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飾文化之龍袍
因“龍袍”是帝王專用的服裝,他人不得擅越,于是“龍袍加身”一語,指的是新登皇位,可以凌駕于萬民之上了。
京劇中有《打龍袍》一出,說的是包公到陳州放糧,遇到宋仁宗生母李后,回京后,借元宵佳節觀燈之際,特設一戲借以諷喻皇上的不孝。仁宗大怒,欲斬包公,經老太監陳琳說破當年貍貓換太子之事,方恍然大悟,立即迎接李后回朝。李后令包公替她責打仁宗,包公不便以臣打君,乃以仁宗的龍袍代之。
幾千年來,龍一直被中國人視為偉大、智慧、力量、神秘的象征。而歷代皇帝為了表示自己的特殊地位,從來就以“真龍天子”自稱。從周代初期開始,皇帝所穿的袍服上往往飾以龍紋,這種袍服俗稱為龍袍。而除皇帝之外,任何人不得在衣服上飾以龍紋,違反則被認為有謀反篡位之心,必處以極刑。在明、清時,皇子、親王、郡王有時則可在衣服上施用龍紋。
龍袍以明黃色為主,故又稱黃袍;也可以用金黃、杏黃和其他各色,上繡龍紋。面料多為緞子,也有用紗、羅、絹等織物的?!睹魇?middot;輿服志》載:皇帝常服,永樂三年定:冠以烏紗,折角向上,其后名翼善冠;袍用黃色,盤領窄袖,前后及兩肩各織金盤龍一,帶用玉,靴以皮為之。
清代皇帝的龍袍,在禮服中屬吉服系列,“圓領口,右衽,馬蹄箭袖,衣色用明黃色,領和袖等幾處用石青、片金織物緣邊。在龍袍的不同部位共飾有九條龍和十二章紋,間以五色云紋。龍紋在袍服上的具體位置為:領的前后部位飾有正龍各一條,左右及交襟處飾行龍各一條,兩袖端飾正龍各一條。……龍袍所用衣料,隨著季節的變化有所不同,一般常用的材料有棉、綢、紗和皮裘等”(趙聯賞《服飾史話》)。更奇巧的是這九條龍,“但從正面或背面看,則只見五條,合‘九五之尊’的帝王稱號”(陳詔《龍袍》)。在龍袍的下端有波浪型的曲線,浪上又立有山石寶物,稱之為“八寶立水”。據《蘇州織造局志》載,一匹“三潤色正面五爪大龍滿裝袍”,要花人工二百三十天才能織成。明、清兩朝,龍袍的生產,由織造局監制,并由親信大臣出任此職。民間織坊是嚴禁染指的,違者工匠處斬,家口發配充軍,穿龍袍的人更是嚴懲不貸。
但是,歷朝歷代,想謀奪皇位的人畢竟存在,他們往往暗地里備下做龍袍的料子或干脆做好龍袍收藏,以候來日之用。明嘉靖年間,抄沒大奸臣嚴嵩家產,其中就有“大紅妝花五爪云龍過肩緞二匹”(《天水冰山錄》)。而在小說《金瓶梅》中,權臣蔡京壽誕,西門慶送了許多珍貴禮物,其中竟有“龍袍 一套”(第五十五回)。
在寫湘西剿匪斗爭的紀實小說《擒魔記》中,有土匪頭子私下請老裁縫縫制龍袍,龍袍縫好后,又將老裁縫殘忍殺害的情節。隨著解放軍的軍號響徹云天,令人可笑的“皇帝夢”自然煙消云散!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