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校服如何定制家長滿意?
近年來,校服市場高喊“校服美學”時,學校及大眾還停留在“漂亮校服=貴族校服”的概念上,即使定價并不貴族;當2014年美國第一夫人米歇爾訪華照片掀起“校服丑爆了”大討論時,網絡大眾開始了反思,部分學校也在一步步改進中,但并未引發真正的審美意識覺醒;直到近日,教育部、工商總局、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四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見》,《意見》不僅提出要關注校服的安全、質量問題,同時還要關注款式設計,這時各大城市才驚覺,國內校服領域的審美落后太久,也積極響應和支持了教育部教育裝備研究與發展中心組織的尋找“最美校服”活動。這一活動目前已在廈門、南京、武漢、保定等城市展開,并受到了一致肯定。
校服審美,也將隨著“最美校服”活動開始了蘇醒與怒放。當然,這一路走來,學校、師生、家長及校服企業的合力不可小視。
?(二十年代的制服式校服)
中國校服:從“制服”到“面口袋”,再到“制服”之路
其實,從辛亥革命到二十年代,是制服式校服的首次出現。那時的菁菁校園,到處都張揚著青春活力,充斥著歡聲笑語。制服式校服也成為這飛揚青春最直觀、最生動的載體。此后的三十~四十年代,中式旗袍開始在校園內得寵,由滿漢服裝相互融合、改良而成的新式旗袍大行其道,成為女生新寵。到五十年代,校服就開始比較隨意,也缺乏特定款式了。六、七十年代則是“舊軍裝時代”,接二連三的“運動”抹煞了色彩,稍鮮艷、新穎的衣服都受到了壓制,也可以說,這段時期“校服”其實是從我們國家消失了的。
此后,進入了校服復蘇的八十年代,各類校服均有,也無統一標準。發展到九十年代及二十一世紀初時,運動校服就一統天下,以藍,紅,綠,白等為主,它旨在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強化學校的整體形象,增強集體榮譽感。
不過,隨著互聯網浪潮的到來,校園視野越來越開放。慢慢的,簡單、拖沓的運動裝不再能滿足學生需求了,更多國際化、得體而優雅的校服款式進入大眾視野,也引發了校服審美的思考。
校服,不再只是一個簡單的校園穿著,其深層次的內涵被不斷發掘。
伊頓紀德 傳遞校服文化載體與美學熏陶之理念
其實,應試教育體制下,學校要求統一著裝是為了讓學生方便快捷,不將時間浪費在打扮上,同時避免攀比。但隨著學生視野的開放,審美趣味的提升,學生根本不情愿穿校服,甚至出現“一出校門就脫校服”的現象。為何?只因校服過分強調整齊劃一,過分突出嚴肅莊重,與當今學生的審美趣味不相符,這反而又成為影響孩子成長的一大問題。
早在伊頓紀德創立之初,其實它就提出“校服”以校園服飾來傳遞教育內涵,潛移默化師生的精氣神;它是學校的文化主張,學校的氣質呈現,是校園的流動名片,能顯性、或隱性地對學生發揮禮儀教化和人文熏陶作用,自然彰顯校園之美,教育之美,從而推動普世教育價值重建。
伊頓認為,這次“最美校服”活動也是一次直接校服美學的覺醒與嘗試。它不僅僅給予了學生更多參與權與發言權,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審美趣味,更間接提升了學生的審美趣味與美學觸覺,其影響深遠,意義重大。而讓學生參與到“最美校服”的設計中,更是激發了學生的審美創造力,尊重了學生的審美心理,同時也認可了美學在孩子成長教育過程中的重要價值與意義。
一位參與“最美校服”設計大賽的80后家長直言:“參加這次活動,我不僅查閱了中國校服發展史的經典款式,還與中國校服第一品牌伊頓紀德作了深入溝通。這些都讓我相信只有更美的校服才能熏陶出更有藝術審美能力的孩子。藝術審美,其實真的不僅僅是參加鋼琴課、畫畫班,潛移默化才是最有效的。”
而在《意見》指導之下的校服將如何發展,讓我們拭目以待。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