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服裝行業前景:升級才能提高國際競爭力
一、紡織業概述紡織業是指將天然纖維或化學纖維等原材料加工制成各種紗、絲、繩、織物及其色染制品的行業。根據不同劃分標準,其有不同的分類方式。按原料的性質可劃分為棉紡織工業、毛紡織工業、絲紡織工業、麻紡織工業、化學纖維工業等;按生產的工藝可劃分為紡紗工業、織布工業、針織工業、非織造工業、印染工業等;按終端用途可劃分為服裝用紡織品業、裝飾用紡織品業和產業用紡織品業三大類。紡織業歷史悠久,同時又不斷與時俱進。18世紀第一次工業革命興起后,長期借助手工勞動的紡織業率先運用了機械設備,從此行業日新月異,進入了飛速發展階段。伴隨著科學技術和制造工藝的進步,紡織業亦不斷升華,工藝、品質和性能等方面都有了質的飛躍。
二、我國紡織業發展現狀我國紡織業的工業化進程始于近代,由于與千千萬萬民眾的穿衣問題息息相關,它長期以來均是我國的支柱產業之一,受到各界重視。首先,紡織工業是我國吸納就業人口最多的傳統制造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直接關系到大約2500萬產業工人的就業,并間接影響到1億左右農民的生計。其次,它創造了大量的社會財富,衣著類消費零售額約占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15%,紡織品出口額約占全國商品出口總額的25%。此外,紡織業在創造外匯收入、平衡國際收支、穩定人民幣匯率等方面也作用突出。
{page_break}為加快推動紡織業做大做強,20世紀末開始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有利政策措施,大力發展化纖和化纖原料基地建設,倡導開發紡織面料和發展高附加值產品。
不久,我國加入了WTO,與全球經濟的融合進一步深化,出口貿易迅速增長,紡織業迎來良好歷史機遇。在此雙重背景作用下,行業進行了調整產品結構、提升生產效率等轉變,整體實力邁上了新臺階,中國也成為世界第一紡織大國。
從建國初1950年至2013年六十多年間,我國紡織業取得了巨大成就。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棉紗產量由43.7萬噸增至3200萬噸;棉布產量由25億米增至883億米;呢絨產量由488萬米增至5.8億米;苧麻/亞麻布產量由500萬米增至9.1億米;真絲綢產量由5200萬米增至9.4億米;天然絲產量由3500噸增至14.9萬噸;滌綸、錦綸長絲織物由零增至420億米;機織服裝由3.9億件增至139億件。
三、我國紡織業競爭力分析(一)我國紡織業的優勢1、行業規模大、產業鏈齊全作為紡織業大國,我國紡織業規模體量大、技術工藝較齊全,產品覆蓋范圍廣。據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數據,截至2013年底,我國擁有規模以上紡織企業近4萬家,其總產值超過6萬億元人民幣。我國的棉紡、印染和針織產量居世界首位,化纖、毛紡和麻紡居世界第二位。在生產技術和加工工藝方面,行業已經具備棉、毛、麻、絲、化纖等各種材質的加工織造能力,形成了從紡紗、織布、印染到服裝的一系列完整的產業鏈。
2、生產原料資源豐富我國國土廣袤,橫跨經度60度多,縱貫維度49度多,地域間氣候差異大,生態豐富,物種多樣,這讓紡織業的原料不但品種齊全,而且數量充足。棉花、蠶絲產量居世界第一,尤其是絲類,出口量占世界出口量的80%。此外,我國化學纖維產業發展也十分迅速,現已經具備生產小于0.5旦超細纖維的實力。
3、國內市場空間巨大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有依賴于穩定的市場需求。我國13億多龐大人口規模造就了一個天然巨大市場,而且當前人均收入還處于較低水平,后續上升空間十分樂觀。據世界銀行數據,2013年我國人均國民收入為3677美元,排名世界第89位,僅處于中間位置,與歐美發達國家仍存在較大差距。處于發展中階段的中國經濟前景被世界廣泛看好,在中長期保持較高增長速度十分可期。隨著人民收入的增長、生活水平的提高,紡織品的需求將隨之得到進一步釋放。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