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紡品牌競爭最終會嬗變為文化角力
楊兆華:家紡競爭最終會變成文化的競爭
浙江家紡的經驗表明,放任競爭容易形成同質化,各自為戰,政府進行適當的引導和扶持,有利形成產業集群。
市場競爭無疑是推動產業集群出現的無形之手,不過,還有另外一只手,對于產業集群的形成亦至關重要。
本次金融危機,引發了對于過度自由市場經濟的反思,呼吁政府對于產業的適當干預,亦重新成為主流。國務院出臺的十大產業振興規劃中,紡織行業即位列其中。
“浙江家紡曾經是廣東的配角,如今,廣東家紡不如后來居上的浙江,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不夠重視”。作為龍頭企業之一的眾望掌門人,楊林山回憶十余年創業歷程時說。
而正是在市場與政府兩只手的共同推動下,浙江家紡產業集群才成為家紡產業的標桿。目前,浙江擁有余杭、紹興、海寧三大基地,其中余杭身兼“中國絲綢織造基地”和“中國布藝名城”,擁有國家級知名品牌3個,省市級名牌20個。涌現出奧坦斯、眾望、柯力達、中亞布老虎等全國知名品牌。
產業集群背后的推手
“如果沒有政府,產業集群很難形成,完全自由,容易形成同質化競爭,各自為戰,所以,還是需要有前瞻性,要有定位,不能無為。”作為余杭家紡產業集群的直接推手,余杭區經濟發展局局長陳炳鑫頗有感觸。
而在推動產業集群的形成方面,余杭地方政府致力于政策與具體措施的雙重扶助與引導。
相對于家紡在廣州的日益邊緣化,余杭家紡卻成為當地支柱產業。2009年6月,余杭區的產業規劃中,正式將家紡作為重點打造的五大產業集群之一。同年,余杭被列為中國家紡協會和浙江省的產業集群示范區。
余杭區在2002年就啟動了品牌戰略,出臺了獎勵政策:凡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或獲得“中國名牌”,政府將獎勵企業50萬元(后追加至80萬元);被認定為省級著名商標,政府獎勵企業10萬元。歷年來,余杭區的獎勵額累計達到1228萬元。
目前余杭家紡企業總數有4000多家,余杭區按照梯度培育品牌的原則,制定家紡產業名牌產品培育規劃。每年對名牌產品名單滾動調整,實行動態培育管理。
同時,余杭區通過各種展會、論壇等渠道宣傳推介“余杭家紡”整體知名度和影響力。余杭已經連續十年組織企業團體參加每年8月的上海國際家紡展,以及中國(廣州)家紡博覽會、法蘭克福家紡博覽會等國內外專業展會。余杭還聯合紹興連續三年成功舉辦浙江家紡展,而在世博會上,來自余杭的“凡邦抱枕”進入了世博會中國館貴賓區。
在培育企業的同時,余杭區亦極富遠見地實施企業掌門人工程,每年組織100位企業高管到清華、浙大等名校培訓,拓寬其視野,同時,余杭還開設年輕企業家戰略培訓班,每年選30到50人,帶他們走進知名企業學習。
從制造業向文化產業的轉型
家紡產業集群的形成,除各地地方政府的推動外,其實還有另外一個推動力量,就是相關的行業協會。
目前,家紡行業形成的十大產業集群也好,十二大基地也好,當初都在曾經的紡織工業部(后來改為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的規劃之中,而中國家紡協會會長楊兆華認為,“優化產業布局,將引導企業豐富產品門類,協調區域家紡產業配套發展,構建產業協同體系,形成產業互補升級,放大國際競爭優勢”,是協會的使命。
與此同時,楊兆華認為,無論國家,地區還是產業的發展,未來的競爭都是文化的競爭,家紡行業由制造業向文化產業的轉型為未來大勢。
一次偶然的機會,楊兆華在參觀深圳文化博覽會時,看到手繡、剪紙等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受到國內外觀眾的關注。“這些產品讓我眼前一亮,家紡產品能否也致力于顯示獨具中國民族特色的原創設計?”楊兆山說。
而在第十五屆中國家紡展上,中國家紡協會組織了一個面積達600平方米的“中國家紡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區”,云錦、侗族織錦技藝、蘇繡、沈繡、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苗族蠟染技藝、魯繡等深藏民間的文化藝術一一展現,令海內外人士驚艷。
楊兆華表示,家紡行業作為一種創意文化產業,只有在本土文化的基礎上,將民族元素與國際趨勢相融合才能設計出好的作品,才能創造出一種有別于西方、自主創新的家紡時尚潮流,與發達國家相抗衡。“我們不應該僅僅是把他們保護在博物館里成為古董,而應該積極通過傳承和發展使他們在現代生活中獲得新的生命”。楊兆華說。為此,中國家紡協會牽頭,成立了中國家紡文化藝術專業委員會和中國家紡文化藝術中心。
楊兆華更對中國家紡行業向微笑曲線的兩端轉移寄予厚望。“甘肅的手繡龍鳳拖鞋,在網上能賣到100多美元,依然供不應求,家紡如果也能承載中國文化,才可以獲得更高的附加值。”楊兆華說。
“非遺積淀了5000年的文化底蘊,是中國家紡設計取之不盡的創新源頭。能給中國設計師帶來原創靈感,推動中國家紡設計水平。”楊兆華認為。
楊兆華還表示,將與敦煌研究院合作,從眾多敦煌石窟中搜尋與家紡文化有關的元素,致力于長期的研究和挖掘,力圖使傳統元素與產業化結合起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