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紡企應對匯率變化四重法寶(2)
規避匯率風險手段之三:本幣結算
用人民幣結算可以規避升值風險,減少貨幣兌換成本,但困難是推廣面有限,尤其是歐美客戶普遍不接受這種結算方式。
企業適當提價以彌補人民幣升值造成的利潤損失是合理的,但這種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只能在我國具有較大出口議價優勢的產品上使用。
在外貿形勢不好,出口企業利潤空間越來越小時,規避匯率風險就成了出口企業生死存亡的大問題。圖為某展覽會上外貿企業正在接待外商。茅碩/攝影
飛馬公司:艱難的人民幣結算
萬和集團:新價格聯動機制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人民幣升值停了下來。2010年6月19日,中國第二次匯改啟動后,人民幣匯率重拾升勢。
歷史是否會重演?5年前,中國第一次啟動匯改,3年間人民幣持續升值20%;而2010年重啟的第二次匯改,截至目前人民幣也小幅升值0.7%。
不過,從這一個月的表現看,人民幣并未出現第一次匯改2005~2008年那樣的單邊升值的強勁走勢。期間,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有升有降,最高6.7718,最低6.8275,形成雙向波動走勢。
然而與枯燥的匯率數字相比,企業更關心的是匯率對利潤的影響。近期,記者就人民幣升值問題調查采訪時發現,出口企業普遍認為人民幣下半年持續升值是大概率事件,并認定會漸進式走高。坊間估計人民幣升值幅度大約在3%~5%。
無疑,人民幣升值問題在今后一段時間內,都將成為出口企業的“心腹大患”。
年初,在中國有關部委的帶頭下,相關行業商會對勞動密集型行業進行人民幣匯率壓力測試,結果顯示,人民幣在短期內若升值3%,中國家電、汽車、手機等生產企業利潤將下降30%~50%;再看紡織行業,在其他生產要素成本和價格不變的情況下,人民幣升值1個百分點,企業利潤會減少1%,而紡織行業的平均利潤率實際上也只有3%~5%。
進入2010年,一片形勢大好的外貿行情此刻正在逆轉,出口企業由上半年的樂觀轉向下半年的悲觀。中山東菱威力制冷電器公司總監盧曉紅認為:“2010年上半年,公司一般能接到兩個月的外銷訂單,但下半年只能接到一個月的外銷訂單,現在海外客戶明顯又不敢下訂單了。”商務部也預計全年外貿將呈“前高后低”走勢。
在外貿形勢不好,而出口企業利潤空間越來越小時––中央財經大學銀行業研究中心調研結果顯示,約57%的中小型出口企業稅后利潤率集中在5%以內––規避匯率風險就成了出口企業生死存亡的大問題。
中小型出口企業做好準備了嗎?
對于他們來說,轉型升級、增強實力才是發展的硬道理。然而,有沒有什么短期制勝的方法,能在人民幣升值時,為中小型出口企業贏得調整的時間?請看本專題中先行企業的智慧應對之策。
作為上海紡織業數一數二的外貿公司,飛馬公司是2009年第一批試點跨境交易人民幣結算的企業。飛馬公司很歡迎用人民幣結算,因為這樣可以規避升值風險,減少中間匯兌環節,節省大量交易費用。一般情況下,兌換風險成本大概占貿易額的2%以上。此外,通過銀行結匯,企業要給銀行支付不菲的手續費,而如果用人民幣直接進行結算,可以節省這塊成本。
不過,人民幣結算也不是企業想采用就可以采用的,也要看客戶的配合程序。飛馬公司目前只有15%的外貿業務使用人民幣結算,交易方大多為香港客戶,大部分業務還是用美元結算。“目前擴大不了人民幣結算的推廣面,歐美客戶不接受人民幣結算。”茅霞華介紹。
來自央行的數據也顯示,跨境交易人民幣結算試點一年,中國香港和新加坡是境外接受人民幣結算的主要地區,在發生人民幣實際收付的業務中,兩地合計占比88%。
不過,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胡曉煉7月19日曾透露,2010年初以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額已經達到706億元。以廣東省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業務最多的中國銀行廣東分行為例,截至2010年6月底,已辦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超過70億元,其產品涵蓋匯款、托收、信用證、融資和NRA賬戶等多個品種。
人民幣開始用于國際貿易結算,對于人民幣的發展來說意義深遠,這意味著人民幣區域化乃至國際化的征程由此啟動。雖是知易行難,到底也是零的突破。
中央大力推廣人民幣結算,在2009年上海、廣東率先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的基礎上,2010年6月22日,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境內地區擴至2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不過,記者在采訪中卻發現,一些出口企業對此興趣并不高。這項業務的開展有一個約束條件––雙方都要有人民幣。但是外方從中國市場進口,人民幣在海外又沒有離岸市場,海外客戶手上如果沒有足夠多的人民幣,做不了這項業務。
“推動有困難。”廣東省食品進出口集團公司副總經理杜緒告訴記者:“我們曾跟客戶談人民幣結算,但客戶不積極,國外還不太認可人民幣結算,我們想推動也沒用。”
提價,要冒著客戶流失的風險,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兒。
規避匯率風險手段之四:價格聯動
有沒有共贏的提價方法呢?
“從2009年下半年開始,萬和和海外買家結成戰略伙伴關系,我們在年度合同里商定人民幣升值時,出口產品價格也隨之上漲,形成價格聯動。”萬和集團營銷管理中心總監宮培謙告訴記者,萬和集團的外銷利潤只有3%~5%,人民幣升值時,不得不提價。
“很多外商都能接受價格聯動,沒有問題。”宮培謙很高興地回憶,萬和開始跟外商談價格聯動的條約,條件談得好的合約,規定人民幣升值1%就能調價;談得差些的合約,人民幣升值3%也可以調價。
目前,國內出口企業一般是一年報一次價格,價格在年初已基本鎖定。而一旦年初鎖定價格,人民幣升值時,海外買家的訂單就會把匯率風險全部轉嫁到中國出口企業身上。
“最初的合同里一定要說清楚價格變動的計算公式,否則人民幣升值后再要求外商加價,很難談,非常被動。”宮培謙介紹。
不過,這種方法并不是單向的。“老外精明得很,”宮培謙笑著說,“有外商提出相應的條件,企業的出口退稅提高時,他們也要分四成的利潤。”對此,宮培謙認為,“外商的要求是合理的。”因為企業和外商形成了長期的戰略伙伴關系,就應當利益共享、風險共擔。
不過,“即使有價格聯動,人民幣單邊升值也沒有辦法,匯率上下波動會給我們帶來損失。”宮培謙苦惱地說:“有時候,下訂單時人民幣處在高位,不下訂單時人民幣處在低位,一個季度平均起來人民幣升值還在不用進行價格調整的區間,但企業在購買原料時價格已受到了較大的影響,卻無法調價彌補損失。”
企業適當提價以彌補人民幣升值造成的利潤損失是合理的,但這種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只能在我國具有較大出口議價優勢的產品上使用,否則提價會使外商不敢再下訂單。
上海飛馬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貿管部主任茅霞華也表示:“對舊產品提價,客戶一般都接受不了,新產品可以提價,但海外客戶不會馬上接受新產品,他們一般要先下小訂單觀察海外消費者的反饋。”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