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服飾文化——回族服飾文化
男子一般頭戴黑、白兩色號帽(俗稱“回民帽”),身穿白土布對襟上衣(土稱“尕汗搭”)。扎腰帶,前腰和下穗處繡牡丹花,多結婚時用,平時扎一般粗布。外著青布黑夾夾(黑坎肩)、黑色或藍色長褲,穿白土布襪子(襪頭及后跟處納花)、黑布鞋或用白線勾的線幫鞋。
號帽
號帽顏色因年齡而異,婚姻后青年及老年均戴黑色,未婚青年戴白色或紫紅色,小孩戴白色,也有的戴黑色或用白線勾成的號帽。
旗袍、坎肩
中老年婦女一般內穿普通袖旗袍、深灰色過膝坎肩,戴過膝長的黑蓋頭(60歲以上者戴白蓋頭)。少女戴綠蓋頭,結婚時穿粉紅色長袍、繡花鞋,平時喜艷色,如綠褲子、玫瑰紅歪襟短褂,背心前后胸均繡花。有的地區戴齊腰長的短蓋頭。女孩9歲以前不戴蓋頭,頭頂常排一大排花發卡,穿中式艷麗短褲褂和短繡花背心及繡花鞋;19歲后出門須戴蓋頭。
云南回族男女均不穿坎肩,婦女喜穿大花上衣,戴白蓋頭;男上衣于領下胸前有三角形花邊,中襟兩側、衣邊、袖口均有花邊。
新疆回族婦女穿長旗袍、坎肩,戴蓋頭;男服飾與西北其他地區回族相同。
華北回族的服飾基本與漢族相同。少數阿訇等宗教職業者尚保留長袍或號帽外纏頭飾等傳統習俗。
威寧回族服飾與漢族基本相同,款式隨時裝的變化而更新。阿訇和婦女服飾及節日期間的打扮,保存著民族特點,反映出回族文化的特征。
圓頂白帽,用白布縫制而成。帽口比帽頂略大,邊緣淺,以能戴到上耳根部為宜。一般為里、面雙層,有的在帽頂添上阿文。威寧回族中圓頂白帽,是男子服飾的標志。阿訇和阿文學生常戴,節日時則絕大部分人都戴。蓋頭和鳩尾式包頭,是威寧回族婦女穿戴中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特殊標志。蓋頭以青色、白色或淺綠色布料做成三角形狀頭巾。節日期間,部分婦女戴之。鳩尾式包頭,以青色綠帕或青布包成,發不外露,中間形狀似鳩尾,為回族婦女常扮頭飾,稻田壩一帶中老年婦女中尤為流行。
威寧北部、西南部的回族服飾,與云南昭通、魯甸接壤,男性多包白帕而不露頭頂,或戴白帽而不折邊。阿詭的白帽頂繡阿文,上裝多為短便衣,少數穿長衫,褲腳7-9寸寬。姑娘喜戴耳墜,通常一只墜一個銀鈴,少數一只墜配兩個銀鈴,以輕便、秀氣為宜。不包包頭,戴繡花勒子或頂紅、綠色方巾,頭發多系獨辮。上身穿著大襟短服,腰系繡花圍腰,講顏色,求鮮艷。腳履精制繡花鞋,手戴銀鐲頭,銀戒指。婚后包鳩尾式包頭,發不外露,衣服稍長。隨著年齡的增長,色彩由鮮變素。{page_break}
老年婦女,頭上多包白包頭,鳩尾包頭外勒白頭巾。
西南部與會澤、宣威為毗鄰的鄉村,青壯年男子大多頭包青、藍、白布,成大套頭。身穿緊身短對襟衣,袖口細而短,幾件疊加而穿。衣扣多用膠線或布條結成,又有用古銅毫銀毫錢幣焊作紐扣者,成對成排。有的上衣,外套褂褂。褂褂用青藍布裁前,白線縫制,下沿八個衣袋相連,黑白相間,色澤分明,異常醒目。褲子為大褲腳,褲口最寬者須用解放前八幅小布縫成,腰部折成皺褶。已婚男子腰系白布挑花腰帶,帶頭有須,下拖至膝頭,行走時隨風飄動。已婚男子的腰帶,體現著女方手工針線的好孬,是評價女方的依據之一。男子多履挑花的布耳草鞋。部分青年喜用青絲帕或白布包于頭上,黑、白交叉均勻,有棱角,俗稱“喜鵲花包頭”,雙耳佩戴銀耳墜。婚后多挽髻,套髻罩,上別銀插簪,有的頭上再系一串小銀鈴,行走時,鈴聲叮當,清脆悅耳。上穿大襟短衣,常用天藍色布料,系花圍腰。下裝依上裝而配,一般以衣褲不同色彩為宜。腳穿大花鞋,多為大紅大綠的滿幫花,有的鞋頭上綴一朵紅纓。
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的改善,人們的審美心理發生了變化,許多傳統服飾已被拋棄或處于演變中,有的則被作為藝術品供后人鑒賞。服飾逐漸向普通化、時髦化轉變。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