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時尚”供應鏈遇質量困局
在產品價格商定好的情況下,有的代工方可能會存在僥幸心理,降低原料成本。這給品牌的監控體系帶來考驗
排隊進店、排隊試衣、排隊結賬……這是國際時裝零售連鎖巨頭H&M 中國內地旗艦店開業時的“盛況”。但就在新年伊始,上海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最新公布的一批毛針織品質量抽查結果中,這個來自瑞典的“快時尚”品牌再度登上“質量黑榜”。
根據不完全統計,自2008年以來,H&M 已經至少4次被國內多地市工商、質監部門抽檢質量不合格,此番則是在纖維含量項目上“落馬”。記者掌握的信息顯示,H&M 此次被抽檢的針織毛衣商標標注的羊毛含量為38%,實測僅為28%,產品產地為中國。
1日,H&M 中國大陸區公關部經理傅霞容在電話中回應記者采訪時坦承,“這是工廠的失誤,我們對此向消費者表示道歉。如果買到涉及問題的產品,均可以無條件退貨。”
在“質量黑榜”上,H&M 并不是惟一的“常客”,同為“難兄難弟”的還有另一家“市場的ZARA,至少5次被抽檢到存在質量問題。
大受年輕人追捧的“快時尚”大牌飽受質量詬病。山東大學品牌研究中心主任、特約評論員孫曰瑤2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在市場競爭環境下,品牌故意偷工減料的可能性很小,極有可能是委托的代工工廠出現的問題。在產品價格商定好的情況下,有的代工方可能會存在僥幸心理,降低原料成本。這給品牌的監控體系帶來考驗。”
第一時間下架
近年來,H&M 以驚人的速度拓展中國市場。截至本月18日,H&M在中國區門店數已達88家。但對濟南而言,H&M 可謂是姍姍來遲,直到去年下半年才正式進駐,開設了其在山東省內的第二家門店。
1日,記者來到位于濟南和諧廣場一樓的H&M 旗艦店,當問及本次有關產品抽檢不合格時,該店經理表示,“我們店去年9月30日才開業,根據此次不合格產品貨號來看,貨品是去年6月份生產的,所以估計店內并未進貨銷售。”
傅霞容對記者說,“我們在1月5日接到整改通知后,國內所有門店的該款產品當天都已下架。”但當導報記者詢問該產品已售出數量時,H&M 方面以商業秘密為由未予以回答。“此次被檢測的不合格產品,只是標簽的標識與實際不符,所以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但消費者如仍有異議,均可退貨。”傅霞容說。記者注意到,標注的纖維含量和實測纖維含量不符,已屢次成為導致部分服裝品牌產品質量不合格的“罪魁禍首”。
就在去年5月,北京市消協公布的一份檢測報告顯示,一款ZARA 產品面料標簽稱“含棉量為75%、羊毛20%、滌綸5%”。而實際檢測結果顯示,其含棉量為68.2%;羊毛含量僅為10.6%,比標注少近一半;聚酯纖維,也就是滌綸含量為15.7%,超過標注的兩倍。
在山東一家大型服裝企業工作的王女士告訴導報記者,“從去年開始,由于棉花價格居高不下,很多服裝品牌已經越來越傾向于使用滌綸等化纖面料,以降低成本。”
“我們可以負責任地說,盡管原材料漲價,但H&M 寧愿降低利潤,也會保證產品質量。”傅霞容強調說。{page_break}
國內外標準有差異?
事實上,除了標簽標識與實際不符以外,H&M 兩年前還身陷“PH 值超標”事件。2010年6月,上海市質監局曾發布公告稱,H&M一款針織T 恤衫的PH 值為8.5,而根據國內GB18401-2003標準,紡織類產品PH 值要求在4.0-7.5之間,H&M 明顯超標。
“國內外標準有時會存在偏差。去年國內PH 值檢測標準重調后,8.5這個檢測值就是符合標準的。”傅霞容向導報記者解釋說。
傅霞容所說的“標準重調”,指的是2011年1月14日中國發布的GB18401-2010《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該規范原定于2011年8月實施,后來延至2012年8月1日,屆時將取代目前實施的GB18401-2003標準。值得注意的是,新規范中將直接接觸皮膚的紡織產品的PH 值范圍 ,由過 去的 4.0-7.5 修改為4.0-8.5。一位業內人士向導報記者介紹,由于服裝在生產過程中常采用些酸性或堿性化學物質,其殘留物可能會對人體皮膚有刺激作用,因此需檢測PH 值。“對衣物進行水洗之后,一般都能很好地改善PH 值。考慮到我國水質情況和資源節約等有關要求,在不影響健康的前提下,新標準適當放寬了pH 范圍。”上述人士稱。不過就在去年11月,武漢市工商局公布的抽檢不合格商品名單顯示,一款H&M 的男士休閑褲PH 值為9.2,依照新標準仍高出0.7。
質量管控的挑戰
屢陷質量問題卻又依然風靡全球的H&M、ZARA 等品牌均是“快時尚”的代表。
“快時尚”也稱“麥時尚”(Mc-Fashion),是英國《衛報》創造的一個新詞,其前綴Mc取自快餐文化的創始者McDonald‘s(麥當勞),寓意為擁有麥當勞式快速及有價格親和力的大眾時尚。
“快時尚”品牌的商業模式向來是業內專家研究分析、國內服裝企業爭相效仿的對象。
以西班牙的ZARA 為例,一件衣服從設計、生產、到上架,ZARA可以做到在15天內完成,這個故事曾被《哈佛商業評論》稱為“ZARA的15天神話”。這件新衣服隨后將在72小時內抵達全球各家店面。而H&M 的產品從設計到銷售的全過程也僅需20天。
據了解,H&M、ZARA 的絕大多數產品,都是通過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協作廠商進行OEM 代工生產。基于成本考慮,他們還將大多數的生產放在亞洲。
在頻發質量事件后,“快時尚”品牌的經營模式屢受質疑。尤其對于OEM 產品,在出貨速度提高的同時,也給質量管控環節帶來極大挑戰。是否由于對代工工廠把控不嚴而導致質量問題?H&M 方面對此予以否認。
“我們對質量的把控一直非常嚴格,H&M 有150 多位質量檢測師,每年都會在工廠、外部實驗室或第三方檢測機構,進行超過50萬次的質量檢測實驗。”傅霞容表示,H&M 貨量很大,種類繁多,也難免百密一疏,此次是工廠的失誤。“我們已經跟總部進行了內部溝通。”
“西方對貼牌加工采用的是信用管理。品牌一旦發現某家代工工廠出現問題,便會取消與其的合作關系。”孫曰瑤說。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