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的時裝周,你何時才能脫離屌絲陣營?
當時裝逐漸成為一個經濟產業,時裝周就理所當然地成為一種商品。各地時裝周可看成是不同品牌的商品,而這件商品不僅見證一個地區服裝產業的成長,更能印證一個城市的風格。廣東素有“服裝大省”的稱號,全國有50%的服裝生產于此。而廣州也是中國最早舉行時裝周的城市之一,無論是規模、水平或影響力,排名都遙遙領先。然而,近幾年,隨著北京、上海時裝周的大步邁向國際化,廣州時裝周明顯有些滯后了。有人甚至戲謔,廣州時裝周就像一個屌絲,比起北京、上海直奔高富帥康莊大道,唯有羨慕嫉妒恨了。
前世今生
廣州的時裝周各自為政
打設計師牌的廣東時裝周一直稱王
7月13日,位于廣州市政務服務大樓負一層的新聞中心,座無虛席。第六屆廣州國際服裝節的新聞發布會正在舉行,這個停辦了多年的時裝周選擇在今年起死回生年,并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將于今年9月在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琶洲展館再度重演。主辦單位稱,本屆服裝節將秉承“專業、時尚、高端、國際”的辦展宗旨,緊緊圍繞“時尚廣州”為核心,促進廣州完成從服裝業制造大省向品牌大省的轉型升級,打造“亞洲第一時尚之都”的新遠景。
雖然廣州時裝周停辦多年,但廣州的時裝周從未缺席。事實上,在廣州扮演時裝周龍頭老大的一直是由廣東省服裝協會主辦的廣東時裝周,后者無論從品牌、設計師、影響力方面來看,都是廣州時裝周系列中當之無愧的N O .1.2002年,廣東時裝周第一次舉辦,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當時的秀既不夠豐富又做得有些山寨,更像是品牌的訂貨會形式,不過還是可以看得出大家的激情澎湃。雖然時裝秀質量不高,資金也非常之有限,但很多大牌設計師都樂意“混”在其中,無論是中國第一代偶像派設計師劉洋還是“教父”級人物張肇達,甚至來自香港的服裝設計師鄧達智、馬偉明,他們作為評委、作為設計師、作為專家給時裝周帶來了生機和活力,從此打設計師牌的廣東時裝周開始走紅。之后的3-5年,廣東時裝周的發展反而不如預想中順利,盡管廣東服裝企業眾多,但品牌意識薄弱,參與的積極性并不高。其中又歷經多次改名,用廣東省服裝服飾行業協會會長劉岳屏的話說就是“廣東時裝周曾經歷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徘徊摸索期”。摸索之后的近幾年,“感覺比上一屆好”是最為普遍的評價。在定位上,這個時裝周一度想擴大其國際影響力,但效果并不明顯,最終還是立足廣東本土。
除了廣東時裝周和廣州時裝周之外,廣州還有些規模不大的小時裝周,比如嶺南時裝周、T .I.T創意園舉辦的時裝周等。就像著名設計師劉洋在接受我們采訪時提到的,廣州時裝周名目繁多,勢力分散,有著各自為王的感覺。如果大家能把資源整合到一起,把力量集合起來,做成一個最具規模的時裝周,相信以廣東“服裝大省”的實力,時裝周的含金量在國內肯定是首屈一指。
時尚氛圍缺乏導致國際化程度不夠
就廣州而言,缺乏時尚氛圍,是個不爭的事實。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的時裝周總是達不到國際級的高度。城市的時尚化程度不夠,自然無法留住大牌設計師。出自于廣東的金鼎獎得主(中國服裝設計最高獎項)紛紛跑去北京、上海開辟自己事業的新領土;廣東誕生的聞名全國的服裝品牌例外、瑪絲菲爾、歌莉婭等很少參加本土時裝周。缺乏本土一線品牌、缺少大牌設計師,這些都是廣州的時裝周無法彌補的硬傷。以記者參加過的幾次時裝周來看,廣州本土的時裝周更像是一場自娛自樂的盛會:沒有任何一本“權威”時尚雜志會以此作他們趨勢發布的依據;沒有買手在這里訂購他們下一季的商品;缺少真正的“時裝周產業鏈”……記者曾采訪過卡賓服飾設計總監楊紫明,他在2007年參加了紐約時裝周。在他看來,紐約時裝周的考察標準很簡單,就是產品能不能被他們的買手所接受,品牌的規模并不為人所關注。“如果單以買手人數來衡量廣州時裝周的商業性,目前廣州的時裝周缺乏買手參與是不爭的事實。不過,這不僅是廣東的問題,是整個中國時裝周的通病。與成熟的國外時裝周相比,廣東甚至中國國際時裝周最大落差就在商業模式上,即商業落地的問題。買手在中國還是一個新興職業,在銷售渠道中還非主流職業。買手制的形成牽涉到品牌的構成以及中國時尚工業鏈上的許多環節,所以廣州時裝周的發展模式在亞洲沒有先例,只能在摸索中找到合適的路。”
當然,大家都意識到的問題,我們的時裝周主辦方也不可能忽視。這兩年的時裝周,廣東省服裝協會都會舉辦“買手大賽”,姑且不論這個大賽的推行效果如何,單看主辦方對于這一塊投入的心思和精力,已經可以獲悉“商業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將是未來幾年的發展目標”,從這點上來說,廣東時裝周已經超越了中國國際時裝周。
至于國際化程度,記者認為不必苛求,就像四大時裝周也都有自己不同的風格。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印記,每個時裝周也有自己的LO G O,廣州有和藹可親的市井文化,廣州服裝批發產業很發達,廣州更追求實惠的時尚,而種種特點才造就了廣州時裝周的與眾不同。我們不追求藝術境界,不崇尚國際潮流,能讓參展的品牌和設計師們找到出路才是最具生命力的時裝周。
專家圓桌
廣州的時裝周與市場的結合較其它城市更緊密
●劉洋
組織方遭遇諸多難題
廣東確實是一個“服裝大省”,但這么多年來的情況其實并不太好。企業往往各自都能掙到錢,卻是處于群雄無首的狀態。分散意味著很多資源無法被更好地利用,缺乏一個平臺。針對這一現象,廣東省服裝服飾行業協會和廣東省服裝設計師協會開始扛起“領頭羊”的責任———每年籌劃舉辦廣東時裝周和大學生時裝周,欲以此為中心聚集起企業。
很多時候是由這兩個協會自主承擔一切,拉贊助、邀請各地買手、讓學生有機會初露鋒芒……勢單力薄注定得面對如缺乏資金等諸多問題。
要有更實在的有效性
中國的時裝周越來越多了,外界難免會把廣州的與北京、上海等地的時裝周進行比較。質疑也隨之而來:這么多年了,廣州的時裝周卻沒到達應有的位置;相比北京的時裝周,其時尚度和藝術性也較弱……其實很多時候人們只看到設計這一行光鮮的外表,而忽略了它背后很多的艱辛與付出。正如廣州的時裝周,其實模式在逐漸成熟、正規起來。只不過各個地區有各個地區的特點。北京更多地會落腳在品牌文化的打造,而廣州的時裝周不能只是為了打牌子,更需要一種“有效”的吸引力,后續的市場效益得跟上。如果一場秀,單單只是為了品牌的曝光率,這樣的方式是走不遠的。可以說,廣東的時裝周與市場的結合要緊密得多,走的是注重實用性的路線,時裝周結束之后可以發揮連鎖的經濟效益。這多少也是基于廣州的服裝業氛圍。
不可否認的是它們對廣東服裝行業起到的作用。一方面實現了從設計到生產,再到營銷的資源整合;另一方面,通過這個舞臺,設計師的才華得以展現,尤其是那些剛畢業的“初生牛犢”們,有機會步入更廣闊的天地里。
最重要的還是要團結
當然,廣東的時裝周還存在不足。比如,新群體普遍處于一種浮躁的狀態。往往在時裝周的大賽求得一時盛名之后,無法靜下心來有耐性地搞創作。另外,廣東地區的時裝周也有越來越多的趨勢,但總而言之,還是得團結。協會的角色得繼續擔當好,不僅在行業上,也在關乎設計的心態與價值觀上起到引導作用。事實證明,光有協會是遠遠不夠的,需要無數人、企業、政府的團結。還是希望大家能夠擰成一股繩。不追求多,而是有一定質量。令人興奮的是,廣東時裝周剛被確定為國家商務部的支持展會。這是對我們的一種肯定。希望慢慢地政府能有更多的支持。
再者,要意識到有差距,不斷朝國際化方向推進。就像去年中國國際時裝周與梅賽德斯-奔馳建立合作關系一樣,廣東時裝周今年也在與寶馬進行洽談。不過,冠名不能隨便定,它如同嫁人,必須好好找、好好考慮才行。{page_break}
擴大受眾應成為第一要務
●張彥斌
中國各大城市時裝周的一大區別在于“定位”。北京時裝周是給成熟品牌提供一個極大的舞臺。這些品牌,無論是企業的實力,還是它們的知名度,都已經達到一個高度。越來越多的國外品牌也出現在時裝周上,近年來又逐步實現了多元化合作,像與汽車、手機的合作,大大提升了時裝周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而廣州一開始就把重點鎖定在培育品牌,把廣東本土品牌送出去。打個比方說,就好像上下級的關系,規模是不同的。廣州是一個階段,通過這個地域平臺一步一步地走向更遠。就這方面而言,廣東在各個省份中算是做得很不錯的。
“服裝展覽會”和“時裝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只要目標明確,兩者都能發揮其效用。像深圳的服博會,嚴格說其實是展會,照樣辦得不錯。而上海曾有個服裝節就讓人無法定義,好幾天秀的都是同一個牌子。像今年的廣州時裝周,將展會與T臺粗糙地結合,沒有相得益彰,定位不清晰的結果是傾向招商會之類的展示。
興許由于出發點的差異,廣州的時裝周面向的受眾也不像北京那般,有不少觀眾在關注著。因此,無論怎樣,面對公眾塑造形象也是培育品牌的一環。廣東的時裝周,圈內人自然是知道,圈外人卻不曉得有這么一回事。最起碼,得讓廣州的市民了解到它的存在,擴大受眾。
背景資料
廣州的時裝周知多少
●廣東時裝周
由廣東省服裝服飾行業協會和廣東省服裝設計師協會在2002年共同創辦,面向整個華南地區。一年一屆,一般是在8月或9月份舉辦,今年將在8月16日-25日迎來它的第十屆。時裝周主要以設計師的作品發布會和品牌的產品發布為內容,另一重頭戲“廣東十佳服裝設計師評選”大賽,多年來已成就“十佳”品牌的號召力,產生了不少中國十佳設計師。今年還首設了“時尚推動大獎”。
●廣州時裝周
停辦了4年的廣州國際服裝節暨廣州時裝周在2012年歸來,9月將于琶洲展館舉行。由廣州市人民政府主辦,廣州服裝行業協會等聯合承辦的廣州時裝周,更多的是致力于打造大型的品牌服裝專展和服裝商貿平臺,再配套T臺show和時尚活動等以加強展示效果。其性質傾向于會展業,通過組委會邀請國際國內各類的買手和采購商。不予零售,但仍歡迎普通市民前往現場參觀。
●大學生時裝周
專為服裝設計學生而設的非政府性時裝活動,7年來為院校和企業提供了多方面的機會。從起初的定向邀請,到如今儼然已是廣大師生所熱衷的平臺,今年共有23所高校奉上精彩的畢業作品演出,更有韓國、香港等學院參與。同時舉行的“廣州國際輕紡城杯”大學生優秀服裝設計大賽、“名瑞杯”中國晚禮服設計大獎賽等,不僅對榜上提名的學生有所獎勵,也挖掘了廣州服裝業的新生力量。
●廣州嶺南服飾文化周
2010年舉辦的第一屆就受到不少好評,以“服飾文化”的獨特概念,在T.I.T創意園內開展一系列相關的區域性服裝活動,極具嶺南特色。除了有廣州十大知名品牌如自由鳥等,嶺南杰出設計師如屈汀南等的匯演、頒獎,也有以嶺南服裝為主題的文化論壇。在嶺南服飾博物館還安排有近代廣繡代表作的靜態展覽,動靜結合,雙管齊下。在面對現代、國際的當下,思考嶺南服飾文化如何更好地凝聚、創新與傳承。
●T.I.T廣州國際時尚周
今年4月才剛舉行了第一屆,著重強調的是“原創”,而且更加國際化。邀請的設計師和時尚人士來自全球各地,法國的、荷蘭的或是韓國的。同時進行的首屆“T-Force設計大賽”作為國際性的新銳時裝設計比賽,旨在挖掘選手們的原創才華。而中國服裝協會與法新時尚機構聯合主辦的“無界創意全球巡展”等時裝展,進一步打破地域的限制,展示創意的無國界。
@歌莉婭副總裁林淑玲:歌莉婭一直關注本土時裝周的發展,并決定在今年8月中旬舉行的廣東時裝周上亮相,這是該品牌首次參加在家門口舉行的時裝周。本土時裝周讓大家有了更多亮相的機會,品牌也需要平臺,也要與同業交流,有磨練才會進步。
@ snakesnakesnake:我覺得廣州有自己的時裝周很好啊,發揚下本土文化,也有助于愛好者之間的交流啊什么的。廣州時裝周要做到吸引眼球,就要有自己的特色,而不是追求國際化、大牌化的效果,這樣只會顯得很山寨。
@ M×N:聽到廣州有時裝周,第一印象還是會想起服裝招商會之類的,感覺很多時候時裝周只是一個幌子,好聽點嘛。而且知名度真的不太夠,廣州市民都比較少人知道。估計本身就是面向大企業等采購團,著著實實忽略了廣州也是有很多型男潮女的呀。
@曇花師太:10年來,廣東時裝周在本土品牌的推廣上功不可沒,同時也造就了不少被大家所關注的設計師。但時裝周的進步并不明顯,甚至有故步自封的感覺。國外的時裝周不只是局限在時裝設計這個單一的圈子里,也并不只是時尚媒體關注的新聞,他們能吸引更多的普通人或是圈外人來關注,而廣東時裝周,總感覺是在自娛自樂,走不出這個圈子的局限。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