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新時期文藝復興與中外各時段服飾文化的見解
在服裝設計領域中,設計的審美在一定程度上幾乎都來自于本民族的服飾文化。面對國際大都市的服裝產業,我們現在的服裝設計理念更多的是要在繼承中發展起來,需要我們在設計理念中融入各種不同的服飾文化,作為中西服飾文化體系中最為重要的兩個時期――文藝復興時期與唐朝,無論是從造型、色彩還是精神內涵都有著相同或不同之處。在歐洲,設計更注重外在的造型和立體的效果,因為其立體程度在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就已經達到極致美。在中國,設計更注重紋樣和色彩的意義,因為中國的服飾風格強調的是在平面的造型中做紋樣的設計,因此,更多地關注不同服裝領域里文化的差異,對于設計是非常重要的。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女裝造型與中國唐朝的女裝造型是中西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服裝,透過其不同的藝術造型研究它所含的美學價值,這對于研究中西服飾文化差異具有指導意義,服裝的傳承與創新也可以這里開始。
一、歐洲文藝復興與中國盛唐女裝藝術造型的特點
(一)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女裝造型特征
文藝復興時期的女裝是指15到16世紀之間女裝的造型,這段時間西歐國家先后發生了資產階級文化運動,這就是人類文明史上一次偉大變革――文藝復興運動(Renaissance),意指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復興。在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服飾文化對現代服裝設計的影響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服裝大體分為意大利風時代、德意志風時代、西班牙風時代。
意大利風的女裝稱之為羅布,是腰部有接縫的連衣裙,呈V領,也有一字領,胸口大面積袒露,高腰,袖子一段一段的扎起來像蓮藕似地。全身都有斯拉修裝飾,面料華貴精美,外衣局部可窺見白色亞麻內衣,袖子可摘卸(圖一)。在羅布里面穿上可達20――30cm的喬品(高跟鞋圖二),全身都堆滿華麗的裝飾。
德意志風初期女裝模仿意大利風時期的服裝款式,低領口,后來逐漸變為高立領,并有很多小褶,袖子變小變窄,重心放在下體部,窄肩,細腰,肥臀,這時候的裙子下部分開始膨大,服裝的立體造型愈發明顯。
西班牙風服裝立體的程度非??鋸垼m然威嚴正統但卻會顯得僵硬,女裝上大量使用填充物,這樣女性優美的體型會被填充物填得圓乎乎的,領子使用褶飾花邊拉夫領(圖三),這是文藝復興時期獨特的領飾,裙撐法勤蓋爾和緊身胸衣柯爾?佩凱形成女子服裝二部式。其中以英國式法勤蓋爾最為夸張(圖四),這是在法國式裙撐的基礎上再加上一個圓形的蓋,這樣使得其裙擺展開面積可以非常大,再加上極度縮小的腰,服飾外觀上追求極端夸張的表現。
(二) 中國唐朝女裝造型特征
唐朝女裝造型在中國2000年的封建體制下呈現出來的狀態是獨特的,最初女性大都上身著襦、襖、衫,下身著緊身長裙,后受胡服的影響曾流行穿男裝,盛唐開始,女裝樣式受胡服的影響逐漸減弱而衣裙加寬加大,袖子放大,雖然朝廷對其寬松尺度有明確規定,但屢禁無用,這時候的女性已經非常喜歡寬松的造型,最重要的是這個時候的女性大膽袒露自己的肉體,襦的領口大得可以看見乳溝,襦裙的主要著裝方式是上著短襦或衫,下著長裙,戴著披帛,穿著半臂,頭戴金銀,足登絲履(圖五)。晚唐時期開始流行長裙絲履,總的來說,整個唐朝女裝樣式風格各異,初唐時期是窄袖窄襦,及地長裙,中唐時期流行寬袍大袖,并且大膽袒露肉體,晚唐時期胡服多服裝的影響越來越小,服裝整體上呈現出寬大保守的樣式,造型雖不同,但服裝卻非常強調紋樣的裝飾,服裝展開是平面的,但是其圖案卻是非常精致考究的。
二、兩個時期服飾文化之異同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與中國唐朝都是各自經濟最發達的時期,文藝復興是一個百花齊放,人才輩出,藝術碩果累累的時代,唐朝是中國整個封建社會歷史中最強盛富庶的時代,儒學對當時的思想影響深遠,同是鼎盛時期,在各自文化背景下產生穿衣文化也是有相同點和不同點的。
(一)服飾的相同點
文藝復興時期與唐朝在服裝的社會本質是一樣的,歐洲人重視服裝的標識性,貴族與平民穿戴有著明顯的差別。從服裝樣式上,服飾材料、服飾色彩都有著明顯的區別,中國則更注重從服裝外觀上“辯等級,顯貴賤”。中國有著完善的服飾等級制度,不僅在材質上有著明顯的規定,更是在服色以及圖騰上也有著明確的規定。因此,用服裝的材質,面料、色彩來象征和標識社會地位,這一點歐洲和中國是相同的。
另一方面,歐洲和中國在穿衣文化的審美上具有相同的特點,人類穿衣的原動力就是取悅對方,相互吸引。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縮小的腰部,夸張的裙擺都是為了吸引異性的注意,唐朝的女裝袒露胸口,這雖與當時的思想相悖,但也是為了取悅異性做出的表現,整體上說,穿衣為了取悅于異性這種原始的思想又達到了一致。
其三,兩個時代對于著裝要求也具有相似之處,文藝復興時期的女性為了著裝的整齊,往往要花上很長的時間來穿戴,首先她們在最里面要穿上白色的修米茲,修米茲外穿上緊身胸衣和裙撐,然后穿上襯裙,最后在外面罩上羅布,整個過程都需要有人協助才能完成,非常繁瑣。但是這個時期的女性卻不厭其煩地每天重復著,因為她們在自己的文化形態中形成了固定的行為規范,盛唐時期的女性在中國森嚴的等級制度下更是強調外在的著裝要求,她們在自己的文化形態中,形成了一系列著裝規范和倫理規范。
(二)服飾文化的不同點
文藝復興是中世紀轉入近代的樞紐,它促成歐洲在藝術上的全面復興,在整個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沒有任何一個地域的服裝能長久地獨領風騷,因而這個時期的服裝不斷更新,展現出多姿多彩的造型,其服飾文化是多元性的。唐朝在相對穩定的封建制度下,體現出的服飾形態相對要少一些,文藝復興與唐朝的穿衣文化明顯的不同點可以闡明中西服裝形式不同的根源――審美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服飾,我們可以從顯性和隱性兩個方面來分析兩個時代穿衣文化的不同。
(1) 服飾文化的顯性差異
其一,服裝造型存在著很大的區別。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與唐朝在外在造型上有著明顯的不同,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已經進入到窄衣時代,服裝強調的重點是夸張地表現體型,緊身胸衣和裙撐就是很好的表現,服裝不僅要人為地縮小腰部,在下擺還要增加空間感,緊身胸衣和裙撐就是很好的例證,這種強化女性特征的樣式對后面400年的服飾造型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唐朝的的女裝始終保持著“寬衣的范疇”, 這個時期的服裝材質考究,裝飾繁多,造型開放,但卻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服裝樣式,雖然有著胡服這樣的窄衣樣式,但終究沒有形成影響,服裝在造型上變化較少,沒有立體起伏感,始終強調表面的裝飾,紋樣、色彩的象征意義成為了這個時期的服飾文化主導方向,這一點兩者之間相去甚遠。
歐洲文藝復興的服裝在服裝造型上是三維的,極度突出個性,強調和夸張人體之美,凸顯出強烈的立體感,雖然在不同程度上違背了自然的規律,但其強烈的空間意識已成為不可逆轉的主流方向。唐朝的服裝造型是二維的,不強調服裝要與人體一致,不要求合體,更不注重用服裝來表現人體的曲線,是自然穿著的構成,從造型上可以看出其明顯的差異。
其二,裝飾手法有著明顯的不同。文藝復興時期最主要的裝飾手法是裂口裝飾,就是在服裝面料上開口,露出里面異色異質的修米茲,并且借助緞帶,蕾絲裝飾服裝,整體上立體,復雜多變。唐朝的女服強調的是極致的刺繡工藝,盛唐時期女性服裝益發寬松膨大,因而在寬大的襦裙上面做平面的紋樣裝飾是唐朝最主要的裝飾手法,多喜歡用花鳥圖形,整體上平整,色彩鮮艷。
其三,面料的使用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文藝復興時期的面料華美,尤其是在意大利風時期,其華美的面料就是最主要的特征,天鵝絨、織錦等大量用在服裝上,呈現出一種奢華的質感,唐朝主要用的面料是絲綢,很多透明和不透明的絲綢用在了服裝上,若隱若現的面料下盡顯女性美,總的來說,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主要的衣料是亞麻、羊毛和棉,中國唐朝則在發達的絲綢文化下盡顯風騷,因而材質的區別也帶來了穿衣文化的不同。
另外,因為外在造型的不同,也帶來了裁剪手法上的差異,歐洲在夸張的三維造型上裁剪注重的是曲線裁剪,而中國因其二維的服裝空間帶來也就是簡單的直線裁剪。種種顯性差異都清楚地把兩種文化背景下的服裝區分開來。
(2)服飾文化的隱性差異
其一,著裝觀念的不同。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十分強化女裝的性別傾向,因此他們要想方設法顯露女性的外形特征,甚至不惜通過反歧途美這種手段來達到效果,譬如女裝用緊身胸衣把腰勒得更細,把乳房托得更高,用裙撐加大下半部分的體積,這個時期的女性會把脖頸處的青筋盡露理解為一種美,這也與他們的著裝觀念相符,造就了人工和立體化的服裝形態。服裝造型意識是積極的,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而唐朝的著裝意識主要強調含蓄性和寫意性,服裝始終保持寬衣博帶的范疇,在唐朝人的著裝意識里,強調的是一種自然的,平面的服裝形態,充分保持布的整體性,是非構筑性的,因其不要求與體型吻合,在一定程度上是消極的服裝形態,也是一種消極的著裝觀念。
其二,對服裝認識的側重點不同。文藝復興時期與盛唐時期女裝在對服裝認識的側重點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已經開始萌芽資本主義,服裝上除了注重立體的外穿造型,更注重的是服裝財富價值與審美功能。中國在盛唐時期服飾禮儀制度非常完善,統治者非常重視用穿戴來統一人的思想,強調的是服裝“治國安天下”的社會倫理功能,因而更注重服裝的社會性。
其三,美學的觀點不同。歐洲文藝復興人強調自我,主張競爭,私欲膨脹,他們欣賞夸張的美,在服裝上體現出來的是極度突出個性,強調和夸張人體之美,服裝的空間意識在“自我擴張”的心理驅動下走向反歧途美,她們不斷增大裙擺,擴張服裝體積,反映了歐洲人崇尚人體美,服裝理念以追求人體美為核心,顯示了外傾、外顯、外向的特征,用服裝去完善人體的美感,注重分析人體的數據,研究人體的自然特征,其文化是屬于多元化的范疇。唐朝的美學觀點強調的是內在的神韻,服裝之美應該體現人的精神,氣質,并不是強調體型,即使有再美的體型,也不必用服裝去體現,在這種美學意識下,服裝輕裁剪重內涵,強調服裝組合之后的整體效應,在服裝造型的法則上,體現出和諧、統一、對稱的手法,服裝要能表達端莊和穩重。服裝審美中包含了強烈的“善”,因而中國唐朝女裝用具體的工藝表現抽象的美,更注重內涵。
三、小結
作為不同地域的兩個鼎盛時期,無論是西方的傳統服飾,還是東方的古代服飾,其造型和表現形式本來就有著差異,這種差異正是在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體現出來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女裝和唐朝的女裝都屬于更新期的女裝,文藝復興更新了歐洲的窄衣文化,唐朝更新了保守的中國女裝,這說明人們對服裝文化的主動探求性增加,創新性也在增加。通過對中西服飾的比較和研究,從顯性和隱性來分析其異同,找到構成中西方服飾差異的外在原因和隱藏在背后的內在規律,對今后的服裝設計有著重要的意義。
[摘 要]
中西服飾文化一直以來就在進行激烈的碰撞和融合,文藝復興時期與唐朝是中西方的鼎盛時期,其服裝形式反映了當時的文化特征,通過對這兩個鼎盛時期服裝文化的比較,讓大家了解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女裝的演變以及穿衣文化的異同,在對比中提煉出中西服飾的精神內涵及它的相同和不同之處,將之總結作為對服飾發展的一點探討,以便在今后的設計中更加科學對待東西方服飾文化的互補,相互滲透,相互借鑒,使東西方服裝設計得到共同發展。
一、引言
在服裝設計領域中,設計的審美在一定程度上幾乎都來自于本民族的服飾文化。面對國際大都市的服裝產業,我們現在的服裝設計理念更多的是要在繼承中發展起來,需要我們在設計理念中融入各種不同的服飾文化,作為中西服飾文化體系中最為重要的兩個時期――文藝復興時期與唐朝,無論是從造型、色彩還是精神內涵都有著相同或不同之處。在歐洲,設計更注重外在的造型和立體的效果,因為其立體程度在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就已經達到極致美。在中國,設計更注重紋樣和色彩的意義,因為中國的服飾風格強調的是在平面的造型中做紋樣的設計,因此,更多地關注不同服裝領域里文化的差異,對于設計是非常重要的。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女裝造型與中國唐朝的女裝造型是中西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服裝,透過其不同的藝術造型研究它所含的美學價值,這對于研究中西服飾文化差異具有指導意義,服裝的傳承與創新也可以這里開始。
二、歐洲文藝復興與中國盛唐女裝藝術造型的特點
(一)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女裝造型特征
文藝復興時期的女裝是指15到16世紀之間女裝的造型,這段時間西歐國家先后發生了資產階級文化運動,這就是人類文明史上一次偉大變革――文藝復興運動(Renaissance),意指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復興。在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服飾文化對現代服裝設計的影響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服裝大體分為意大利風時代、德意志風時代、西班牙風時代。
意大利風的女裝稱之為羅布,是腰部有接縫的連衣裙,呈V領,也有一字領,胸口大面積袒露,高腰,袖子一段一段的扎起來像蓮藕似地。全身都有斯拉修裝飾,面料華貴精美,外衣局部可窺見白色亞麻內衣,袖子可摘卸(圖一)。在羅布里面穿上可達20――30cm的喬品(高跟鞋圖二),全身都堆滿華麗的裝飾。
德意志風初期女裝模仿意大利風時期的服裝款式,低領口,后來逐漸變為高立領,并有很多小褶,袖子變小變窄,重心放在下體部,窄肩,細腰,肥臀,這時候的裙子下部分開始膨大,服裝的立體造型愈發明顯。
西班牙風服裝立體的程度非??鋸?,雖然威嚴正統但卻會顯得僵硬,女裝上大量使用填充物,這樣女性優美的體型會被填充物填得圓乎乎的,領子使用褶飾花邊拉夫領(圖三),這是文藝復興時期獨特的領飾,裙撐法勤蓋爾和緊身胸衣柯爾?佩凱形成女子服裝二部式。其中以英國式法勤蓋爾最為夸張(圖四),這是在法國式裙撐的基礎上再加上一個圓形的蓋,這樣使得其裙擺展開面積可以非常大,再加上極度縮小的腰,服飾外觀上追求極端夸張的表現。
(二) 中國唐朝女裝造型特征
唐朝女裝造型在中國2000年的封建體制下呈現出來的狀態是獨特的,最初女性大都上身著襦、襖、衫,下身著緊身長裙,后受胡服的影響曾流行穿男裝,盛唐開始,女裝樣式受胡服的影響逐漸減弱而衣裙加寬加大,袖子放大,雖然朝廷對其寬松尺度有明確規定,但屢禁無用,這時候的女性已經非常喜歡寬松的造型,最重要的是這個時候的女性大膽袒露自己的肉體,襦的領口大得可以看見乳溝,襦裙的主要著裝方式是上著短襦或衫,下著長裙,戴著披帛,穿著半臂,頭戴金銀,足登絲履(圖五)。晚唐時期開始流行長裙絲履,總的來說,整個唐朝女裝樣式風格各異,初唐時期是窄袖窄襦,及地長裙,中唐時期流行寬袍大袖,并且大膽袒露肉體,晚唐時期胡服多服裝的影響越來越小,服裝整體上呈現出寬大保守的樣式,造型雖不同,但服裝卻非常強調紋樣的裝飾,服裝展開是平面的,但是其圖案卻是非常精致考究的。
三、兩個時期服飾文化之異同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與中國唐朝都是各自經濟最發達的時期,文藝復興是一個百花齊放,人才輩出,藝術碩果累累的時代,唐朝是中國整個封建社會歷史中最強盛富庶的時代,儒學對當時的思想影響深遠,同是鼎盛時期,在各自文化背景下產生穿衣文化也是有相同點和不同點的。
(一)服飾的相同點
文藝復興時期與唐朝在服裝的社會本質是一樣的,歐洲人重視服裝的標識性,貴族與平民穿戴有著明顯的差別。從服裝樣式上,服飾材料、服飾色彩都有著明顯的區別,中國則更注重從服裝外觀上“辯等級,顯貴賤”。中國有著完善的服飾等級制度,不僅在材質上有著明顯的規定,更是在服色以及圖騰上也有著明確的規定。因此,用服裝的材質,面料、色彩來象征和標識社會地位,這一點歐洲和中國是相同的。
另一方面,歐洲和中國在穿衣文化的審美上具有相同的特點,人類穿衣的原動力就是取悅對方,相互吸引。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縮小的腰部,夸張的裙擺都是為了吸引異性的注意,唐朝的女裝袒露胸口,這雖與當時的思想相悖,但也是為了取悅異性做出的表現,整體上說,穿衣為了取悅于異性這種原始的思想又達到了一致。
其三,兩個時代對于著裝要求也具有相似之處,文藝復興時期的女性為了著裝的整齊,往往要花上很長的時間來穿戴,首先她們在最里面要穿上白色的修米茲,修米茲外穿上緊身胸衣和裙撐,然后穿上襯裙,最后在外面罩上羅布,整個過程都需要有人協助才能完成,非常繁瑣。但是這個時期的女性卻不厭其煩地每天重復著,因為她們在自己的文化形態中形成了固定的行為規范,盛唐時期的女性在中國森嚴的等級制度下更是強調外在的著裝要求,她們在自己的文化形態中,形成了一系列著裝規范和倫理規范。
(二)服飾文化的不同點
文藝復興是中世紀轉入近代的樞紐,它促成歐洲在藝術上的全面復興,在整個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沒有任何一個地域的服裝能長久地獨領風騷,因而這個時期的服裝不斷更新,展現出多姿多彩的造型,其服飾文化是多元性的。唐朝在相對穩定的封建制度下,體現出的服飾形態相對要少一些,文藝復興與唐朝的穿衣文化明顯的不同點可以闡明中西服裝形式不同的根源――審美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服飾,我們可以從顯性和隱性兩個方面來分析兩個時代穿衣文化的不同。
(1) 服飾文化的顯性差異
其一,服裝造型存在著很大的區別。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與唐朝在外在造型上有著明顯的不同,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已經進入到窄衣時代,服裝強調的重點是夸張地表現體型,緊身胸衣和裙撐就是很好的表現,服裝不僅要人為地縮小腰部,在下擺還要增加空間感,緊身胸衣和裙撐就是很好的例證,這種強化女性特征的樣式對后面400年的服飾造型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唐朝的的女裝始終保持著“寬衣的范疇”, 這個時期的服裝材質考究,裝飾繁多,造型開放,但卻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服裝樣式,雖然有著胡服這樣的窄衣樣式,但終究沒有形成影響,服裝在造型上變化較少,沒有立體起伏感,始終強調表面的裝飾,紋樣、色彩的象征意義成為了這個時期的服飾文化主導方向,這一點兩者之間相去甚遠。
歐洲文藝復興的服裝在服裝造型上是三維的,極度突出個性,強調和夸張人體之美,凸顯出強烈的立體感,雖然在不同程度上違背了自然的規律,但其強烈的空間意識已成為不可逆轉的主流方向。唐朝的服裝造型是二維的,不強調服裝要與人體一致,不要求合體,更不注重用服裝來表現人體的曲線,是自然穿著的構成,從造型上可以看出其明顯的差異。
其二,裝飾手法有著明顯的不同。文藝復興時期最主要的裝飾手法是裂口裝飾,就是在服裝面料上開口,露出里面異色異質的修米茲,并且借助緞帶,蕾絲裝飾服裝,整體上立體,復雜多變。唐朝的女服強調的是極致的刺繡工藝,盛唐時期女性服裝益發寬松膨大,因而在寬大的襦裙上面做平面的紋樣裝飾是唐朝最主要的裝飾手法,多喜歡用花鳥圖形,整體上平整,色彩鮮艷。
其三,面料的使用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文藝復興時期的面料華美,尤其是在意大利風時期,其華美的面料就是最主要的特征,天鵝絨、織錦等大量用在服裝上,呈現出一種奢華的質感,唐朝主要用的面料是絲綢,很多透明和不透明的絲綢用在了服裝上,若隱若現的面料下盡顯女性美,總的來說,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主要的衣料是亞麻、羊毛和棉,中國唐朝則在發達的絲綢文化下盡顯風騷,因而材質的區別也帶來了穿衣文化的不同。
另外,因為外在造型的不同,也帶來了裁剪手法上的差異,歐洲在夸張的三維造型上裁剪注重的是曲線裁剪,而中國因其二維的服裝空間帶來也就是簡單的直線裁剪。種種顯性差異都清楚地把兩種文化背景下的服裝區分開來。
(2)服飾文化的隱性差異
其一,著裝觀念的不同。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十分強化女裝的性別傾向,因此他們要想方設法顯露女性的外形特征,甚至不惜通過反歧途美這種手段來達到效果,譬如女裝用緊身胸衣把腰勒得更細,把乳房托得更高,用裙撐加大下半部分的體積,這個時期的女性會把脖頸處的青筋盡露理解為一種美,這也與他們的著裝觀念相符,造就了人工和立體化的服裝形態。服裝造型意識是積極的,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而唐朝的著裝意識主要強調含蓄性和寫意性,服裝始終保持寬衣博帶的范疇,在唐朝人的著裝意識里,強調的是一種自然的,平面的服裝形態,充分保持布的整體性,是非構筑性的,因其不要求與體型吻合,在一定程度上是消極的服裝形態,也是一種消極的著裝觀念。
其二,對服裝認識的側重點不同。文藝復興時期與盛唐時期女裝在對服裝認識的側重點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已經開始萌芽資本主義,服裝上除了注重立體的外穿造型,更注重的是服裝財富價值與審美功能。中國在盛唐時期服飾禮儀制度非常完善,統治者非常重視用穿戴來統一人的思想,強調的是服裝“治國安天下”的社會倫理功能,因而更注重服裝的社會性。
其三,美學的觀點不同。歐洲文藝復興人強調自我,主張競爭,私欲膨脹,他們欣賞夸張的美,在服裝上體現出來的是極度突出個性,強調和夸張人體之美,服裝的空間意識在“自我擴張”的心理驅動下走向反歧途美,她們不斷增大裙擺,擴張服裝體積,反映了歐洲人崇尚人體美,服裝理念以追求人體美為核心,顯示了外傾、外顯、外向的特征,用服裝去完善人體的美感,注重分析人體的數據,研究人體的自然特征,其文化是屬于多元化的范疇。唐朝的美學觀點強調的是內在的神韻,服裝之美應該體現人的精神,氣質,并不是強調體型,即使有再美的體型,也不必用服裝去體現,在這種美學意識下,服裝輕裁剪重內涵,強調服裝組合之后的整體效應,在服裝造型的法則上,體現出和諧、統一、對稱的手法,服裝要能表達端莊和穩重。服裝審美中包含了強烈的“善”,因而中國唐朝女裝用具體的工藝表現抽象的美,更注重內涵。
四、小結
作為不同地域的兩個鼎盛時期,無論是西方的傳統服飾,還是東方的古代服飾,其造型和表現形式本來就有著差異,這種差異正是在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體現出來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女裝和唐朝的女裝都屬于更新期的女裝,文藝復興更新了歐洲的窄衣文化,唐朝更新了保守的中國女裝,這說明人們對服裝文化的主動探求性增加,創新性也在增加。通過對中西服飾的比較和研究,從顯性和隱性來分析其異同,找到構成中西方服飾差異的外在原因和隱藏在背后的內在規律,對今后的服裝設計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引言
在服裝設計領域中,設計的審美在一定程度上幾乎都來自于本民族的服飾文化。面對國際大都市的服裝產業,我們現在的服裝設計理念更多的是要在繼承中發展起來,需要我們在設計理念中融入各種不同的服飾文化,作為中西服飾文化體系中最為重要的兩個時期――文藝復興時期與唐朝,無論是從造型、色彩還是精神內涵都有著相同或不同之處。在歐洲,設計更注重外在的造型和立體的效果,因為其立體程度在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就已經達到極致美。在中國,設計更注重紋樣和色彩的意義,因為中國的服飾風格強調的是在平面的造型中做紋樣的設計,因此,更多地關注不同服裝領域里文化的差異,對于設計是非常重要的。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女裝造型與中國唐朝的女裝造型是中西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服裝,透過其不同的藝術造型研究它所含的美學價值,這對于研究中西服飾文化差異具有指導意義,服裝的傳承與創新也可以這里開始。
二、歐洲文藝復興與中國盛唐女裝藝術造型的特點
(一)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女裝造型特征
文藝復興時期的女裝是指15到16世紀之間女裝的造型,這段時間西歐國家先后發生了資產階級文化運動,這就是人類文明史上一次偉大變革――文藝復興運動(Renaissance),意指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復興。在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服飾文化對現代服裝設計的影響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服裝大體分為意大利風時代、德意志風時代、西班牙風時代。
意大利風的女裝稱之為羅布,是腰部有接縫的連衣裙,呈V領,也有一字領,胸口大面積袒露,高腰,袖子一段一段的扎起來像蓮藕似地。全身都有斯拉修裝飾,面料華貴精美,外衣局部可窺見白色亞麻內衣,袖子可摘卸(圖一)。在羅布里面穿上可達20――30cm的喬品(高跟鞋圖二),全身都堆滿華麗的裝飾。
德意志風初期女裝模仿意大利風時期的服裝款式,低領口,后來逐漸變為高立領,并有很多小褶,袖子變小變窄,重心放在下體部,窄肩,細腰,肥臀,這時候的裙子下部分開始膨大,服裝的立體造型愈發明顯。
西班牙風服裝立體的程度非??鋸?,雖然威嚴正統但卻會顯得僵硬,女裝上大量使用填充物,這樣女性優美的體型會被填充物填得圓乎乎的,領子使用褶飾花邊拉夫領(圖三),這是文藝復興時期獨特的領飾,裙撐法勤蓋爾和緊身胸衣柯爾?佩凱形成女子服裝二部式。其中以英國式法勤蓋爾最為夸張(圖四),這是在法國式裙撐的基礎上再加上一個圓形的蓋,這樣使得其裙擺展開面積可以非常大,再加上極度縮小的腰,服飾外觀上追求極端夸張的表現。
(二) 中國唐朝女裝造型特征
唐朝女裝造型在中國2000年的封建體制下呈現出來的狀態是獨特的,最初女性大都上身著襦、襖、衫,下身著緊身長裙,后受胡服的影響曾流行穿男裝,盛唐開始,女裝樣式受胡服的影響逐漸減弱而衣裙加寬加大,袖子放大,雖然朝廷對其寬松尺度有明確規定,但屢禁無用,這時候的女性已經非常喜歡寬松的造型,最重要的是這個時候的女性大膽袒露自己的肉體,襦的領口大得可以看見乳溝,襦裙的主要著裝方式是上著短襦或衫,下著長裙,戴著披帛,穿著半臂,頭戴金銀,足登絲履(圖五)。晚唐時期開始流行長裙絲履,總的來說,整個唐朝女裝樣式風格各異,初唐時期是窄袖窄襦,及地長裙,中唐時期流行寬袍大袖,并且大膽袒露肉體,晚唐時期胡服多服裝的影響越來越小,服裝整體上呈現出寬大保守的樣式,造型雖不同,但服裝卻非常強調紋樣的裝飾,服裝展開是平面的,但是其圖案卻是非常精致考究的。
三、兩個時期服飾文化之異同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與中國唐朝都是各自經濟最發達的時期,文藝復興是一個百花齊放,人才輩出,藝術碩果累累的時代,唐朝是中國整個封建社會歷史中最強盛富庶的時代,儒學對當時的思想影響深遠,同是鼎盛時期,在各自文化背景下產生穿衣文化也是有相同點和不同點的。
(一)服飾的相同點
文藝復興時期與唐朝在服裝的社會本質是一樣的,歐洲人重視服裝的標識性,貴族與平民穿戴有著明顯的差別。從服裝樣式上,服飾材料、服飾色彩都有著明顯的區別,中國則更注重從服裝外觀上“辯等級,顯貴賤”。中國有著完善的服飾等級制度,不僅在材質上有著明顯的規定,更是在服色以及圖騰上也有著明確的規定。因此,用服裝的材質,面料、色彩來象征和標識社會地位,這一點歐洲和中國是相同的。
另一方面,歐洲和中國在穿衣文化的審美上具有相同的特點,人類穿衣的原動力就是取悅對方,相互吸引。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縮小的腰部,夸張的裙擺都是為了吸引異性的注意,唐朝的女裝袒露胸口,這雖與當時的思想相悖,但也是為了取悅異性做出的表現,整體上說,穿衣為了取悅于異性這種原始的思想又達到了一致。
其三,兩個時代對于著裝要求也具有相似之處,文藝復興時期的女性為了著裝的整齊,往往要花上很長的時間來穿戴,首先她們在最里面要穿上白色的修米茲,修米茲外穿上緊身胸衣和裙撐,然后穿上襯裙,最后在外面罩上羅布,整個過程都需要有人協助才能完成,非常繁瑣。但是這個時期的女性卻不厭其煩地每天重復著,因為她們在自己的文化形態中形成了固定的行為規范,盛唐時期的女性在中國森嚴的等級制度下更是強調外在的著裝要求,她們在自己的文化形態中,形成了一系列著裝規范和倫理規范。
(二)服飾文化的不同點
文藝復興是中世紀轉入近代的樞紐,它促成歐洲在藝術上的全面復興,在整個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沒有任何一個地域的服裝能長久地獨領風騷,因而這個時期的服裝不斷更新,展現出多姿多彩的造型,其服飾文化是多元性的。唐朝在相對穩定的封建制度下,體現出的服飾形態相對要少一些,文藝復興與唐朝的穿衣文化明顯的不同點可以闡明中西服裝形式不同的根源――審美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服飾,我們可以從顯性和隱性兩個方面來分析兩個時代穿衣文化的不同。
(1) 服飾文化的顯性差異
其一,服裝造型存在著很大的區別。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與唐朝在外在造型上有著明顯的不同,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已經進入到窄衣時代,服裝強調的重點是夸張地表現體型,緊身胸衣和裙撐就是很好的表現,服裝不僅要人為地縮小腰部,在下擺還要增加空間感,緊身胸衣和裙撐就是很好的例證,這種強化女性特征的樣式對后面400年的服飾造型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唐朝的的女裝始終保持著“寬衣的范疇”, 這個時期的服裝材質考究,裝飾繁多,造型開放,但卻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服裝樣式,雖然有著胡服這樣的窄衣樣式,但終究沒有形成影響,服裝在造型上變化較少,沒有立體起伏感,始終強調表面的裝飾,紋樣、色彩的象征意義成為了這個時期的服飾文化主導方向,這一點兩者之間相去甚遠。
歐洲文藝復興的服裝在服裝造型上是三維的,極度突出個性,強調和夸張人體之美,凸顯出強烈的立體感,雖然在不同程度上違背了自然的規律,但其強烈的空間意識已成為不可逆轉的主流方向。唐朝的服裝造型是二維的,不強調服裝要與人體一致,不要求合體,更不注重用服裝來表現人體的曲線,是自然穿著的構成,從造型上可以看出其明顯的差異。
其二,裝飾手法有著明顯的不同。文藝復興時期最主要的裝飾手法是裂口裝飾,就是在服裝面料上開口,露出里面異色異質的修米茲,并且借助緞帶,蕾絲裝飾服裝,整體上立體,復雜多變。唐朝的女服強調的是極致的刺繡工藝,盛唐時期女性服裝益發寬松膨大,因而在寬大的襦裙上面做平面的紋樣裝飾是唐朝最主要的裝飾手法,多喜歡用花鳥圖形,整體上平整,色彩鮮艷。
其三,面料的使用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文藝復興時期的面料華美,尤其是在意大利風時期,其華美的面料就是最主要的特征,天鵝絨、織錦等大量用在服裝上,呈現出一種奢華的質感,唐朝主要用的面料是絲綢,很多透明和不透明的絲綢用在了服裝上,若隱若現的面料下盡顯女性美,總的來說,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主要的衣料是亞麻、羊毛和棉,中國唐朝則在發達的絲綢文化下盡顯風騷,因而材質的區別也帶來了穿衣文化的不同。
另外,因為外在造型的不同,也帶來了裁剪手法上的差異,歐洲在夸張的三維造型上裁剪注重的是曲線裁剪,而中國因其二維的服裝空間帶來也就是簡單的直線裁剪。種種顯性差異都清楚地把兩種文化背景下的服裝區分開來。
(2)服飾文化的隱性差異
其一,著裝觀念的不同。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十分強化女裝的性別傾向,因此他們要想方設法顯露女性的外形特征,甚至不惜通過反歧途美這種手段來達到效果,譬如女裝用緊身胸衣把腰勒得更細,把乳房托得更高,用裙撐加大下半部分的體積,這個時期的女性會把脖頸處的青筋盡露理解為一種美,這也與他們的著裝觀念相符,造就了人工和立體化的服裝形態。服裝造型意識是積極的,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而唐朝的著裝意識主要強調含蓄性和寫意性,服裝始終保持寬衣博帶的范疇,在唐朝人的著裝意識里,強調的是一種自然的,平面的服裝形態,充分保持布的整體性,是非構筑性的,因其不要求與體型吻合,在一定程度上是消極的服裝形態,也是一種消極的著裝觀念。
其二,對服裝認識的側重點不同。文藝復興時期與盛唐時期女裝在對服裝認識的側重點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已經開始萌芽資本主義,服裝上除了注重立體的外穿造型,更注重的是服裝財富價值與審美功能。中國在盛唐時期服飾禮儀制度非常完善,統治者非常重視用穿戴來統一人的思想,強調的是服裝“治國安天下”的社會倫理功能,因而更注重服裝的社會性。
其三,美學的觀點不同。歐洲文藝復興人強調自我,主張競爭,私欲膨脹,他們欣賞夸張的美,在服裝上體現出來的是極度突出個性,強調和夸張人體之美,服裝的空間意識在“自我擴張”的心理驅動下走向反歧途美,她們不斷增大裙擺,擴張服裝體積,反映了歐洲人崇尚人體美,服裝理念以追求人體美為核心,顯示了外傾、外顯、外向的特征,用服裝去完善人體的美感,注重分析人體的數據,研究人體的自然特征,其文化是屬于多元化的范疇。唐朝的美學觀點強調的是內在的神韻,服裝之美應該體現人的精神,氣質,并不是強調體型,即使有再美的體型,也不必用服裝去體現,在這種美學意識下,服裝輕裁剪重內涵,強調服裝組合之后的整體效應,在服裝造型的法則上,體現出和諧、統一、對稱的手法,服裝要能表達端莊和穩重。服裝審美中包含了強烈的“善”,因而中國唐朝女裝用具體的工藝表現抽象的美,更注重內涵。
四、小結
作為不同地域的兩個鼎盛時期,無論是西方的傳統服飾,還是東方的古代服飾,其造型和表現形式本來就有著差異,這種差異正是在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體現出來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女裝和唐朝的女裝都屬于更新期的女裝,文藝復興更新了歐洲的窄衣文化,唐朝更新了保守的中國女裝,這說明人們對服裝文化的主動探求性增加,創新性也在增加。通過對中西服飾的比較和研究,從顯性和隱性來分析其異同,找到構成中西方服飾差異的外在原因和隱藏在背后的內在規律,對今后的服裝設計有著重要的意義。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