。
棉花和紡織業自古以來在印度就占據重要地位,印度是世界上第一批誕生大型紡織工業的國家之一,且其大量的出口也催生了世界其他國家發展大規模紡織行業。紡織業是印度繼農業之后最大的產業,共有3500萬人從事相關工作。印度的紡織工業由于加入WTO得到極大促進,特別是2004年年底發達國家逐步取消多邊纖維協定(Multi Fiber Arrangement,MFA)關于進口配額限制的承諾后。2003/2004年度,印度本土的棉花消費水平大幅增長35%,從1350萬包增至2009/2010年度預計的2250萬包。印度目前已經成為美國棉花相關產品的第三大出口國,其對美國出口的棉紡相關產品占美國該類商品總進口量的10%。同時,印度本土經濟在過去的10年內也取得了飛躍式的發展,帶動本土服裝相關產業迅猛擴張。
種植及技術
棉花種植在印度占地比例是世界最大的,根據國際棉花咨詢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tton Advisory Committee)的數據,印度植棉面積占總種植面積的30.4%,中國植棉面積約占所有耕地面積的20.5%,美國為9.9%。盡管如此,由于單產水平不高,技術低下,全球產量排名第二的印度與排名第一的中國產量依然差距巨大。根據USDA的數據,2009/2010年中國產量696.7萬噸,印度為500.8萬噸,相差接近200萬噸。2010/2011年預計中國產量642.3萬噸,印度544.3萬噸。根據USDA2009年的統計顯示,雖然印度對棉花種植十分重視,但其523公斤/每公頃的單產水平卻遠低于世界766公斤/每公頃的平均水平,更不用說中國1331公斤/公頃的單產量了。印度棉的種植區域較為集中,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的9個省份,占印度全國總面積的99%,其中最大的是旁遮普邦,占全國種植面積的18%,最小的是泰米爾納德邦,占全國總面積的4%。
近年來,印度因大幅采用轉基因棉花種子,單產和總產量都出現較大幅度增長。在印度種植轉基因棉花(Bt)的第8個年頭——2009/2010年度,其種植面積、種植比率和種植農戶數都創出新高。2002年到2008年的短短7年時間,Bt棉花給印度農民帶來了51億美元的收益,僅2008年就為18億美元,使印度從一個棉花進口國轉變為主要出口國,單產水平提高了接近74%,從2002/2003年的301公斤/公頃提高至2008/2009年度的523公斤/公頃,總產量也提高了至少61%(從1400萬包提高至2250萬包)。
另一個對印度產量和單產影響最大的因素是降雨量。印度的降雨量基本上都是季風帶來的,多發生在6月至9月。印度棉花只有35%左右是灌溉區域,其余的部分全靠降雨,因此,不難理解為何印度總產量和單產受季風和降雨影響程度那么大。2008/2009年度的干旱曾引發連續幾年的減產。
出口及品種品質
得益于過去10年印度經濟發展迅猛,印度棉花國內需求量增長了35%,總產量漲幅為105%。因此,印度棉花內部供需產生盈余,刺激了出口。從2003/2004年度開始,印度成為全球棉花主要出口國之一。國內消費主要以低端產品為主,因此其高等級棉就有了出口需求。雖然印度紡織業發展非常迅速,但與中國相比,整體的競爭力還有一定差距。根據印度商務部2007/2008年度數據,按金額計算,印度棉花的最大買主為中國,占比為46.7%,其次是巴基斯坦20.5%,孟加拉共和國12.1%。對于我國來說,印度棉進口增長迅速,2010年第一季度同比增幅就高達1354.21%。因此,國內企業需要更多了解印度棉花行業狀況和印度棉的特點和品級。
印度棉花的優點有:1.價格便宜,印度人口眾多,勞動力成本低,同等級棉花價格比其他國家偏低,這成為中國企業選擇印度棉的首要條件;2.纖維長,印度棉加工方式主要是皮輥軋花,纖維損傷小,其棉花纖維平順,長度較長、短絨率低,強力較高;3.品種多樣,滿足不同紡紗的要求。印度至今還沒有統一的棉花分級標準,籽棉檢驗是先按品種,再按長度分級。對于成包的皮棉檢驗,大一點的企業有HVI檢驗室,小的則是人工分級。
印度棉花按長度分為三個類別:一是短纖維(含短纖維、中纖維)屬印度土種棉,一般在23mm以下;二是中長纖維(含較長、長纖維)屬美種陸地棉,纖維長度一般在23mm—33mm之間;三是特長纖維,屬陸地棉和埃及品種,纖維長度一般在33mm以上。目前我國進口的印度棉品種主要是中長纖維品種,品級檢驗結果多為2—3級,長度27mm—31mm,馬克隆值在3.6—4.5之間。我國進口的印度棉品種70%左右為Shankar-6,該品種棉花也是國際市場出口量最大、需求最多的棉花品種。
同時,印度棉也存在一些問題值得國內進口商注意:1.某些品種含雜較高,含雜低的印度棉雜質含量約2%左右,有的則高達4%—5%,這就大大增加了紡織企業的噸紗用棉量和成紗疵點,這是因為印度國內棉花加工過程中普遍缺少“皮清”環節導致棉花雜質含量普遍偏高;2.包裝較差,印度棉花包裝多數采用布包,包裝不嚴實、露白,破包現象嚴重,經過長途運輸會造成棉花污染、棉包破損等現象,有的是由于加工技術相對落后棉花污染較多、從而導致漂白成本較高。3.印度供應商魚龍混雜,同型號的進口棉花到貨質量差異很大,到貨質量好的批次品級達到2級,而到貨質量差的批次則品級只能達到4級、5級,混級現象嚴重。4.難做長期采購計劃,印度棉與紐約期貨聯系松散,價格有其獨立特點和行情,因此工廠難以做長期采購計劃。5.異性纖維較多,印度屬于發展中國家,手工采摘棉花致使異性纖維含量較高,有的棉包含編織袋絲、羽毛、紗線、毛發、碎布、糖果紙等特除雜質和異性纖維,但由于加工方式為皮輥軋工,異性纖維沒有過度分散,原狀態較多,故紡紗廠挑揀異性纖維相對容易。6.有些印度棉商信譽不佳,部分棉花存在水漬棉、油漬棉、污染棉現象嚴重,部分棉花存有霉爛、夾帶大量陳舊棉等現象;7.普遍存在短重現象,由于印度氣候較為炎熱,基本所有軋花廠在加工棉花時往車間噴灑水霧,導致印度棉花出加工廠時含水較大,而經過長時間儲存和長途運輸,水分揮發,導致短重問題普遍出現,部分棉花甚至形成板結。
政府管制及支持{page_break}
為提高國內棉花產量, 2000年2月,印度政府成立了棉花技術委員會(TMC)。該協會包括四個分會,分別是棉花調查和技術研究分會(俗稱一分會)、技術和發展傳播分會(俗稱二分會)、市場推廣分會(俗稱三分會)、加工改造與更新分會(俗稱四分會)。這四個分會在棉花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來促進棉花單產提高、改善棉花質量、改良棉花品種、更新加工長設備;幫助棉農、加工廠、棉商在棉花種植、收獲、加工以及市場運作方面獲得最大效益。該協會的目標是通過發展優良品種提高棉花單產、改善品質尤其是纖維長度、馬科隆志、強力;通過向棉農傳授病蟲害及科學種棉管理知識減少種植成本,實現棉農增收;通過改善棉花市場基礎設施、設備來減少雜質、污染;通過更新規范現有加工廠、改善加工工藝。印度棉農出售棉花有兩種渠道,一是直接到軋花廠,二是到政府辦的棉花市場。
雖然沒有直接的補貼政策,但政府通過設立棉花保護價來保障棉農收益。每年印度政府都會針對各品種棉花公布最低保護價,保護價根據當年種植成本并考慮棉農適當收益而定,一般是固定價格。當籽棉收購價低于最低保護價時,一些指定的棉商將代理政府收購棉花,從而保證了棉農的植棉收益,以便保證來年棉花生產能夠維持在一定水平。近兩年,籽棉收購價格一直高于政府最低保護價。2008年夏季末,印度政府將棉花收購保護價格根據不同品種提高了30%—50%。因此,在2008年棉花價格大跌時,當地棉農縮減出口,將棉籽出售給印度國家農業市場聯邦會(India’s National Agricultural Marketing Federation)或印度棉花公司(Cotton Corporation of India)。因此我們看到2008/2009年度印度出口由2007/2008年度的700萬包驟降至200萬包。同時,當地政府為棉花設定出口上限,但近年來印度國內就是否取消上限而爭論不休。去年印度棉花出口830萬包,目前出口限制為550萬包(每包170公斤),即93.5萬噸。根據國際棉市具體情況,印度當局有時甚至暫停棉花出口,如2010年4月的政策,值得引起國內進口企業及棉市參與者重視。2010年下半年由于棉花行情出現歷史罕見的高位,印度農業部出于提高出口收益方面的考慮,極力主張提高出口上限。農業部希望提高出口至少150萬包至總量700萬包左右,然而印度紡織廠協會(SIMA)懇求政府不要擴大出口,因為國內棉花供需或將面臨200萬包缺口,再放寬出口只會導致國內棉花價格盲目升高。協會認為,今年至少需要550萬包(170公斤)期末庫存。但是,印度棉花咨詢委員會2011年2月月底預測今年期末庫存只有275萬包左右。紡織部和農業部爭論的焦點是棉花產量和到貨數量。
發展趨勢
生產方面,在以后的發展中,印度棉產量或超過中國,成為全球產量第一的產棉國家。印度棉面積目前較中國約高出50%,產量較中國約少30%,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ISAAA)表示,按照目前的增長趨勢,印度棉花產量將在2015年超過中國,因為印度轉基因棉花種植的面積比例為86%,中國僅為69%。
出口方面, 印度棉搶占市場份額,使美棉越來越“受傷”。自印度棉在2005年年底大量銷往中國以來,每年美棉的銷售節奏被限制,特別是在11—4月份之間這段時間。在印度棉花大量入駐中國前,美棉在中國的進口份額保持在六成以上,最近幾年的平均占有率為45%,而印度則從0水平上升到20%。與中國的貿易過程中,印度本土棉商的信譽對其銷售將起到關鍵作用,中印棉花貿易將出現兩種趨勢,一是在印度參與收購、加工和貿易一體化的國際棉商對印度棉的掌控力度越來越大,中國企業更習慣從國際大公司手中采購外棉;二是雙方的直接采購面擴大,這一點是要建立在雙方的信譽上。在當前的貿易中,國際大棉商,包括路易達孚、奧蘭棉花公司、威爾、來寶、賴因哈特等,在印度都有自己的收購和營銷,從實際的貿易中跟這些大公司簽訂進口合同,較與印度本土棉商直接簽訂合同,風險整體要小得多。
印度本土棉花加工方面,盡管印度的紡織生產大多還處于分散狀態,但隨著配額制度的取消,印度的紡織業也發生著很大的變化。一方面落后的裝備正在迅速實現現代化,另一方面先進的、資本密集的新型紡織產業正迅速擴張,增強了印度紡織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憑著豐富的原料資源、長期積累的技術實力、有競爭力的熟練工人和營銷專業隊伍將進一步促進印度紡織業的發展。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