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服飾文化之民族服飾色彩
民族服飾色彩的象征功能,隨著歷史的演化而演化。其中一個重要的也是必然的趨勢,就是服飾色彩從動物本能或圖騰、宗教以及記史釋俗的歷史重負下解脫出來,成為人們美化生活、展示民族心理特征的襯飾。這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種文明和進步,因為人類越向前發展,審美的精神內涵會日漸增強,對服飾色彩的要求就越高。
服裝的色彩美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一些研究色彩的學者曾提出配色的七種法則:統一法、襯托法、點綴法、呼應法、分塊法、緩沖法、銜接法。一般說,莊重、樸實的格調,往往是由深度的顏色構成的,而輕快、明朗的格調往往由淺色系列的顏色構成。人們經過巧妙的選擇、搭配,通過色與色之間的過渡產生一種類似于音樂中優美旋律的感覺,這是用色的極高境界。此外,色彩的心理作用還包括:收縮感和膨脹感,一般說,黑色、深色具有收縮感,而白色、淺色具有膨脹感;當人們看到紅、橙、黃色時,常會聯想到具有同樣顏色的太陽、火光等而產生暖熱感,而青、藍、紫等色彩往往使人聯想到海水、夜空而生發冷感,等等。各民族經過長期的生活實踐,自覺或不自覺地利用了色彩的這些功能,使服裝色彩具備了各自的個性。
少數民族服飾展示
許多少數民族婦女的服飾大都采用色彩斑斕,大紅大綠的衣料制成,具有濃郁的民族特點。如云南峨山、新平、石屏縣的彝族“聶蘇”支系的花腰婦女衣褲,喜用對比強烈的兩種以上色布拼接而成,全身以紅色為主,紅黑相間,雜以綠、藍、白等色,鮮艷悅目,美不勝收。背部飾有五色條布合成并繡上各種花紋圖案的彩虹帶,表示太陽光芒向四周噴射。
各民族服飾色彩體現出不同的風格特點,給人以不同的審美感受。獨龍族的服裝給人以簡樸粗獷的印象;苗、瑤、布依等民族服飾,做工精細,色彩艷麗,極富裝飾意味,多以黃、紅、藍、綠、白等對比強烈的色彩,運用織、繡、挑、染等工藝,色彩艷麗而協調,圖紋繁多又不顯紊亂,顯示出婦女們特有的藝術才華及其審美心理,成為各民族表達審美情感和審美理想的有力工具。
可以預見,隨著少數民族社會的發展,民族服飾色彩作為審美符號將出現以下三個特點:
1、功利的、實用的服飾色彩將向著審美的方向不斷躍進。由于少數民族的社會發展存在著巨大的差異,許多民族服飾中關于“美”的觀念主要還是從其自身的文化觀念中引伸出來的,即“善”、“真”就是美,色彩本身的審美規律并沒有真正發揮作用,可望今后有大的突破。
2、民族服飾色彩在客觀上表現出來的“美”多是本能的、不自覺的。隨著色彩實踐的深入,人們對色彩的本質和規律將有進一步的認識和把握,他們將從本能中解脫出來,在色彩的利用上完成一次飛躍,達到真正意義上的自覺。
3、民族服飾色彩還將從表現群體審美意識逐漸走向表現個性、表現自由,這是社會平等、文明、繁榮的象征。
總之,隨著社會的發展,淵源于動物本能的社會成員的審美需要被召喚而凸現出來,色彩審美規律開始發揮作用。這種基于審美需要而自覺調整服飾色彩的現象,在民族服飾中是很常見的。他們為了在自己的服裝上增加一些色彩,增添幾分美,遵循一定的色彩表現規律和法則,創造出服飾色彩這種“有意味的形式”。
民族服飾藝術的點睛之作
云南各民族婦女不僅是紡紗織布的能工巧匠,也是挑花刺繡的能手。她們從美化自身開始,在最能表現裝飾藝術的帽子、衣領、袖口、胸兜、圍腰、鞋及挎包等繡上美麗的圖案,賦予美好的含義。
走進云南民族博物館民族民間手工藝品專題館,這一類不但具有實用性、而且具有欣賞價值與美感的民間藝術品,就會撲面而來。
被稱為民族服飾藝術“門面”的繡片,可分為單純使用的繡件,如手帕、方巾、裝飾繡件等,和服飾上的配飾繡片如袖口、衣領、胸兜、領披等等。不同民族的繡片,又各具特色。
壯族背心繡片。既有繡鳥、蝴蝶、花卉,以白布貼繡出花卉圖案,將絲繡的花鳥圖案分隔開來,構圖對稱,極為精致;也有貼花鎖繡背心。鎖繡工藝是云南壯、彝、白等族繡花的一種技藝,先在繡件上剪出要繡的圖案,再用不同色彩的絲線“鎖”出圖案邊緣,立體感極強。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