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企業下鄉 實現農民和企業新合作
招工難、用工荒,如今已成為制約服裝行業發展的瓶頸。為解決這一難題,陜西省一些服裝企業開始嘗試“服裝企業下鄉”這種新的用工方式,將生產環節中人工勞動量最大的縫制工序搬遷到交通較為方便的鄉村,把加工點設在農民的家門口,讓農村的閑置人員來縫制服裝。一方面解決了企業用工難,另一方面也讓無法離土離鄉的農民找到了就業崗位。
西安市長安區五臺鎮留村50歲的趙玉霞正嫻熟地操作著手中的縫紉機,從去年開始她和村里的姐妹們每天都會按時來到這個服裝加工點上班。中午下班回家給老伴做飯,下午去接放學的小孫子,每月的收入有1000多元。家庭、工作兩不耽誤,趙玉霞比較滿意。
西安市長安區五臺鎮留村村民趙玉霞:“不得出去么,還要看娃,還要服侍掌柜的。出去不成,只能在家里,這對農民都好。離家門口也近得很。”
記者注意到從事服裝加工的人大都是40到50歲的農村婦女,他們一般上有老人,下有兒孫,很難遠離家門出外打工。設在村里的服裝加工點,正好解決他們工作和收入的問題。
西安市長安區五臺鎮留村村民李新厚:“現在婦女都忙著,也沒有諞閑傳的時間了,我們村里也沒有歪門邪道,耍牌、賭博、也沒有那個時間,比較和諧一點。再一個自己掙點錢,用著也方便。比跟娃們要強得多。起碼能維持家里的生活。”
服裝企業下鄉在解決就業的同時,也解決了“招工難”的大問題。在西安東郊的一家服裝企業,公司負責人宇望選告訴記者,過去為了招工,企業把一線工人的平均工資調高到了每月2500元,并免費提供食宿,但還是招不到人。自從在農村設立了服裝加工點以后,缺工的問題得到緩解。
西安精誠職業服裝有限公司廠長宇望選:“從目前看效果是很好的,人員基本穩定。”
不僅在西安周邊,包括咸陽、寶雞、渭南等不少地區這兩年也都出現了“服裝企業下鄉”的現象。
渭南市富平縣惠澤服裝廠員工張玉霞:“想掙錢么,這是實話么。滿意著了,這離得近么,在屋里還能照看娃么。”
省服裝行業協會秘書長陳會安告訴記者,由于陜西省服裝企業大都從事職業裝生產,目前的市場訂單和需求量很大。而陜西服裝行業的產值從5年前的10億元增長到37億元,也說明這個行業正在逐步發展壯大。
陳會安告訴記者,盡管眼下陜西省企業實施“服裝下鄉”也是市場倒逼出來的被動之舉,但就全省而言,它的確是讓擁有3萬多從業人員的服裝行業度過了難關,應該得到相關部門的關心和支持。
省服裝行業協會秘書長 陳會安:“比如我們能不能搭建一個為中小企業,為服裝企業下鄉服務的平臺,給他們提供信息,培訓,質量監督還有產品訂單的相互協調。我們能不能把服裝企業下鄉納入到我們陜西產業發展的規劃里來。能不能把農民工的(服裝加工)培訓也納入到職業技能培訓。能不能動員各級婦聯,為婦女姐妹們創造這些就業崗位,提供機會。”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