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飾文化的三種“符號”所代表的含義及重要性
在社會交往中,人們的服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一個人的社會地位、身份、職業、收入、愛好、個性、文化素養和審美品位,是一種特殊的“身份證”。同時它還體現著民族的習俗和社會的風尚。正是在這意義上,人們的服飾一直被視作傳遞人的思想、情感等文化心理的“非語言信息”。所以,服飾必然在他人心中產生影響并進一步影響到相互關系。從而,服飾也就有了社交禮儀的性質和功能。
首先,服飾是一種社會發展的符號
無論古今中外,社會發展水平和社會風尚決定了服飾的樣式,而服飾又是社會發展水平和社會風尚在每一個個人身上的直接體現。在原始社會,人需要經過血腥搏斗才能獲得生存的條件,勇敢和殘忍便成了社會風尚,成了受人尊崇的美德。一時,佩帶獸骨項鏈,在肉體上穿孔刺花都成為一種勇敢和殘忍的標志,也成為了美的標志。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服飾工藝出現并不斷完善,文明服飾代替了獸皮獸骨成為新的社會風尚。服飾同時還反映出社會的理念和精神。如在改革開放以前,社會的僵化模式(從政治經濟的到文化意識形態的)反映在社會成員的穿著裝飾上,人們盡量不使自己露出不同于眾的棱角,以最大限度的從樣式到色彩的統一使個體縮小到社會的統一模式之中,從而得到心理上能夠隱匿于社會整體的安全感。沒有性別、年齡、性格差異的服飾便成了當時那個特定時代的社會風尚。自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后,服飾又像晴雨表和風向計,率先展現了新時代的思想和動向。在服飾上前所未有的爭奇斗艷,表現自我的局面恰恰又體現了這個時代開放、自由、競爭、崇尚自然美的社會風尚,從而給人以生機勃勃,青春煥發的無窮力量。正是通過各式各樣的服飾,每個社會成員有了認識社會,并服從于社會的“指南器” 。不僅于此,人們還常常以某種特殊的服飾,反映出對社會和人生的特定看法。這種反映的本身也就是一種符號。
其次,服飾是一種情感符號
交際過程中,雖然服飾本身并不會說話,但人們在特定的情境中的穿著打扮卻給人以某種思想感情的知覺和體驗。結婚禮服對于幸福的新娘,故國衣冠對于異國他鄉的故人,逢年過節時的新衣裝… … 都會引發出不同的情感,甚至達到“至樂無窮” 、“觸目淚下”的境地。一個人去赴約或到莊重的社交場合,衣著會表明他對這次活動的注重和好感程度。如果衣衫不整,會使對方或周圍的人感到他缺乏誠意。都德的著名小說枟最后一課枠中塑造的一位愛國心強烈的法語教師在上最后一堂法語課時,為了把他對于法國語言和文化的珍視和感情全部傾注在這堂課上,“這天他穿著那件漂亮的綠色禮服,領口系著折疊得挺精致的大領結,頭上戴著刺繡的黑綢小圓帽,這身服裝是他在上級來校視察時或學校發獎的日子才穿戴的。”這位法語教師以一身莊重的服飾來表達內心對祖國的無比崇敬之情。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人士都善于運用服飾禮儀來展示內心對不同場合和事件的情感和態度。實際上服飾對于人的感官刺激在開始的一瞬間,已經不可避免地包含了由想象而引發出的情感。{page_break}
其三,服飾是一種美感符號
服飾作為一種美的符號而存在已為眾人所接受。日本的服裝專家竹內淳子曾對不同行業的女性進行了調查,內容是從服飾儀表上如何評價一個男子。調查結果是給人印象美的男子在服飾上應該具有以下特征:① 潔白的西服襯衫,② 帶條紋的領帶,③ 藍色的西裝,④ 水珠花紋的領帶,⑤ 文雅的舉止,⑥ 黑灰色的西裝,⑦ 帶條紋的西服襯衫;⑧ 制作得體的服裝,特別是熨得筆直的褲線,⑨端莊的領帶結,熨得平整、潔凈的手帕。可見雅致整潔的服飾會產生一種無形的效力。
“服飾在左右著你的成就” ,“對一個企業家來說,西裝就等于您的名片,等于貴公司的徽章”等流傳的名言也都說明了服飾的美學價值。但是現實生活的經驗告訴我們,服飾的美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并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同一件衣服穿在不同的人身上會產生不同的感覺,或美的或不美的;而同一個人穿不同的衣服同樣會產生不同的效果,或美的或不美的。這說明服飾的美感是以服飾本身的款式造型、色彩質料以及通過依附在某一個具體的人身上而得以綜合體現的,可以通過選擇不同款式造型、色彩質料的服飾給各種特定身份、職業、形體的人以形成特有的美感需要,從而使服飾不僅成為一種美的符號,而且能泛化到對人的總體形象的美感。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