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二手服裝仍屬“灰色產業”期待由暗轉明
曾幾何時,在我們的一些地方,尤其是某些縣城,都有一個或大或小的“老外市場”,向城鄉居民出售經過清洗熨燙的老外舊服裝,據當時媒體報道,這些“洋垃圾”,不僅來路不明,衛生狀況也令人堪憂,有些舊服裝甚至還有血漬,政府相關部門還曾大張旗鼓的進行過整治,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加上人們觀念的變化,這些遍及城鄉的“洋垃圾”市場很快不打自滅,人們慢慢發現,自己衣柜的舊衣服不僅日漸增多,也面臨著留之無用棄之可惜的尷尬。
據9月4日報道:近日,舊衣處理問題再次引起社會關注,紅十字會對意欲捐贈的市民重申“拒收舊衣服”,因“處理成本過高”,徹底阻斷了舊衣服的捐贈之路。最后,舊衣服的出路似乎只有扔掉或者當廢品賣掉。根據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紡織品生產量達4300萬噸,扔掉的舊衣服約有2600萬噸。據報道說,這些舊衣服最后去了哪里?有關部門稱,大部分作為垃圾掩埋,然而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情況并非如此。目前,在一個相當成熟的產業鏈的運作下,大量舊衣服成為“出口商品”漂洋過海。以前,這個行業主要集中在廣東等沿海地區,但是隨著網絡銷售平臺的建立,產業鏈從去年開始發展迅猛,遍及全國,發舊衣財的公司已經由原來的幾十家發展到千余家。小商販從居民手里3到4角錢一公斤收購舊服裝,然后販賣給這些公司,再由這些公司以高出10倍左右的價格,“出口”非洲,“你今夏淘汰的牛仔褲,有可能明年穿在某個非洲人身上”。
顯而易見,二手服裝市場,不僅在流動環節中存在不合理的“暴利”,且明顯存在著無序和混亂,其重要原因,是到目前為止,我國還沒有與其相應的標準和制度管理,這與我們經濟發展和特有的傳統思維模式有很大關系,由于我們歷史上長期處于“溫飽不保”狀態,數十年前,大部分家庭對于衣服的穿著還僅限于“御寒”和“遮羞”,所謂“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很多居民家庭富裕的舊服裝并不多,且在人們的傳統思維中,基本沒有將自己穿不著的衣服“賣掉”的想法,大多是贈送給自己的親朋故舊,而賣舊衣服則認為有悖道德,直到如今,人們依然習慣將富裕的衣物捐給慈善部門,但據報道,因為這些舊衣物消毒、儲存、運輸等成本過高,即使是貧困地區的需求量也極其有限,慈善部門收受的舊衣服捐贈也成了一種負擔,可以想象,這些專做舊服裝的公司企業正是抓住了這個市場機遇,自發形成了紅紅火火的二手服裝市場。
社會經濟的發展,形成了某種市場機遇并創造了市場,這也是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使然,是正常現象,但與其同時,我們與之相應法規制度的建立卻顯得有些滯后,實際上,早在老外舊服裝充斥我們市場的時候,我們就應當想到對這種二手服裝進行規范,而不是一股腦的取締了事,這種市場最終消失也并不是懼于行政權力,而是我們經濟快速發展的勝利,如今情況出現逆轉,二手服裝不僅從居民的手中便宜到“論斤收購”,且國內市場“即使很偏僻的地方也沒有人要舊衣服”,從“進口國”迅速轉變為“出口國”,也迫切希望政府能用標準制度加以規范和管理,使得這項目前還屬“灰色產業”的市場由暗轉明,至少應有一個法律認定。
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是有需求就有市場,二手服裝出口的紅火,更說明世界上仍有不少經濟欠發達國家和地區對二手廉價服裝的龐大需求,無論是從國內市場的管理還是出于對國外消費者健康的角度出發,我們都應該有責任擔當,而且,這種市場的形成也改變了國人的傳統觀念,從實用角度來看,二手服裝無論是出口還是“內銷”,只要強化衛生等方面的管理,完全是惠民之舉,盤活居民家中長期“沉睡”的舊衣物,使其充分發揮“余熱”,既讓我們的居民得到實惠,又讓非洲一些貧困國家和地區的人們穿上干凈廉價的中國二手服裝,實際上這也是我們對“地球村”兄弟的一份人道貢獻。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