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民族服飾文化 敦煌服飾藝術展開幕在即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了文化大繁榮大發展及文化強國的戰略。為進一步弘揚民族服飾文化、促進現代藝術設計、發揮高校文化傳承創新作用,2012年初,北京服裝學院與敦煌研究院、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三方啟動“敦煌藝術走進高等院校”主題活動。2013年10月22日,“垂衣裳——敦煌服飾藝術展”即將在北京服裝學院藝術教學樓一層展廳拉開帷幕,展覽為期20天。
敦煌莫高窟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佛教石窟寺遺址,始建于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是世界上歷史延續最悠久、保存最完整、內容最豐富、藝術最精美的佛教藝術遺存。因此,有人把莫高窟稱為“畫在墻壁上的圖書館”。敦煌石窟中有關服飾的圖像資料,反映了從十六國晚期到元代,上下千年,延續不斷的服飾文化。舉凡中國古代各民族的服飾、以及東西方各民族互相交流融合的服飾,都能在壁畫、雕塑中找出它們的圖像資料,可謂中古“服飾資料大全”。敦煌服飾文化所蘊含的多元的、世界性的價值,使它超越了民族界限而成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并以其獨特的文化魅力,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
“垂衣裳——敦煌服飾藝術展”是首次以專題形式展示敦煌藝術。由于敦煌石窟是不可移動文物,通過臨摹和復制敦煌石窟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并在國內外展出,已成為宣傳敦煌藝術最有效的舉措。但舉辦專題形式的展覽,尚屬首次。在高校舉辦服飾藝術展,更是首例。
本次展覽通過選取敦煌最具代表性和經典性的石窟彩塑和壁畫中的錦衣華服,集中展示了敦煌石窟保持的跨越千年的敦煌藝術文化精華。展覽還通過將精品展示與學術論壇相結合,敦煌學專家臨摹作品與師生創新作品相融合,靜態作品與動態作品相呼應,以多元立體的形式再現了敦煌服飾藝術的魅力與價值,啟發并促進現代藝術設計的傳承創新。
本次展覽充分利用“立足北京、影響全國”的輻射作用,合作三方旨在發揮各自的優勢,結合高等院校辦學特點,突出專業性、學術性,深入展示我國作為“衣冠王國”的服飾文化傳統,在高校學生中普及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知識,培育青少年自覺保護文化遺產、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意識,這對提升中國文化軟勢力、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重要意義。
展覽主要由以下部分組成:
“敦煌臨摹壁畫服飾文化主題展”
該展包括壁畫臨摹作品和利用現代數字技術復制的作品。敦煌壁畫的臨摹作品,精選敦煌研究院珍藏的著名敦煌學家常書鴻、李承仙、段文杰、歐陽琳、霍熙亮、史葦湘、李其瓊、萬庚育等先生的臨摹真跡,共三十二幅作品。同時,精選七十余幅由敦煌研究院陳列中心復制的敦煌特級洞窟局部作品,通過高清數碼照相,宣紙復制,真實還原敦煌壁畫風貌。通過時代和民族這兩條線索,展示敦煌服飾文化藝術發展和變化。
“敦煌歷代裝飾圖案臨摹展”
該展是北京服裝學院特聘教授常沙娜先生(常書鴻先生的女兒)和她的學生臨摹的一百余幅敦煌裝飾圖案作品。作品包括敦煌石窟中的藻井、平棋、人字披、佛的背光、華蓋、龕楣、邊飾、配飾、地毯、花磚等十幾類壁畫裝飾圖案。其中大部分作品是當年身為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師的常沙娜帶領學生親赴敦煌莫高窟,以敦煌裝飾紋樣為專題摹繪的,所繪作品歸納了敦煌歷代具有代表性的裝飾圖案。通過裝飾的內容、造型、色彩和構成,真實地反映了中國歷代藝術家們在繼承和發展的藝術實踐中創造性的傳承和創新,高度地體現了民族的時代性和創造力。
“敦煌服飾暨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學術論壇”
該論壇將于10月23-24日舉辦,屆時常沙娜、孫機、柴劍虹、揚之水等著名專家學者進行主旨發言,圍繞敦煌學、敦煌服飾以及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的相關問題進行研討,并就唐代金銀首飾(兼及敦煌文書中的相關內容)、敦煌壁畫中胡服對中原的影響、敦煌壁畫中的兒童服飾、敦煌壁畫摹本、莫高窟供養人畫像中的袴褶、“服妖”與“時世妝”、傳世道教法衣等其他古代服飾個案研究的相關內容與師生展開廣泛的學術交流。這將是一場服裝界難得一見的高水準學術會議。
“敦煌主題時裝秀”及“敦煌樂舞”表演
主題時裝秀利用北服專業優勢,邀請國內外優秀服裝設計師,結合敦煌藝術元素,設計時裝作品,運用傳統、科技、時尚的多樣性手段表現全新的設計概念。舞蹈表演則是利用北京服裝學院、北京舞蹈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中國戲曲學院四校聯合培育的“中國民族藝術傳承與傳播中心”平臺,由北京舞蹈學院著名敦煌舞蹈藝術家賀燕云,以敦煌壁畫舞姿創作的敦煌舞,更加生動立體的再現敦煌藝術的獨特審美價值。
“敦煌壁畫服飾形象復原展”
該展選取敦煌壁畫圖像中供養人的典型服飾作為形象復原樣本,對應文獻考證與同期出土實物比照,共復原8套14件服裝。品類涉及袈裟、男子袍服、女子襦裙等,衣料為傳統羅、綾、絹等,大部分使用植物染色。涉及工藝技法有畫繢、拼布、堆綾、釘金繡、劈針繡、平針繡、柳梗等。其中典型代表作品為盛唐莫高度130窟南壁的《都督夫人與女眷盛裝》四套女裝。復原展對壁畫人物形象的服飾、道具、妝容、發髻、姿態等進行模擬,完成了對數個敦煌二維圖像的三維再現,重現了較有代表性的唐代服飾風貌。通過增強對文化與技藝共同的實踐性嘗試,反向推動服裝文化理論研究,為今日“傳統服飾文化”復興提供可觀、可感、可觸的實在依據。
“敦煌藝術元素創新設計師生作品展”
設計創新與設計實踐項目教學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北服各相關專業學生采用課程教學與實踐的方式,以敦煌藝術元素作為設計的主題,提煉敦煌藝術的元素,研究探索敦煌元素在現代設計應用中的可能性,從形式、材料、技藝多層面進行創新設計。以當代人們理解與喜愛的方式,應用在創新設計作品中,推出各類敦煌元素的衍生品。
“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館藏古代紡織品展”
該展從北京服裝學院博物館館藏古代紡織品中,精選并整理了三十余件隋、唐時期藏品,多為織錦面料的服裝、裝飾品殘片。這些紡織品出土于中國西北地區,圖案風格展現出強烈的文化融合性,既有中國傳統的聯珠團窠紋樣、對獸紋樣,也有受外來文化影響的飛馬紋樣等紋樣。同時還展出臺灣實踐大學章以慶先生捐贈的“張大千收藏之古書畫裱褙織物”,并挑選部分隋唐風格的精美的織物一同展出。除實物展外,還將展示用微距和顯微鏡采樣的照片,以便更深入地了解紡織品的內在結構與表現性的關系,指導現代紡織品的生產開發,同時為文物研究和鑒別提供有價值的依據。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