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化認知看“輕快時尚”
文化是服裝產業的從屬附庸,還是產業的個性靈魂?設計是玩堆積木,還是栽棵樹?時尚是徘徊于涂脂抹粉,還是聚焦健康生命?“輕快時尚”是服裝產業發展的趨勢之一,而我國服裝品牌的文化個性需要得到更多的關注。
處于轉型過程的我國服裝產業,在文化方面出現了3個“似是而非”的概念,而且與“輕快時尚”概念有很直接的關聯。對于這些問題,我如今可能仍難說得清楚,只期望在更大范圍求教,引起更多討論。
文化個性再認知
文化是服裝產業的附庸,還是個性靈魂?近年來,業內上下探討服裝產業由大變強的發展思路,一個主導性的科技強、品牌強、人才強、可持續發展強的“四強”思路,無疑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服裝文化、消費渠道和國民消費能力在服裝產業鏈中,本應具有與“四強”同樣的強勢地位,卻被不同程度地模糊了。
為什么說要“再認知”呢?因為服裝產業的文化個性的認知是轉型升級和方式轉變的前提。
我們用一場服裝文化革命換來服裝產業個性的認知。在20世紀80年代的10年間,我國服裝業伴隨思想解放運動,自覺不自覺地進行了一場服飾文化革命。這場文化革命不是農村包圍城市,而是城市帶動鄉村,先從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打響。
1979年,皮爾·卡丹帶著法國模特來到中國,“西洋景”引起了國人的驚訝和思考。1985年,胡耀邦總書記號召并帶頭穿西服,出現了“全國服裝熱”。1986年10月,中國服裝研究設計中心和中國服裝雜志社在北京首次發布了中國服裝流行趨勢,引起了強烈反響,有海外輿論譏諷中國:“赫魯曉夫不是說,中國兩個人穿一條褲子嗎,怎么突然發布起服裝流行趨勢來了呢?”記得當年風靡全球的《大趨勢》一書中,只有兩處提及中國,一是鄧小平,二是服裝流行趨勢發布。
隨后,全國上下大大小小服飾文化活動此起彼伏,推動形成了“工農兵學商,一齊干服裝”的空前大好局面。為了不停留在做服裝的表面文章上,把這場服裝文化革命引向深入,中國服裝研究中心和北京市紡織工業局聯合立項,進行專題研究,并獲得了“四個含量”的成果:一是技術含量占34%,二是藝術含量占35%,三是時效含量占15%,四是信譽含量占16%。可能今天看“四個含量”已經發生了變化,但畢竟邁出了認識服裝由定性向定量的一步。
這場服飾文化革命獲得了兩大勝利果實。第一,認識了服裝產業的文化個性,找到了以服裝(今天稱之為服裝產業鏈)為龍頭的發展機制或發展模式,中國服裝業從此邁開崛起的步伐。第二,10億國民都積極參與了“顏色革命”,用五彩繽紛替代了“藍灰黑”。這場服飾文化革命作用于我國服裝產業發展的能量是不可低估的。
奪得了兩大勝利果實后,紡織工業部于1991年3月在天津召開了一個“小題大作”的會議。本來只是一次第二屆全國服裝研究所所長會議,卻打出了紡織工業部的大牌子,不僅請來全國各地服裝公司負責人,也請來當時紡織廳局主管科技的廳局長們。時任紡織工業部副部長、現任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的杜鈺洲在會上作了《依靠科技進步,繁榮文化藝術,全面提高服裝工業的整體素質》的主題報告,端正服裝產業混同于冶金、鋼鐵等產業,只突出科技進步的共性,而忽視突出文化藝術的產業個性的傾向,以服裝為龍頭傳導并推動上游紡織工業的全面發展。
{page_break}
當然,現在回頭看,這場服裝文化革命似乎還不徹底,多半停留在“知其然”––認知了服飾文化的“術”上,還沒有認知到“所以然”––中國服飾文化的基因這個“根”上。
近年來,業內上下探討服裝產業由大變強的發展思路,一個主導性的科技強、品牌強、人才強、可持續發展強的“四強”思路,無疑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從現代服裝產業鏈的“做服裝,賣服裝,穿服裝”三大基本環節來看,服裝文化、消費渠道和國民消費能力在服裝產業鏈中,本應具有與“四強”同樣的強勢地位,卻被不同程度地模糊了。
然而,模糊甚至忽視了它們的強勢地位,尤其是服裝產業文化個性,就意味著產業缺失靈魂。一個缺失靈魂的產業之前景是難以想象的。
中國文化基因的認知
設計是玩堆積木,還是栽棵樹?我國服裝設計隊伍中不少人得了兩種病:第一種迷信洋人,模仿標榜西方文化,甚至挾洋自重。第二種迷信古人,簡單地把中國元素與中國文化劃等號。如今,“中國元素”標簽漫天飛,不少服裝設計師經不起誘惑,也玩起了堆中國元素積木的游戲。兩種病一條根––缺失中國文化基因之根。
看一看漢服、唐裝、中山裝和旗袍,我們權且叫做中國歷代服裝“四個代表作”。再看一看蒙、藏、苗、維吾爾族等少數民族的服飾。我們看到了什么呢?第一眼,先看到了有個性的形象,它們都具有劃時代的標志,絕無似曾相識之感。第二眼,又看到了有血有肉的形象,它們既具有實用價值也充滿文化個性。第三眼,我還看到了有魂的形象。時至今日,兩千多年過去了,它們的“文脈”還在跳動,還“活”在不同人群、不同場合的國人身上。
那么,再請大家想一想,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服裝設計取得的豐碩果實里,能否找到與“四個代表作”相媲美,甚至超過的杰作呢?可能尚未發現,也可能本來就尚未出現。
據我觀察,我國服裝設計隊伍中不少人得了兩種病:第一種迷信洋人,在開放的時代,花了眼,昏了頭,模仿標榜西方文化,甚至挾洋自重。第二種迷信古人,喜歡簡單地把中國元素與中國文化劃等號。如今,“中國元素”標簽漫天飛,充斥輿論陣地,通行各個領域,不少服裝設計師經不起誘惑,也玩起了堆中國元素積木的游戲。兩種病一條根––缺失中國文化基因之根。
客觀地說,模仿并不能一概排斥。從“照貓畫貓”到“照貓畫虎”,再到“想啥畫啥”,可以是訓練創作能力的路子之一。“洋為中用”早就是我們的一條創作原則了。問題出在有不少設計者陷入歐美文化的泥沼中,雖然也模仿出來了,卻總是西方面孔,沒有中國的特色。
玩“中國元素”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千姿百態、絢麗璀璨的中國元素之花,開放在中國文化這棵大樹上,可以做為設計靈感的向導。殊不知,服裝藝術總是隨著季節之變,花開花落。但幾千年來,又總有一個不變的東西,那就是美麗花朵之根本、博大精深之“精”––中國文化基因。如果決心創作中國特色的自主品牌服裝,那就要如同我們黃種人要傳承黃皮膚基因一樣,傳承中國文化基因。
誠然,炒作中國元素、玩堆積木游戲者,也可堆出好看的形象,但稍不經意,一觸就倒了,因為它沒有根。如果我們能找到中國文化基因之根的話,那么掛在我們嘴上的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套話,將“言之有物”了。
{page_break}
那么,中國服裝文化的基因究竟是什么?
我的回答是三個字:不知道。
我只能粗略地說自己感覺到中國文化個性基因的重要性,以及找不到它所導致的危害,大致看到找到它的美好發展前景,以引起更多人追逐它。然而,破譯中國文化基因密碼涉及天文與人文、自然學科和社會學科,是一項浩大的文化工程,也是一個大難題。
因此我呼吁,國家文化部和工信部聯合組建中國文化基因國家攻關團隊,先邁出中國自主品牌走向世界決定性的一步。我們堅信,找準并傳承中國文化個性基因之時,必然是取得中國文化話語權的那一天,也必然是中國輕快時尚服裝真正由大變強的那一天。
時尚內涵的認知
時尚是徘徊于涂脂抹粉,還是聚焦健康生命?“輕快時尚”是很難定義的,我們暫不陷進去,先找著能抓得住的干起來。我所理解的輕快時尚服裝是由“實用價值”、“文化靈魂”和“藝術形象”三根樁支撐的。其實,輕快時尚也不僅僅是服裝產業的專利,也成為工業消費品領域的一切產品開發的一大趨勢。
近幾年,中國服裝產業又戴上了一頂“時尚產業”帽子,這頂帽子很耀眼,也引出了不少說不太清的事。
今年5月23日,清華大學第四綜合教學樓掛上了“真維斯樓”金字牌子,一時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我無意再糾纏該不該掛牌子,只想借此說說“時尚產業”的事。的確,服裝不能與“兩彈一星”相比,但是,服裝業并不那么簡單。20世紀80年代,清華就建成了我國的863計算機集成制造(CIMS)中心,點擊鼠標就可造出機床。我們也經國家科委批準攻關建立了一個服裝CIMS示范中心,時至今日,20多年過去了,光點鼠標來制造服裝還是不行,有些工序還得手動,這仍然是世界性的難題。可見,柔軟的布料比堅硬的鋼鐵還不好對付。
我在想,為什么清華要把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并入自己的版圖,命名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為什么清華要以李政道提出的“科學與藝術是一枚銀幣兩個面”的理論觀點,組建了一個清華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我進而想問,工藝品包括服裝,都是“工”與“藝”的融合物,可時代變了,21世紀的“工”是什么,“藝”是什么,“工”與“藝”又怎樣融合呢?我猜想,清華的決策者高瞻遠矚,已經看清了相當多的學科最終落腳點要在產品所必具的時代感上。
時尚是一個中性概念。眼下,我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時尚看上去眼花繚亂,實則魚龍混雜。這是當今浮躁的社會綁架了時尚中性的集中表現。出現這種狀態,原因很多,其中不乏功利、商業炒作。自然,我們應該大力倡導既積極健康向上、豐富多彩,又富有“工”與“藝”,即高新技術和先進文化相融合的時尚產品,符合國民生活方式的基本價值取向,服務于和諧社會文明的主流風尚。
時尚又是一個以時間為特征的概念。當今信息化時代最顯著的特征就是高速,從而帶來高節奏、高效率,進而帶來人們生活狀態的高度緊張。然而,人總不能時時刻刻都繃著神經,緊緊張張地過日子。怎么放松?各有各的招數。我們提倡用輕快時尚來放松自己,因為輕與快跨進時尚領域,已經不完全是物理參數,而是人精神生活追求的幸福指數。
輕快時尚已不只是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不爭的現實問題。我國服裝產業及其上游紡織各產業包括化學纖維產業,一大批睿智的科技工作者和企業,如波司登、如意、即發、例外等,都在追求“紗支細、面料薄、重量輕、功能多”的產品,先后取得了一大批可喜的成果。在國際上,發達國家早就鎖定輕快又具有多功能性的產品,這是未來市場競爭的焦點,如目前市場上女高檔絲襪,用的9D錦綸還得從國外進口。
“輕快”既是時代不可逆轉的發展要求,又是時代文明的重要標志。根據這樣一個現實,我斗膽提出了“輕快時尚”的概念,盡管我知道它還很單薄、很零散,但只要它符合當今時代的發展大勢,具有可操作性,又有市場需求就行。至于理論問題,伴隨著社會實踐不斷豐富,再不斷系統化就好了。
{page_break}
“輕快時尚”是很難定義的,我們暫不陷進去,先找著能抓得住的干起來。我所理解的輕快時尚服裝是由“實用價值”、“文化靈魂”和“藝術形象”三根樁支撐的。
實用價值,由高新技術之“工”研發紡織新材料,一個是做減法––減重量,另一個是做加法––增細度、增功能。加加減減出具有防護功能、運動功能等輕便、舒適、健康、環保的多功能性服裝,服務于消費者“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愛命之心,人更有之”的現代消費觀。
文化靈魂,通過文化將服裝這個物質“文而化之”,“化”出如同李政道博士所言的“一枚銀幣兩個面”的服裝,展現人的氣質。
藝術形象,這是服裝的外在美化功能。當然,消費是個性化的,審美也是“各美其美”。當今,中國服裝典型形象應該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世界主流時尚相融合形成的,既具中國文化之魂,又具當代風采,提升人的自信,不斷喚醒人的生命覺悟。
其實,輕快時尚也不僅僅是服裝產業的專利,我覺得它是工業消費品領域的一切產品開發的一大趨勢。這已不是紙上談兵,我們身邊的生活用品包括電視、手機、電腦等,無不呈現著“輕快”的大趨勢。輕快時尚服裝最貼近人,更當走在輕快時尚發展的前頭,我們熱切地期待著,在服裝業,輕快時尚邁出更快、更大的步伐。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