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飾文化:牛仔褲的由來
1850 年,美國西部出現了淘金熱。這時,遠在德國的利維·施特勞斯的兩位哥哥也想到美國去發財。大哥臨走時對利維說:“我發了財,就來接你。” 二哥動身時則勸利維不要著急:“我去美國碰碰運氣,你等著。”就這樣, 兩位哥哥先后離開了家,淘金去了。
利維在家等待,一直等了5 年,還不見兩位哥哥回來。他心想:“我已長成大人了,還是自己去闖天下吧!”于是,他湊足了路費,也到美國去淘金。
在美國紐約,他碰巧遇到了兩位哥哥,可是,他們并沒有當上百萬富翁,還只是個小商販。利維失望極了。他沒有依靠了,只好四處尋找工作。由于他沒有一技之長,又只會講幾句簡單的英語,沒有老板肯雇傭他。做生意吧, 自己沒有本錢,也沒有人和他合伙。這樣,他也成了個小商販。
但是,利維和兩個哥哥不同,人挺機靈,很快就積蓄了一筆錢,他聽說舊金山附近發現了金礦,就準備販貨到那兒去做買賣。他對兩位哥哥說:“金礦可是個淘金的好地方,那兒礦工多,做生意準能賺大錢。”
兩位哥哥謹小慎微,又勸利維說:“算了吧,別異想天開了,到哪兒都一樣。”
利維只好獨自一人去了。他把積蓄的錢買了日用品和衣服等,裝了一帆船,運到了舊金山。果然不出所料,那兒的金礦區物品缺乏,他船上裝的貨物很快就售完了,賺了不少錢。
貨賣完了,他就到礦區了解礦工們還需要什么貨。他看見礦工們的衣服 都撕得開裂破碎,就和礦工聊天問情況。一位礦工抱怨說:“跑遍舊金山, 買不到一條結實的褲子。”原來,礦工們在礦上采礦,經常會被那些楞角尖銳的石頭劃破和磨損,他們需要結實的褲子。
利維聽到礦工們訴說后,靈機一動,就把原來準備做帳篷用的留在船上的幾卷粗帆布搬出來,并很快找來一個裁縫,用這些既結實又厚的帆布縫制成各種不同尺碼的褲子。幾百條褲子做好了,礦工們很喜歡,一天工夫褲子 就全部賣完了。
他當然很高興,很快又運來了許多粗帆布制做褲子。礦工們除了說出這種褲子的優點外,還提出了不足之處。他們對利維說:“這褲子好是好,就是褲子口袋不牢”。利維一了解,原來礦工們在口袋里裝金砂和礦石,沉甸甸的東西常將口袋撕落下來。于是,利維就和裁縫商量,在口袋的四個角用 銅鉚釘將口袋固定住,這樣口袋就不易撕落了。另外,還用皮革為口袋鑲上邊,又采用結實的線來縫制,使褲子結實耐穿。
利維很有心計,經常聽取人們對這種褲子的意見。如果發現青年礦工喜 歡的新式樣,就請裁縫學習仿制。這樣,最初的褲子就改進成低腰身、兜緊臂部的樣式,穿上看去顯得精悍、粗獷、有精神,立即受到礦工們的歡迎。 這種本來專門為礦工設計的勞動褲子,漸漸地在美國西部被普遍接受, 并流行起來,成為大眾的新裝,而且特別受到西部放牧青年的喜愛。此后,這種褲子便獲得了一個新名字,人們都叫它“牛仔褲”。
1871 年,利維·斯特勞斯為自己的牛仔褲申請了專利,并成立了“利維·斯特勞斯公司”,專門制作銷售牛仔褲。后來,這個牛仔褲公司發展成為國際性公司,產品遍及世界各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當局把牛仔褲指定為美軍的制服,大批的牛仔褲隨盟軍深入歐洲腹地。戰后士兵返回美國,大量積存的牛仔褲在當地限量發售,由于這種褲子美觀、實用、耐穿,又價格便宜,所以在當地大受歡迎。于是歐洲本地的工作服制造商紛紛爭相仿效美國的原裝貨色,從而使牛仔褲在歐洲各地普及、流行開來。美國好萊塢的影視娛樂業對帶動牛仔褲的國際流行風潮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50年代期間的著名電影如《無端的反抗》、《天倫夢覺》等,片中的主角都穿著舒適、大方的牛仔褲,在那些大牌明星引導潮流的影響下,當時成為一種時尚的標志,并迅速在世界范圍內流行起來。
如今的牛仔褲已經流行了100多年,它不僅沒有被時間淘汰,反而成為時代的寵兒,如今它遍布世界各地,沒有哪一種褲子像它一樣擁有那么多的鐵桿fans。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