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峰:在孤獨中設計“心境”
張志峰:在孤獨中設計“心境”
知名服裝設計師張志峰——每年中國國際時裝周開場秀品牌NE·TIGER的創始人、藝術總監——不止一次地游歷這三個國家。這樣的旅程是他的修行方式,給他帶來了無限的設計靈感,也讓他在心境上獲益匪淺。“從僧人服裝上的極簡到奢華,我們似乎能夠看見人們在信仰上由簡入繁的發展歷程,這給了我很多設計靈感。”
這個曾為章子怡、范冰冰等中國國際影星打造時尚華衣的藝術大師,如今卻避入遠離眾人視線的拐角,思索著如何在寂靜中升華自我。
奢華背后的寂靜
2012年的NE·TIGER發布會中,張志峰為整場秀定下了一個名字“唐*境”。發布會伊始,“清涼妙音天女”敬善媛那第一個生命音符響起在空靈的秀場上空,唐韻華服伴隨著天籟之音,飄入了每一位觀者的心靈。《辯才天》《心經》……此刻已完美融入到華麗的霓裳之中,38位模特,38件華服,在此刻將NE·TIGER的藝術演繹融入到一個靈性、震撼感官、凈化心靈的境界。
整個國際時裝周中,張志峰是少數幾個華人設計師之一。他的設計與中國文化緊密相連,而在探尋中國文化深處的時候,他驀然回首看到了那些曾經被人們一度忽略的古老文化。
雖然辦公室設在北京最為繁華的東方廣場,但是張志峰更多的思考和設計,都是在自家的地下室內完成的。他關掉一切通訊設施,有時一天只吃一頓飯。每一次完成了自己的設計,似乎也完成了一次與古人的對話。
他常將自己想象成古代傾心冥想和坐禪的隱士,在最寂靜的時候,思索從何處來、往哪里去的哲學問題。這一刻,并不計較孤獨與物質條件。
無疑,他對思索非常執著,并喜歡這種可以慢慢思考的孤獨感。每一次潛心的孤獨都是心靈之旅的一次升華,也讓探尋之路走得更遠一些。
終于在2011年的一天,在探訪過中國重要的寺院之后,他決定獨自上路,去探尋亞洲另外兩個在佛教發展中非常重要的國家——日本和印度。
日本的佛教來源于中國,而中國的佛教來自印度。在追尋古人心境的時候,他最想看到的是,信仰從哪里來,又要往哪里去。
從“襤褸”到錦繡
1500年前玄奘到印度學習大乘佛教,把印度的佛經帶回中國,繼而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知名的高僧之一。張志峰來到印度的時候,像眾多信徒一樣虔誠,主要由于印度是佛教的起源,信徒們多認為,只有在這里才能獲得真諦。
但張志峰最為敏感的還是佛教的服裝,這可能是職業習慣所驅使。“我想看看僧人們穿的是什么樣的衣服,這同時也體現了他們對物質的態度。”張志峰踏著追根溯源的步子來到了最偏遠的地區。
大乘佛教主張“我法皆空”。“所以,我們看到印度的僧人對物質的追求非常簡單,甚至是衣衫襤褸。”這是張志峰對印度佛教僧人的印象,“只是把撿來的布頭和廢棄的布料勉強連接在一起,披在身上遮體。”在這種物質條件下,出家人的心境都很平和、執著。在中國的很多寺院,張志峰看到其中的僧人們也都著裝樸實,僅僅能夠御寒、遮體即可。
而在世界老牌經濟強國日本,張志峰則看到了另一番景象。在豪華的大殿中,僧人穿著華麗的僧服,“日本僧服極盡奢華,上面繡著圖案,用了許多金線,同時也使用了多種色彩。”佛教在日本被作為鎮護國家的要法,與政治關系密切,僧侶待遇優厚。寺院都建于城市,被稱為“都市佛教”,茶道和花道都是從其中演化而來。
“從服裝上,可以看到信仰由簡入繁的過程。也可以體會到信仰的真諦。”在完成印度之旅的半年后,張志峰讓NE·TIGER的所有設計師都去了一次印度,在那里尋找設計的靈感。從此在東方廣場的工作室中,時常傳來《大悲咒》徐徐的節奏,與窗外的鬧市喧囂不同,那旋律輕盈而又曼妙,每個人都能有所觸動,或多或少。
活在古人的故事中
除了獨具匠心的服裝設計,張志峰的收藏同樣非常知名,僅服裝就有200多件有不小的收藏價值。張志峰對自己的收藏非常低調,從不拿出顯示,只有在深入研究的時候,才會與工作人員共同探討這些古代服裝的制作方法。
“我經常能從這些服裝中看到過去的人是如何生活的,在他們身上曾經發生過什么樣的故事。甚至還能和古代的文化進行交流。”
靜心、探尋、收藏,是張志峰的生活,更是他探尋自我內心的途徑所在。張志峰還對中國的刺繡情有獨鐘,學習古代服裝的制作和刺繡手法,移植到現在的設計中,“看到這些藏品時,我經常會為古人的精湛技藝所折服。”張志峰對此非常感慨,“刺繡需要平心靜氣,這種過程本身就是一種修煉。在現代社會中,已經很難有人保持這樣平靜的心態,一心一意地專注于刺繡了。”
雖然對刺繡研究多年,但是張志峰時常感慨,古代的刺繡技法依舊很難被超越。“有一個很難超越的地方,就是心境,現代人受到大量信息沖擊,專注變得越來越難,想象力更是難以發揮出來。”
專注國學、復制刺繡技藝、打造中國第一奢侈品牌,在他寂靜的地下室里,張志峰最先復制的就是“心境”。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