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重現江湖走上了定制路線 價格昂貴款式正規缺少“大眾味”
昨日,正在武漢市博物館舉辦的“百年海派旗袍展”吸引不少武漢人關注。近來,網絡名人“芙蓉姐姐”也以一襲大紅旗袍為己慶生,引來網友圍觀。然而,旗袍雖在T臺和熒幕等場所備受青睞的服裝,“大眾味”卻缺了幾分。
百年旗袍異彩紛呈
“人人都學上海樣,學來學去難學像;等到學得三分像,上海已經變了樣。”這是上世紀30年代流傳于上海的一段歌謠,道盡上海的流行時尚變化多端。
脫胎于滿清旗人之服的海派旗袍,也依葫蘆畫瓢,“變”得不亦樂乎。色澤或素或濃,衣袖或窄或寬,線條或緊或松,衣領或高或低,自上世紀20年代興起后,一路領跑時尚,在三四十年代風靡南北。雖一度因“不愛女裝愛紅裝”而“退隱江湖”,但如今,“變”字訣又讓旗袍重返時尚舞臺。
上海東華大學教授包銘新稱,旗袍頑強的生命力使其能流傳至今。“這種生命力,源于因時而變,又能變得恰到好處。拉鏈、胸省、腰省、暗扣、皮毛、化纖等新元素都能被納入其中,卻也不損旗袍氣質一分。”
“變”字訣何以失效
奧運圣火采集儀式上章子怡的繡龍旗袍,十三位身著旗袍的金陵姝女,2011路易威登巴黎時裝秀上的黑色盤扣旗袍,似乎都暗示著旗袍的強勢回歸。
不過與尋常的日韓風、英倫風對比,這股“旗袍風”似乎僅限于正式場合與小圈子內。2010年下決心買了一件旗袍的楊佳鑫,2年內僅在正式場合穿過3次。“平時穿太扎眼了,不自在。”
旗袍能變、善變,卻為何沒能再次走進大街小巷?
少則2000元的成本費讓很多人望而卻步。據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張嵐介紹,旗袍從布料到配飾、款式,都要從顧客實際情況出發,這樣才能更好地烘托出個人品味和氣度。重返江湖的旗袍,走上了定制路線。繁瑣而精致的程序,讓其成本超出了一般人的承受范圍。
多樣化的穿衣選擇也讓旗袍即使有心重返也無力回天。武漢文史研究館的嚴昌洪稱,旗袍不再是大家唯一選擇,面對“怎么舒服怎么來”的生活習慣,旗袍的“正規”讓其略為減色。
不是所有人穿旗袍都有韻味的,有專家說,穿了旗袍,一顰一笑,抬臂走步,皆有章法。要有內秀,現在社會這樣的女孩子比較少。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