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裝的造型特征及設計理念
造型特征
中山裝由于孫中山的提倡,也由于它的簡便,實用;自辛亥革命起便和西服一起開始流
中山裝行。1912年民國政府通令將中山裝定為禮服,修改中山裝造型,并賦于了新的含義。立翻領,對襟,前襟五粒扣,四個貼袋,袖口三粒扣。后片不破縫。這些形制其實是有講究的,根據《易經》周代禮儀等內容寓以意義。
其一,前身四個口袋表示國之四維(禮、義、廉、恥),袋蓋為倒筆架,寓意為以文治國。
其二,門襟五粒紐扣區別于西方的三權分立的五權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
其三,左右袖口的三個紐扣則分別表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愛)。 其四,后背不破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之大義。
其五,衣領定為翻領封閉式,顯示嚴謹治國的理念。
中山裝是因孫中山先生率先穿用而得名。
在民國十八年制定國民黨憲法時,曾規定
一定等級的文官宣誓就職時一律穿中山裝,
以表示 遵奉先生之法。
形制:立翻領,對襟,前襟五粒扣,四個貼袋,
袖口三粒扣。后片不破縫。
設計理念
中山裝的最初款式:上衣為立領、前門襟、9粒明扣,4個壓爿口袋,背面有后過肩、暗褶式背縫和半腰帶。1922年中山裝改為立翻領、7粒扣,下口袋為老虎袋。后又改成現在的款式:上衣為立翻領,有風紀扣;衣身三開片,前門襟,5粒明扣;4個貼袋,各有袋蓋及1粒明扣,上為平貼袋,下為老虎袋,左右對稱;左上袋蓋靠右線跡處留有約3cm的插筆口。高檔中山裝,在袖口部位有3粒飾扣。與中山裝配套的褲,一般采用同料同色的西式褲。
關于“中山裝”,《中華文化習俗辭典》記載說:“孫中山參照中國原有的衣褲特點,吸收南洋華僑的‘企領文裝’和‘西裝樣式’,本著‘適于衛生,便于動作,易于經濟,壯于觀瞻’的原則,親自主持設計,由黃隆生裁制出的一種服裝式樣”。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