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服飾文化——秦朝漢族服飾文化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秦始皇 贏政 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國家。秦始皇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等,為中華國家勢力和漢民族的形成及延續留下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秦代漢服主要承前朝影響,仍以袍為典型服裝樣式,分為曲裾和直裾兩種,袖也有長短兩種樣式。秦代男女日常生活中的服飾形制差別不大,都是大襟窄袖,不同之處是男子的腰間系有革帶,帶端裝有帶鉤;而婦女腰間只以絲帶系扎。
因為秦始皇陵 兵馬俑 的發現,秦代的服飾和風俗研究有著豐富的歷史資料。
輿服制度:西漢在周制冠服制度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形成了輿服制度,制度出皇帝,品官的禮服,朝服,常服20多種,這20幾種,同周制一樣,基本也是以不同的冠去區分,禮服,朝服仍是上衣下裳制,禮服的配件組玉敝膝等也不變,東漢產生了綬與佩這樣的新配件,而且通過綬佩的高底來區分品官的等級。因此只是較之周制更等級化,細節化,豐富化而已,款式基本還是采用周制,后世禮服,以周制為骨架,秦漢為血肉的基礎上,一直延續到明,這以后,禮服基本可以確立,變化很小了。
上衣下裳和深衣:民間常服依舊是上衣下裳制和深衣制,只不過深衣已逐漸代替上衣下裳成為主流,并且下裳較之前朝日趨變寬大。
上衣下褲:勞動人民仍是上短衣下面直接配褲的裝束。
上襦下裙:值得一提的是,在漢朝已經被泛濫化的深衣的天下,人們似乎又開始懷念起上衣下裳裝束來,于是女子又開始穿起了上衣下裳,只不過上衣短小,一般標準到腰胯部,扎到裙子里面,袖子窄小,裙子寬大, 因此,他大抵來說是屬于上衣下裳范疇的,但后來加入了很多女性特征元素和一些固定配件,而且要比上衣下裳華麗,因此成為漢服體系中的第3個款式——因上衣改短小改稱為襦,搭配裙子成為襦裙。還有一點不同于上衣下裳的,襦裙是套裝,比如顏色和花紋不是隨意搭配的,而是配套的。
袍衫:而在東漢,已開始有了上下通裁的長衣,但雖叫長衣,在具體長度尺度方面還是沒有定制。而兩側缺胯(開叉)的袍衫,在那時已出現,袍和衫的不同地方在于袍有夾層,也就是雙層,衫沒有,比較單薄,因此,又出現了漢服體系的第4個款式——(因長衣沒發展完善,故不算)袍衫類。
發型:秦時期看兵馬俑當然還是有編辮束發的,但漢時已可以明確不編辮束發成為主流,這種不編辮束發的簡單束發模式,也是后世一直沿用到明的漢族男子基本發式。而再后來的束發基本都是頭發全盤到頂部,并非上面束發余發披肩。
冠帽巾:由于輿服制度的創立,冠已不在是隨便誰都可以戴的了,戴冠已成為區分等級的標志。新出現的冠有文官的進賢冠,武官的武弁等,東漢時期的平巾,加梁成為文官的梁冠,加漆紗成為武官的漆紗冠,這兩一直延續到隋唐宋明。而冕冠已上升到只有帝王配戴的地位。民間男子只束發后用簪子插發加以固定即可,或者在發髻處加包巾裹發。因這個制度,漢時期也是個大量產生帽巾的時期。
圓領:在以前領子制度只有交領的情況下,秦漢時受西北民族的影響(一說),圓領(書面名盤領)元素開始介入到漢民族服飾當中。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