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服飾文化——蒙古族服飾文化
蒙古族是一個具有古老傳統的民族。他繼承了亞洲草原幾千年來的游牧文明傳統,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回鶻、契丹等民族的服飾文化影響。公元1206年,鐵木真用武力統一蒙古高原的游牧部族,被推舉為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國。從此,蒙古高原上出現了一個地域性統一共同體——蒙古族。
蒙古民族的形成把草原服飾文化提高到了嶄新的發展階段。由于軍事上的勝利和版圖的擴展,歐亞兩洲的金銀財寶、綾羅綢緞,云集蒙古地區,這在客觀上為蒙古族服飾的發展變化提供了物質材料,達到了“他們的日常服飾都鑲以寶石,刺以金鏤”(《世界征服者史》作者志費尼所言)程度。大蒙古國和元朝是對亞洲草原幾千年的游牧文明進行規范,并把它提高到封建制高度的創新時期。因此在服飾領域也不例外,規定了很多制度,如蒙哥汗于1252年、忽必烈汗于1275年都頒布了法令。其中包括官場禮服——質孫服的穿著規定以外,從皇帝到百姓,在什么場合、什么地點穿著什么樣的服飾都做了嚴格的規定。
1368年,元朝統治者失去了對中原的統治,蒙古社會進入了一個動蕩而變化多端的“北元”歷史時期。北元政權同明朝政府打打和和的同時到了阿勒坦汗時期與中原建立了固定的商貿關系,土默特和東部出現了農業種植區,部分蒙古人改變了游牧的生活方式,與此同時全面引進西藏佛教,蒙古人的價值觀也發生了變化,這兩件大事在表達審美意識的服飾文化中得到了體現。北元晚期在蒙古服飾中出現的另一個較大變化是各個部落服飾開始形成,這與蒙古故土上存在的“六萬戶”行政制度及其相對穩定的區域游牧方式有關。到了清代,清朝政府在基本不破壞蒙古游牧封建制的前提下,建立新的盟、旗制,施行“分而治之”的統治,甚至主張旗與旗之間的服飾差異,這無疑促進了蒙古部落服飾的。形成和定型,出現了巴爾虎、科爾沁、巴林、喀喇沁、烏珠穆沁、阿巴嘎、蘇尼特、察哈爾、土默特、烏拉特、鄂爾多斯、阿拉善、喀爾喀、布利亞特等服飾。
近、現代的蒙古服飾中出現了較為明顯的三種變化。從明末開始逐漸形成,而到清朝中期基本定型的農、牧混合型生活方式成為了部分蒙古人的謀生手段。傳統的長袍、大靴子顯然不適合農業生產,于是產生了有所保留蒙古傳統風格的新型“三段式”服飾——上衣、褲子和鞋。清朝末年,隨著滿清統治的結束和蒙古封建勢力的衰弱,服飾等級趨于消亡,貴族和庶民服飾之間開始相互融合。除此之外,西方工業文明滲透到蒙古地區,上個世紀20年代,蒙古知識分子就開始穿著西服革履。
各民族服飾都有自己的特點。蒙古族服飾有著濃厚的草原風格和適合游牧生活的基本款式。從其構成來講,有帽子、袍子、坎肩、汗褟子、腰帶、褲子、套褲、靴子、鞋等。這些服飾“構件”,由于穿著者的身份地位、性別年齡、職業分工以及環境季節的不同,就像草原上盛開的鮮花一樣,獨領風騷,各具特色。但蒙古服飾也像草原上的鮮花,順應北方氣候,扎根于溫馨的土地——他們賴以生存的生活方式。其中,男裝傾向于渾然大氣,女裝呈現為精美麗。加之,五彩繽紛的佩飾,蒙古族服飾總體上表現為自由大方而不缺細琢精雕的沉穩風格。{page_break}
蒙古族服飾包括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等。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歡穿長袍,春秋穿夾袍,夏季著單袍,冬季著棉袍或皮袍。男袍一般者比較寬大,盡顯奔放豪邁。女袍則比較緊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條和健美。男裝多為藍、棕色,女裝則喜用紅、粉、綠、天藍色。腰帶是蒙古族服飾重要的組成部份,用長三四米的綢緞或棉布制成。蒙古族鐘愛的靴子分皮靴和布靴兩種,蒙古靴做工精細,靴幫等處都有精美的圖案。佩掛首飾、戴帽是蒙古族習慣。瑪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銀等珍貴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飾富麗華貴。但因地區不同在式樣上有所差異。以女子長袍為例,科爾沁、喀喇沁地區的蒙古族受滿族影響,多穿寬大直筒到腳跟的長袍,兩側開叉,領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貼邊;錫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則穿肥大窄袖鑲邊不開叉的蒙古袍;布里亞特婦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長袍;鄂爾多斯的婦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為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鈕扣;而青海地區的蒙古人穿的長袍與藏族的長袍較為相近。除了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飾各地差別不大。春秋穿夾袍,夏季著單袍,冬季著棉袍或皮袍。
蒙古族平時喜歡穿布料衣服,逢年過節或喜慶一般都穿織錦鑲邊的綢緞衣服。男裝多為藍、棕色,女裝喜歡用紅、粉、綠、天藍色。腰帶是蒙古族服飾重要的組成部分,用長三四米的綢緞或棉布制成。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煙盒等飾物。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兩種,蒙古靴做工精細,靴幫等處都有精美的圖案。佩掛首飾、戴帽是蒙古族習慣。各地區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內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頂高邊平,里子用白氈制成,外邊飾皮子或將氈子染成紫綠色作裝飾,冬厚夏薄。帽頂綴纓子,帽帶為絲質,男女都可以戴。呼倫貝爾的巴爾虎、布里亞特蒙古,男帶披肩帽,女帶翻檐尖頂帽。瑪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銀等珍貴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飾富麗華貴。男子的顏色多為藍、黑褐色,也有的用綢子纏頭。女子多用紅、藍色頭帕纏頭,冬季和男子一樣戴圓錐形帽。
蒙古族男子穿長袍和圍腰,婦女衣袖上繡有花邊圖案,上衣高領,似與族相似。婦女喜歡穿三件長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鈕扣,格外醒目。{page_break}
云南蒙古族的服飾既可看出內蒙古自治區蒙古族的傳統又具有自身的特點。男子過去穿的長袍和圍腰,婦女衣袖上的花邊圖案,上衣的高領就與北方蒙古族近似。不過,云南蒙古族衣色尚青、黑,反映出高原的環境特點。婦女的上衣共有三件間襯:第一件為帖身衣,袖長及腕;第二件在中層,長及臀部,但為短袖,僅及肘部;外衣是一件無領無扣的對襟式夾布坎肩衣,短及腰間,胸前釘一排銀制圓形鈕扣。三件衣服長短相套,露在外面的衣領衣袖和圍腰都繡著絢麗的花邊和各形各色圖案,加之胸前紐扣閃閃發光,美觀大方,頗具地方和民族特色。
云南蒙古族衣飾尚青、黑色。男子六十年前穿的長袍和圍腰,與內蒙古自治區的蒙古族近似。婦女衣袖的花邊圖案,上衣的高領,也與內蒙古自治區的蒙古族近似。婦女的衣飾很有特色,一套上衣共有三件間襯,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及手腕,第二件居中,其長及臀,而袖長僅及肘,外衣是一件無領無扣短及腰問的對襟式夾布坎肩,釘有一排銀制圓形鈕扣。露在外面的衣領衣袖和圍腰都繡有絢麗的圖案和花邊,加上三件衣服長短相間,圓形鈕扣閃閃發光,頗為美觀大方。一套婦女的服裝需布三丈。
男人們習慣在腰帶左右兩側佩掛一把別致的蒙古小刀和煙荷包。現代以來扎皮帶的人也越來越多。蒙古族已婚婦女不束腰帶,因此,蒙古人稱已婚婦女為“不束開”,即“不束腰帶的人”。 新疆的蒙古族穿棉袍的不多,冬季大都穿皮袍,分有布面和無布面兩種。帽子有“托爾齊克”靴子有革制和氈制兩種,按照蒙古族的傳統習俗,男性在左耳佩一只耳環。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