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鈺洲強調正確處理產業轉移四種關系
11月12~13日,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河南省人民政府、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共同主辦的全國紡織產業轉移工作會議在河南鄭州召開。會議結合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和《中共中央關于第十二個五年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建議》,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結構調整的戰略高度指出了推進紡織產業轉移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同時針對今后一個時期如何做好紡織產業轉移工作做出了具體部署和要求。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強調,在今后紡織產業轉移工作中要處理好促進承接轉移與加快產業提升等四方面關系。
工信部黨組成員、總工程師朱宏任,河南省副省長史濟春,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司長王黎明、副司長王偉,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紡織處處長曹學軍等相關領導,來自北京、上海、廣東、江蘇、吉林、江西、陜西、四川、內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工業主管部門負責人以及企業和產業園區代表近200人參加了會議。
工信部黨組成員朱宏任在講話中指出,今后十年,是紡織工業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能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關鍵十年,是最終實現紡織大國向紡織強國轉變的戰略機遇期。“十二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引導產業有序轉移。產業轉移不僅是優化生產力布局、形成合理產業分工體系的有效途徑,而且是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實現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紡織行業要提高認識,以產業轉移促進工業轉型升級。朱宏任提出,在紡織產業轉移工作中,要堅持科學規劃、找準產業轉移承接點,加強基礎工作、提升產業轉移吸引力,創新工作思路、保障產業轉移高質量,強化統籌協調、開創產業轉移新局面。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談到,紡織工業發展方式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科技含量和創新能力大幅提高,自主研發、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碩果累累,大量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形成新時期紡織行業經濟增長的最重要支撐。這些進步成為推動中國紡織工業從承接全球紡織服裝制造環節轉移向承接全球紡織服裝創造力和供應鏈控制力轉移,以及推進在國內紡織產業東中西結構梯度轉移的重要基礎條件。
杜鈺洲特別強調,在今后紡織產業轉移工作中要處理好四個方面的關系。一是促進承接轉移與加快產業提升的關系。產業轉移既是我國經濟社會區域協調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紡織工業轉變發展方式和產業提升的內在要求。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和政策的因勢利導相結合,我們要堅持科學發展,防范市場的盲目性和主觀隨意性。科學運用區域經濟差異,既要實現跨地區產業鏈比較優勢的延伸,又要以東部帶動跨地區產業鏈的集成創新能力的提升。
二是積極承接轉移和充分依靠中西部區域發展內生動力的關系。無論國際還是國內,產業轉移的第一要素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內生動力,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規律。從紡織行業看,在相當長一個時期中西部承接轉移過程中調動內生動力,培育草根企業,發揮資源優勢,挖掘后發優勢的意識相對滯后。承接轉移不應簡單理解為現有生產能力的搬遷,而是制造業某一產品或某一加工環節競爭優勢的轉移,進而帶動對此類生產投資中心的轉移。而這既是當地擴大社會投資的內生動力,又是沿海企業在內地選擇落腳點實施轉移的先決條件,即所謂投資者尋找有利的產業生態環境,也可以說是產業比較優勢的轉移帶動產業發展重心的轉移,是后發優勢地區替代先發優勢地區的轉移。
三是大規模承接產業轉移和堅持可持續發展的關系。這一點直接關系到低碳紡織、綠色生態紡織和紡織循環經濟的技術、裝備、投資能否優先在產業轉移中得到體現。實現可持續發展是產業提升的重要內容,也是布局結構轉移的重要約束條件。可持續發展是將產業轉移與產業提升緊密結合的內在因素。不能只考慮短期、局部、微觀的利益,而要始終以國際化視野和科學發展的視角,兼顧長遠、全局、宏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堅持構筑區域經濟優勢互補、主體功能定位清晰、國土空間高效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區域發展格局。
四是產業轉移中新興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建設與科技、人才等公共服務平臺建立完善的關系。產業轉移不能缺少沿海發達地區企業家、工程師、經營人才的支持與決策,更需要大批經過實踐鍛煉的高級職業技術人員和熟練工人骨干隊伍。要使產業轉移真正實現本地化,并成為發展本地紡織服裝業的領頭企業,就需要內地高度重視,加快建立并完善針對紡織服裝產業的公共服務平臺,在科技政策、教育政策、人才政策上給予積極、有力的支持。要破除將產業轉移視為僅僅是加工能力搬遷的誤區,破除將傳統產業視為落后產業的誤區。傳統產業是與人類生存發展質量密切相關、與人類文明發展共生共榮的產業,是高新技術、新興產業得以發展的重要動力和源泉。各個歷史時期高新技術的應用,恰恰是該歷史時期傳統產業核心競爭力的制高點。因此,承接紡織產業轉移的地區,只有得到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方針政策的大力支持,才能煥發生機活力,實現“十二五”建議中提出的“實現不同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使其創造能力不斷提升,產業技術不斷升級,產品開發能力不斷增強,品牌價值不斷提高,紡織工業的三大歷史貢獻才能得到不斷鞏固。
會上,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副司長王偉對工信部今年出臺的《關于推進紡織產業轉移的指導意見》進行了詳盡解讀。河南、江蘇、江西、新疆、上海等地工業主管部門負責人,以及西安現代紡織產業園區管委會主任劉國榮、海寧經編產業園區管委會主任沈順年、吉林化纖集團公司董事長王進軍、華孚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孫偉挺等產業園區和企業代表,就產業轉移以及承接轉移方面的成功經驗及建議和與會人員進行了充分交流。
據了解,由河南省政府與工信部共同主辦的“中國鄭州2010產業轉移系列對接活動”同期在鄭州國際會展中心舉行。本次對接活動以“產業合作、發展共贏”為主題,以產業集聚區為載體,以期建立省際間產業轉移合作長效機制,搭建合作共贏平臺。對接活動以紡織服裝、食品、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為合作重點,共有381個產業轉移合作項目成功簽約,投資總額1371.3億元。其中,紡織服裝項目43個,投資總額107億元。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