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體育品牌,何時才能迎來“春天”?
增長趨勢繼續放緩
從已公布的業績報告來看,國內體育品牌中安踏的形勢最為樂觀。安踏在2011年的銷售總額同比上升20.2%至89億元,凈利潤為17.3億元,同比增長11.5%。這個增速確保安踏成功超越李寧,成為國內體育品牌的行業老大。但如果和安踏過去幾年銷售額和凈利潤都超過兩成以上的增速來比,卻有了一定程度下滑。
李寧的表現依然未見起色。從該公司公布的業績快報來看,受訂單增長乏力和回收部分經銷商庫存影響,2011年銷售總額預計同比下降6%至7%,凈利潤也下降7%至8%。
匹克的業績報告則有喜有憂。喜的是2011年銷售總額為46.47億元,同比增長9.4%;憂的是受到高庫存的影響,凈利潤下滑5.4%至7.78億元。
增長方式需要轉變
過去近10年時間,是中國體育用品品牌,中國服裝行業,乃至中國品牌發展的高速期,很多企業從制造跨越到品牌,過去的擴張過分依賴于營銷和渠道的放大,而產品本身的積累不夠,行業同質化現象普遍。從眾多國內體育品牌近兩年的表現來看,行業的調整格局已確立,造成目前局面的原因非常多,如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上升,房屋租金上漲,高庫存,國內需求不足,耐克和阿迪達斯等國際品牌下沉爭奪市場等。
“行業放緩是集體現象,不是個別現象,也是體育用品業從高速成長期,回歸到調整波段的周期性規律。過去的高速增長是粗放式增長,建立在市場不飽和,銷售渠道覆蓋率不高的情況下,而如今渠道已經飽和,如想繼續保持增長,必須進行新一輪產業的升級、創新,換來行業理性和健康的成長。”業內人士馬崗告訴本報記者。
馬崗認為,從近期一些品牌的行為上看,如幾家品牌的再度募資行動,可以看出行業的一些困境。如果在有限的時間內,無法扭轉困境,那么不排除部分企業被收購或倒閉。
奧運年應加強營銷
四年前的北京奧運會對國內體育品牌來說是一個增長契機,眾多國內體育品牌都取得了爆發性增長,但部分企業不夠理性,也為后來的高庫存埋下了禍端。
今年是奧運年,不過倫敦與中國相距遙遠,很難直接帶動國內體育用品的銷售市場。對于眾多國內體育品牌來說,今年更應該做的是從理性出發,利用奧運機遇,從營銷方面擴大海外影響力,在經營方面要大力減庫存,讓企業回歸到健康發展的軌道。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