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喜鳥品牌的中國式路線
如何建立品牌價值,是吳志澤一直希望破解的難題
上海最繁華的淮海路商業街,正在進行一場史無前例的門店革新。
以LV、Ermenegildo-Zegna領頭的全球頂尖男裝,以及美國服裝殺手GAP等,正在成為這條馬路的新主人。曾經風光一時的本土男裝,卻被迫紛紛撤離。報喜鳥也許是這里唯一的尊嚴捍衛者。
報喜鳥還能挺多久?
“未來10年,中國服裝與國際品牌的競爭將是全面而充分的,過程必然非常慘烈。”報喜鳥董事長吳志澤不想掩飾中國服裝企業的困境,他試圖為報喜鳥尋找出路。
和吳志澤遇到的難題一樣,紅豆也在積極探索,但他們的路徑是降低服裝在公司的主營業務占比,轉向房地產、金融或者新興產業,三家公司去年主營收入占總收入比率分別降低到53.79%、41.61%、17.99%,相比之下,報喜鳥的93.46%代表了吳志澤固守主業的決心。
吳志澤認為當前的中國男裝企業都面臨著“二次創業”問題,但究竟是通過產業轉移方式,還是立足主業方式,是企業自己的戰略選擇。
154戰略
報喜鳥的前身,是吳志澤家族創立于1984年的浙江納士制衣有限公司。1996年,吳志澤舍棄家族模式,走向聯合經營,與報喜鳥制衣有限公司、奧斯特制衣有限公司合并,組建報喜鳥集團,吳志澤占股37.3%,是控股股東。2007年,報喜鳥集團上市。
報喜鳥高速發展的節點,正是2007年。上市不但大幅提升了公司的品牌知名度,而且使公司的銷售收入和凈利潤大幅增長。繼股票發行募集資金3億后,2009年,報喜鳥再融資8億元,大大增強了企業的競爭實力,提高了抵御風險的能力。
盡管如此,與中國諸多優秀企業家一樣,吳志澤心中的危機感從未降低。與國際品牌競爭一觸即潰,這是本土男裝的現實。如何建立自己的品牌價值,這是吳志澤一直希望破解的難題,吳志澤試圖從戰略、渠道、文化上進行二次變革。
戰略上,吳志澤提出兩個思路:
一是多品牌戰略;
二是重新梳理經營理念。
多品牌經營方面,報喜鳥的思路是并購與代理并舉。上市以后,報喜鳥做了5宗重大并購,如收購上海寶鳥、1530萬增資上海比路特時裝、出資1530萬設立上海雅樂時裝、136萬參股上海名歐、介入“FRANISTION”品牌等等。此外,報喜鳥還收購了上海歐爵65%的股權,介入“MAURIZIO BALDASSARI”品牌的代理經營。這些動作,均發生在上海,吳志澤的意圖很明確,挾多個品牌與外資品牌在中國時尚之都上海進行全面抗爭。
梳理經營理念,則涉及到企業內部機制的變革。吳志澤提出“154戰略”的概念,即所謂“一個堅持、五個轉變、四大策略”。吳志澤向《經理人》解釋:就是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顧客為核心”的經營理念,實現“從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從集權管理向分權管理轉變”、“從粗放化管理向精細化管理轉變”、“從計劃配貨為主向市場終端訂貨為主轉變”、“從行政管理向績效管理轉變”五大轉變,執行“一級市場做形象,二級市場做業績”、“一級市場做直營,二級市場做代理”、“一級市場多開店、二三級市場開大店”和“大店做強、小店做專”四大策略,加大擴張力度,加快發展速度。
“154戰略”涉及到組織形態、渠道格局、營銷策略、品牌經營等管理價值鏈的重塑。吳志澤決心先在內部打一場轉型之戰。為了讓集團打贏這場戰斗,吳志澤鼓勵員工去閱讀《狼圖騰》,“學習不屈不饒、群體作戰的品質。”
“‘154戰略’的目的是實現集團的二次創業目標,對象還包括加盟商。”吳志澤希望將戰略前移到終端。
對渠道二次造血
將加盟商捆綁到“二次創業”上,吳志澤志在對渠道進行二次造血。
很多本土服裝現在抱怨最多的是品牌老化問題,但吳志澤不認同,他認為真正的癥結是渠道老化。“中國服裝市場競爭愈為激烈、殘酷,不進則退,部分加盟商隨著年紀的增長、財富的增加,失卻了當年的豪情和斗志。”
他對所有投身報喜鳥事業的加盟商說:“第一次創業,我們從無到有,積累了一定的實力,解決了生存問題。然而,沒有變革,就沒有發展,沒有發展,就面臨衰亡。”在吳志澤看來,將加盟商捆綁到“二次創業”,不僅是新一輪造富行動,也是讓加盟商進行轉型。
吳志澤加大了對加盟商的扶持力度,包括對廣告、VIP活動的資金投入,通過多項優惠政策幫助加盟商擴大經營面積,豐富產品品類,并通過公司強大的人力資源幫助加盟商建立優秀的團隊。報喜鳥5月28日的公告稱,擬用一年時間,投資1.2億元,資助加盟商購買營業店鋪。條件是,被資助的加盟商,在15年內必須經營報喜鳥的品牌。報喜鳥砸下的這1.2億元渠道資金,被多家證券機構看好,廣發證券認為:“154戰略”對報喜鳥的增長模式,將由“毛利率驅動”轉為“規模和毛利率的雙輪驅動”。
截止2010年底,報喜鳥已經擁有856個門店,而根據公司公開信息稱,今年擬新增180家報喜鳥門店、100家圣捷羅門店(旗下品牌)。
重塑品牌價值
即使沒有外資品牌的侵襲,中國服裝品牌仍然要直面品牌再造的痛楚。報喜鳥和它浙江服裝業的同行美特斯邦威、杉杉、雅戈爾等,采用了同樣的策略,就是進入上海,以上海品牌的身份自居,但這只是表面功夫,真正決定品牌價值的還是其內在的文化。
報喜鳥正在進入品牌再造的新階段。“重塑民族品牌”是吳志澤找到的一種出路,這一觀點并不新鮮,但如何重塑民族品牌?
與藝術聯姻,是吳志澤行動的第一步。“許多外資頂級品牌深諳藝術元素與文化傳承,對其品牌推廣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響。”熟悉夏奈爾、迪奧、阿瑪尼、杰尼亞等一線大牌運作之道的吳志澤向《經理人》表示:“國外品牌進入中國市場,都舉辦了眾多具有影響的大型藝術活動,但至今沒有一個本土品牌真正致力于當代中國藝術的推廣和普及。”
吳志澤決定向國際頂級大牌的藝術贊助做法學習。為此,在2009、2010年連續舉辦了兩屆“報喜鳥新銳藝術人物大獎”,分別對各個藝術領域的新銳人物進行褒獎。
但這一行為,也遭致輿論質疑,認為報喜鳥支持藝術帶有商業目的。“不可否認,我們確實希望通過大型的藝術活動推廣品牌,為品牌注入新的內涵,提高知名度與美譽度。2012年,我們還會推出‘新銳系列’的服飾產品,將獲獎的畫家、雕塑家的經典創作融入到我們的產品中來,同時在我們的店鋪陳列中也將開設‘新銳文化展區’。”在吳志澤看來,報喜鳥與藝術攜手聯姻是一件雙贏的美事,沒有對錯之分。“為什么國際大牌能夠贊助中國藝術,而我們本土品牌就不能這樣做?”
無論如何,堅持主業,是吳志澤始終牢牢堅守的企業路線。無論報喜鳥最終是否能成為百年品牌,但它堅持的本質路線,值得當下陷入困境的中國服裝業深思。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