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處理那些無處安放的舊衣服
這里世界服裝鞋帽網的小編給大家介紹的是致我們無處安放的舊衣服。
本月初,在雁塔區長延堡接班黨員服務中心,志愿者將收集的舊衣服裝車送往山區。
慶安中學學生將收集的舊衣服裝車,送往山區給需要的孩子。
每個人的家里都會有很多自己不喜歡的或者已經過時或者已經不合身的衣服,丟掉可惜,可是不丟掉又占著地方,這樣的問題,讓大部分人都比較頭疼。由于缺乏有效捐贈途徑,有關機構即便接收了舊衣服,也面臨著捐不出去的窘境。從目前的垃圾分類體系來看,捐不出去的舊衣服只能夠當作難以再生的垃圾丟棄,大部分將會被焚燒與填埋。那么,怎樣才能真正解決這個麻煩的問題?
又到了換季的時候,梁琳將冬季的厚衣服重新翻了出來,結果挑選半天后還是決定又該去購物,雖然“雙11”網購的部分衣服還在郵寄中,但女人永遠不會嫌衣服多的。
可看著已經被塞滿的衣柜,梁琳又犯愁了:“那些已經不時興的衣服該咋辦呢?如果不處理掉它們,實在沒有地方再放自己新買的衣物了。這時就覺得還是小時候好了。”梁琳為自己找著理由。
原來,從小生活在乾縣的她,至今依然記得小時候每到夏收季節,乾縣會涌來數以千計從甘肅、寧夏等地而來的麥客。這些打短工的漢子,在短短半個月時間內將用手中的鐮刀幫當地人收割完最重要的一季莊稼,從而掙得還算不菲的收入。因為主家都會招待茶飯,所以麥客們賺來的錢多會花在為家里的妻子、孩子購置幾件衣物。于是,上世紀90年代已經逐漸富裕起來的乾縣人,都會趁這個時機將自家的舊衣服拿到麥客云集的地方去兜售。雖然賣不了幾個錢,但總比扔掉更容易接受。
看著鋪了滿床的舊衣服,梁琳詢問來西安幫她帶孩子的母親,能否把這些舊衣服帶回乾縣去,來年賣給麥客。“早都用收割機了,哪還有麥客?家里我和你爸的舊衣裳都放不下呢。”于是,她只能將這些舊衣服塞進塑料袋里,扔進儲物間。
買衣服
越來越小的家庭單位
永遠追不到盡頭的時尚
其實和梁琳一樣面對舊衣服不知如何處理的城市人有很多。“我娃這一堆舊衣服也不知道如何處理呢?”彭宇比妻子更喜歡把女兒打扮得漂漂亮亮,但孩子一天一個樣地長大,已經穿不上的衣服讓他也開始抱怨,“男人的衣服好好買一件能穿幾年,但娃個子長得快,去年買的衣服今年就穿不上了,不買咋行?”但看著依然嶄新的高檔童裝他也不知道應該如何處理了,“我家兄弟兩個,小的時候都是我穿不上了就給我弟,一件衣服起碼能穿兩個人。”
現在,雖然弟弟也有了孩子,恰巧也是女孩,但彭宇連告訴弟弟將女兒穿過的衣服送給侄女的口都開不了。“現在誰家不是一個孩子,都愛護得不行。就是送新衣服都不一定愿意給孩子穿,更何況是舊衣服呢。”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僅是孩子的舊衣服無處安放,成人追趕時尚的步伐也在逐漸加快。“這都是前兩年買的衣服,但現在實在沒法穿出去了。”在外企工作的章蕾說公司的企業文化就是崇尚時尚,云集了一群追求時尚的同齡人。
記者看不出她衣帽間里掛成排的,顏色鮮艷、布料高檔、做工考究的衣服為何不能再入她的“法眼”,但依然被她一堆時裝流行名詞搞蒙了。一言以蔽之,她說了半天的意思,便是這些衣服都過時了,穿出去會被同事們笑的。“知道嗎?在我們公司,一位女職員連續三天穿同一件衣服上班都是會被笑的。”
這些已經不再時尚的衣服又該如何處理呢?章蕾說她也不知道,“但買今年的新款是肯定的。”
在父輩口中念叨多年的“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早已是故事,“一件衣服兄弟姐妹排隊穿”的傳統也早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年新,二年舊,三年壓箱墊底進冷宮”的普遍現象。
比起個人家里堆滿衣柜的衣物,黎云鵬的庫存更加令人嘆為觀止。在康復路做了快30年童裝生意的他說自己越來越看不懂市場了。以前每年進回來的童裝,即便款型不太熱銷,只要降價處理總會賣掉的。即便有些衣服留有庫存,都不用自己發愁,總有甘肅、寧夏等地的客戶前來掃底。“因為便宜啊,還是全新的,他們拿回去挺好賣的。”
現在,不但每年的銷量下降,而且只要款式不太時尚,根本賣不出去。而掃底的客戶打電話也請不來了,“那些地方現在款式不好也不好賣了。”于是壓在他手里的庫存連年增加,在他專門租用的一間40多平方米的倉庫中堆滿了用黑色塑料袋困扎好的過氣童裝,甚至記者連轉個身都難。“這里總共能壓上百萬元的貨,時間最長的可能都有六七年了。”
為了將這些衣服賣掉,他甚至開著面包車去長安、藍田等地趕過集,但效果也并不理想。“現在我已經將店交給女兒管理了,年輕人的眼光還能時尚些,選的衣服還比較好賣。”
大量積壓的舊衣服造成的浪費十分驚人,據記者了解,目前我國平均每年每人的纖維消費量以從改革開放初期的2.8公斤,提高到現在的大概20公斤。我國每年在生產和消費環節產生的廢舊紡織品達200萬噸左右,大量存留在千家萬戶的衣櫥中和生產企業的倉庫中,目前再利用率不到14%。
送衣服
公益組織回收量小
處理成本高 雙方都不滿
既然舊衣服不愿穿,又無親朋好友可送。于是不少人想到能否將衣服送給公益組織,也算做了件好事。本報曾經搞過“嚴冬送暖衣”的活動,也切身感受到市民捐贈舊衣服的熱忱,這兩年每到秋冬季節,仍會有愛心人士熱線詢問收不收舊衣服。但舊衣服的收集處理整理,特別是送到哪里一直是一個難題。
但據記者了解,前幾年國內的舊衣服是可以作為捐贈物資由個人收集整理后,通過紅十字會等慈善機構送往所需的地方。但最近幾年這些機構基本已經不再接受舊衣服的捐贈,我省同樣也存在這樣的問題。
據省紅十字會工作人員介紹,目前紅十字會對于災區、貧困地區的捐贈暫時只接受現金捐贈和新衣服捐贈,對于舊衣服捐贈暫不受理,原因有兩個:第一這些舊衣服的來源難以把握,擔心會有疾病傳播;第二就是處理舊衣服的成本非常高,目前受條件所限,對舊衣服的處理還不能形成規模。
而另一家曾接受舊衣服捐獻的民間公益組織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雖然他們當年發起的“暖衣行動”接收了不少市民的捐贈。但今年此項活動還會不會啟動還是個未知數。“因為舊衣服捐贈太麻煩。”他告訴記者,不少市民的捐贈需要上門去取,而且他們還需要對捐贈的衣服進行重新分揀、清洗、消毒,再加上運送到山區等貧困地區的運費,花在一件被捐贈的舊衣服上的錢并不比購買一件不追求時尚的新衣服少多少。“而且現在即便山區貧困群眾也對衣服的需求不是特別強烈了。我們還遇到過得知云南一個山區的群眾缺少過冬衣服后,趕緊將我們清洗好的衣服運過去后,才得知當地的少數民族沒有穿別人衣服的習慣,無奈之下志愿者們只能又將衣服運了回來。”
其實這樣的困境,許多愿意將舊衣服捐獻的市民也曾遇到過。“我就在網上找過哪里需要舊衣服。”彭宇說雖然他將孩子的衣服都清洗干凈了,但他按網上《舊衣服不要扔,含捐贈地址》等帖子公布的聯系電話打給四川、西藏、貴州等地后卻發現,要不就是信息錯誤,要不就是早已不再接受舊衣服捐贈了。
回收再利用
國家無標準 行業缺規定
捐贈,即便十分順暢也只能解決極少量舊衣服的去處,畢竟衣物的材質、大小很難改變,這對于受捐贈方也提出了較為嚴苛的要求,需求雙方信息很難完全對應。
而回收再利用,則成為了更大量解決舊衣服的一個渠道。但記者在采訪過程中卻發現,現在的舊衣服回收再利用也是問題重重。
據開通了陜西頻道的中國舊衣服網負責人陳先生介紹,雖然網站已經開辦了3年多了,但這個給供需雙方發布舊衣物收購的平臺并不十分熱門。記者在其陜西頻道中看到,有人在征集西安地區的舊衣服,每噸給出的價格為4000元。
“一件衣服能有多重?給人幾塊錢人家也不愿意賣。但我們能給出的價也只能這么多了。”我市一家從事舊衣服回收的公司負責人于先生告訴記者,正因如此舊衣服從來不是公司的主營項目。但對于舊衣服回收的入門門檻,他也承認非常低,并不需要什么質檢、安檢等營業執照,因為根本沒有監管。
這些舊衣服被回收后將如何處理?中國舊衣服網的陳先生告訴記者除了部分將作為再生棉的原料,打碎后重新制造拖把、地毯等商品外,還有部分會被改造、翻新后重新出售。
但這些經重新回流到服裝市場上的舊衣服卻至今沒有無論是衛生、質檢還是工商部門出臺的相應管理政策。據記者了解,我國早在2005年就出臺了《可再生能源法》,2006年正式開始實施。但是包括我省在內,都沒有出臺相應的條例解決舊衣服的問題。而目前唯一能查詢到的規定,僅有1998年頒布的《舊貨流通管理辦法》提到“銷售舊服裝必須按衛生部門有關標準嚴格消毒”,但也沒有對這些舊衣服進行消毒處理的具體規定。
“國家根本沒有這方面的明文規定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