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禮服需用情感打動消費者
“大家開始注重在特定場合穿最合適的衣服。”——北京服裝紡織行業協會會長常青
“未來3-5年,禮服消費的發展是很可觀的。”——璐卡思設計總監盧偉星
“除了設計和品質,必須懂得顧客的心,女人很敏感。”——新銳禮服定制設計師蘭玉
當“場合感”成為消費者購買服裝的一大導向,在禮服需求被逐漸釋放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國內服裝品牌成為先入這一領域的“排頭兵”。
從貼牌到定制化設計
今年1月底,華裔婚紗設計師Vera Wang的亞洲首家旗艦店在上海亮相,其高達3000元的試穿費引發業界一片嘩然。
在中國國際時裝周中,涉及禮服、婚紗的發布會達三場,包括璐卡思·盧偉星禮服發布會、馬克蝶麗奧娜·張肇達婚禮服發布會以及名瑞·蔡中涵婚紗禮服發布會。
作為時裝周上惟一一場專注禮服的品牌,璐卡思此前一直在做外貿加工貼牌。在自主品牌轉向國內市場的背景下,以其為代表的國內品牌把眼光瞄準了國內禮服市場。
璐卡思設計總監盧偉星表示,在設計方面,璐卡思從模仿到創新的飛躍已完成,品牌已具備適應本土風格的設計定制化能力和高水平的傳統工藝。
禮服需求釋放幾成
隨著消費者對服裝選擇細分化趨勢的日益顯現,北京服裝紡織行業協會會長常青表示,大家開始注重在特定場合穿合適的衣服,禮服的消費需求隨之升溫。盧偉星認為,場合需求促使中國本土禮服品牌的客群逐漸形成,在未來3-5年,禮服消費發展可觀。
不過,禮服作為舶來品到底有沒有飛入尋常百姓家?
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主席李當岐認為,“禮服文化”對于中國人而言還是一種遲來的文化,除了演藝界以外,中國人生活中真正能用到禮服的場合還很有限。
歲末年初,年會所引發的著裝需求使得禮服的銷量和租賃呈現井噴式增長,然而,這種增長只在某個特定時間段轉瞬即逝。業內人士指出,禮服作為非日常穿著的服飾,很難讓消費者保持長時間關注。
需用情感打動消費者
強調“場合感”的禮服所面向的是細分的群體,獨立服裝評論員馬崗表示,對于先入這一領域的國內品牌來說,消費者還不成熟,實力稍欠的新晉品牌很難起到帶動消費者的作用,這需要品牌多在“情感”下功夫。
常青也指出,國內禮服品牌的最大短板是品牌價值的顯現,品牌要用“故事”和“情感”打動消費者,依靠一種文化的沉淀。
事實上,國內已經有設計師和品牌注意到了“情感牌”的重要作用,知名禮服定制設計師蘭玉曾說,“除了設計和品質,必須懂得顧客的心。在特殊時刻,女人很敏感”。
此外,中國禮服市場還有許多不確定因素,先入品牌要把握未來整個產業環境,特別是文化契合點。馬崗認為,對于那些受到中西方文化雙重作用明顯的年輕群體,中西合璧式的設計可能會有更高的接受度。
對話設計師
敦奴旗下DDU品牌設計總監黃蕓蕓:“場合感”將是禮服消費趨勢
DDU的禮服是針對不同客戶在不同場合的需求,現在的禮服消費趨勢是“場合感”。目前有很多品牌都在做高端禮服就表示有需求。禮服消費升溫也與女性的消費觀念有關,女性看到心儀的衣服就會想在什么場合可以穿。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