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大國必須有自己的國服 選擇何樣的外交禮服
展望未來,我們在對外交中往應穿什么樣的服裝?是否需要有自己的外交禮服?什么樣的外交禮服才最能代表我們國家?
我認為,未來可能的選擇有以下四項:
一、西服“趨同”+民族服裝。
這是目前國際交往中人們著裝的大勢,今后相當長的西服出席各種公務、禮儀活動,已成為潮流。而亞、非、拉和阿拉伯世界的一些國家的領導人,仍然堅持穿著具有本國傳統的服裝。這種“大集體小自由”著裝風格,符合多元文明發展趨勢。在這種西服“趨同”形勢下,我們似乎忘記了“小自由”,即穿中山裝,而是逐漸喜歡上西服,“從眾”了。鑒于目前流行的西服,在款式、顏色方面也呈現“趨同”的態勢,所以有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裝出現是好現象。
二、西方禮服空間有限。
西方禮服只在西方某些國家流行。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我國領導人、外交官著裝實踐表明,我們不習慣穿它,今后這種狀況仍將繼續。但是,遇有特殊情況(如冰島的新年宴會以及一些西方國家的遞交國書儀式),應當靈活處理,我外交官也可酌情穿著西方禮服。
三、目前仍應選擇中山裝。
推翻清王朝以后,民國采用中山裝,是我國服裝改革史上一次巨大進步,因而被新中國所繼承,成為毛澤東等開國元勛們的標志性服裝。改革開放以來,已經習慣穿西服的我國領導人、政府官員、外交官,對中山裝逐漸淡忘,致使中山裝陷于式微、尷尬境地。可是,在外交禮儀活動中,在需要穿著禮服的場合,我們的選擇有限,只有中山裝、旗袍而已。因此,建議政府出臺相關規定,在重要禮儀場合(如遞交國書、國家典禮活動等),仍應以中山裝為正式。在此特別強調,國家領導人身體力行是關鍵。
四、從長遠看,衣冠大國必須有自己的國服。
中山裝不景氣,說明它無法長久承擔國服重任。中華文明崛起,作為衣冠大國,我們怎能被淹沒?設計新國服,應當提到議事日程上了。國服設計不求快,但求穩,要充分體現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傳統,同時要從實際出發,做到既莊重、典雅,又美觀、實用。
事實上,為外交官設計禮服,我國早在100多年前就有人提起了。光緒三十四年(1909年)初,駐德公使孫寶琦曾電奏外務部,請求讓外交官舍棄朝服,而改穿西方禮服。推翻清王朝伊始,民國二年1月10日(1913年1月10日),外交部公布《外交官領事官服制暫行章程》,為大使、公使等各級外交官設計了適合多種需求的禮服。不過,那些禮服顯然并未經受住時間的考驗,沒有流傳下來。我們設計新國服時,必須吸取那次不成功的教訓。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