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遺失的服飾文化——古代婚服一覽
今天占據人們腦海并廣受青睞的中式婚禮禮服恐怕僅有彩繡龍鳳的大紅吉服、大紅蓋頭,以及清代以后女著旗袍男著馬褂的式樣。可是探尋華夏婚禮和婚服的源頭,并上溯至三千多年前的周代時,才發現最初婚禮服的顏色是玄黑色和纁紅色,而大紅婚服實際到了明代才有明確的定制。服飾只是婚禮儀式發生的巨大變化中較小的一部分顏色是心態的反應,從婚服的變化也可以看出華夏婚禮風貌乃至整個文化風貌的演變。
周制婚服
《儀禮》所述的整個過程其實包含兩個不同的階段。在昏禮舉行之日前,新夫家當以媒拜會新婦父親。媒著玄端服。
昏禮當日,新夫著爵弁服迎娶新婦,新婦由姆(即教導新婦的年長婦女)陪同,并兩名隨嫁女子到達夫家。
新夫頭戴爵弁形似無毓之冕;上衣玄色(青黑)象征天,下裳纁色(淺紅)象征地,有黑色緣邊,喻陰陽調和。蔽膝隨裳,棕紅色。大帶黑色。鞋履為赤舃,即紅色復底鞋。
新婦戴著與真發混同梳編的裝飾假發。婚服形制與男子同,惟服色有別,上衣下裳均為黑色,取“專一”之意。蔽膝、鞋履、大帶隨裳色,亦為黑色。另外從陰陽五行思想考慮,由于黑色屬陰,故而在裳下緣紅色邊,以注入陽氣而致平衡。
姆以黑色絲帶和發笄束發,身著生絲所制黑色衣裳。蔽膝、鞋履和大帶色黑。
隨嫁者亦為黑絲衣裳,披繡有黑白相間的黼紋的披肩。
新婦上車時由姆為其披上由黑色素紗罩衣以防風塵,此衣名“景”。
昏禮中使者、侍者均著玄端服,包括玄冠、玄衣、玄色或者黃色裳、黑舃。{page_break}
唐制婚服
士假絳公服親迎,因此有人認為這是紅色婚服的起源。公服又稱“從省服”,是指在一般場合穿著但又并非燕居家中所著的日常服裝(可參看服裝專題-官服)。公服具有一定的禮制功能例如在婚禮中穿著,但又不及朝服(又稱“具服”)所服用的場合來得正式。公服包括冠、幘和簪導、絳紗中單、白裙衫、革帶、方心、襪、鞶囊、雙佩和烏皮履等。
女服“花釵青質連裳,青衣革帶韈履(同裳色。夫有官者則從其夫之品服)”,頭上的佩飾為金銀飾以琉璃等的鈿釵,鈿釵有著品級的含義。
自漢代以來漢族女子禮服多為深衣制,因上衣下裳屬連隱喻女子“德貴專一”,如唐代士女的嫁衣“青質連裳”指的是青色的深衣。然而盛唐時襦裙大盛,以沈從文先生為代表的一些學者持“唐代士女嫁衣系分裁制”的觀點。而此處“嫁衣”又主要指“鈿釵禮衣”的爭論。唐代禮書,如《通典》《會要》《舊唐書·輿服制》《新唐書·車服制》《開元禮》等中記載:“鈿釵禮衣者,內命婦常參、外命婦朝參、辭見、禮會之服也。制同翟衣,加雙佩、一品九鈿,二品八鈿,三品七鈿,四品六鈿,五品五鈿。”有人認為翟衣系深衣制,既然“制同翟衣”則鈿釵禮衣也是深衣制目前主流觀點認同沈從文先生的觀點。
宋代婚服
三舍生及品官子孫可假穿九品幞頭公服,其余庶人著皂衫衣、折上巾;新婦從風可假鳳冠霞帔,婚服大約是青色。
明制婚服
士婚,若穿深衣,婦則對應地服真紅褙子、紅羅裙,假鬢花鈿;婿也可假穿九品官服——青綠色,文官補子為鵪鶉,武官補子為海馬。婦則按與婿相同的品級佩戴相應鳳冠霞帔或花釵,真紅大袖衣或圓領女蟒服、大紅褶裙。
以上服飾都對應一定的品級,士庶百姓婚服相比要簡樸得多。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