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奢侈品牌走向歐洲市場
很久以來,奢侈品消費通常呈現單向性特征,也就是中國消費者購買歐洲的奢侈品,那么,歐洲消費者最終能否轉而購買中國生產的奢侈品呢?“如今關注中國品牌的歐洲消費者漸趨增多——目前更多的是關注中式生活方式以及家用產品,但這種趨勢會發生改變,”匯豐分析師安東尼•貝爾格如是說。
在意大利的里雅斯特舉辦的關注人才獎頒獎典禮上,其中兩個大類的奪魁者是兩位中國年輕設計師:來自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李筱以及來自中央圣馬丁藝術設計學院的Percy Lau。這只是中國培養出自己設計人才的最新范例。關注人才獎是為各大知名品牌發掘設計新人的重要平臺。
如今穿梭于中國與倫敦之間的設計師張卉山獲得英國時裝協會“新生代”項目資助,成功參加今年二月舉辦的倫敦時裝周。張卉山的時裝系列已成功在倫敦布朗百貨與香港Joyce百貨店的時尚專柜銷售,最近又成功進場奈曼•馬庫斯百貨店。“他設計的服裝非常漂亮,”奈曼•馬庫斯副總裁兼時裝總監肯恩•唐寧(Ken Downing)這樣評論道,并補充說自己正為在中國新設的網店物色更多中國設計師的作品。
張卉山的系列服裝(女式短裙、用奢華的絲綢制造定制晚禮服與褲子)的設計靈感來自個人的在世界各地的藝術經歷:他出生在中國,實習在巴黎迪奧(Dior),科班學習則在中央圣馬丁藝術設計學院。
“我希望自己設計的服裝新奇又大膽,”張卉山說。“想真正突破東西方之間的界限,把東西方的設計理念合二為一。如今涌現出中國年輕一代奢侈品消費者,他們與我一樣,在歐洲接受教育,游歷四方,四海為家,但內心仍有很深的中國文化情結。”
中國設計師在巴黎時裝界站穩腳跟,不斷開拓歐洲市場,同時試圖提升自身在中國本土市場的知名度。出生于山東、目前將工作室設在巴黎的中國設計師勞倫斯•許(Laurence Xu)參展七月的意大利女裝周,而出生臺灣的設計師王陳彩霞(Shiatzy Chen)的作品也在法國巴黎舉辦自己的時裝秀。
在歐洲市場開疆拓土的其它華人品牌還包括Stella Luna,去年12月,中國規模最大的奢侈鞋類生產商Stella Luna在巴黎圣日耳曼大街(Boulevard St Germain)開設了首家歐洲門店,未來五年,還計劃在倫敦、米蘭以及威尼斯開設更多門店。
這些進展表明歐洲奢侈品公司對并購在中國有很強知名度的品牌產生了興趣,如開云(Kering,原名PPR)購買麒麟珠寶(Qeelin)。“上下”(Shang Xia)是愛馬仕(Hermès)與中國設計師蔣瓊(Jiang Qiong)合作的產物,今年九月也計劃在巴黎開設自己的首家全球旗艦店。“從某種程度說,這屬于防御性行為——中國奢侈品買家如今都青睞歐洲知名奢侈品牌,但隨著自己國家經濟實力的提升以及文化的發展,他們也許會轉而鐘情于本土品牌,”匯豐分析師貝爾格說。
中國奢侈品牌(不管與歐洲品牌合作與否)在歐洲各國首都開設門店的原因一目了然。根據環球藍聯(Global Blue)的研究,僅2011年,中國國民就貢獻了法國免稅商品銷售額的40%;2012年,中國游客在倫敦免稅商品的人均消費額是1164英鎊。
“比鄰歐洲奢侈品公司開設門店,能在中國游客中增加本土品牌的全球知名度,”奢侈品市場研究機構Luxury Institute首席執行官米爾頓•佩德拉薩(Milton Pedraza)說。
張卉山希望改變中國制造產品的印象。“廉價產品的名聲源于西方品牌公司的需求,它們希望購買低價產品,但中國制作工藝精湛的高質量奢侈品的歷史十分悠久,”他說。
“張卉山就是中國產品翻天覆地變化的范例,他設計的精致女裝與我們過去印象中廉價量產的商品風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布朗百貨采購部總監勞拉•拉巴萊斯蒂爾(Laura Larbalestier)說。
“張卉山設計的服裝流行,這已超越了他本人是中國人這一事實,”她繼續說道。“他的服裝受到標新立異消費者的大力追捧。”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