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價格倒掛5年之內難解決
商務部部長奢侈品在我國的銷售價高于海外價的問題不會得到解決。
探索外轉內產品直接內銷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日前指出,商務部的一個調查顯示,手表、箱包、服裝、酒、電子產品五類產品的20種品牌高檔消費品,海內外的差價,內地市場比香港要高45%左右,比美國高51%,比法國高72%。部分國際品牌奢侈品售價高于國外的現象,已影響到了決策者對貿易平衡的判斷,引發中國政府部門的關注。
奢侈品在中國生產,再出口到境外,再進口內銷直接推高了價格。為此,陳德銘曾經指出,很多國際名牌產品是在中國生產的,為什么出口后再內銷呢?這既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又增加了物流費用。陳德銘認為有必要探索讓外銷轉內銷產品直接在國內銷售的途徑。
中國有大量的加工貿易在國內制造,再運到海外去,比如有些電子產品、高檔服裝,按照現行的加工貿易政策,在中國加工以后必須出口,而不能在中國市場銷售,否則稅收就要提高。
分析人士指出,商務部的表態對解決加工貿易內銷問題、緩解中國順差過大的國際壓力以及“奢侈品比海外貴”的國內壓力上發揮關鍵作用。
境外購物年耗數百億美元
據悉,我國大量的游客赴境外旅游都會采購商品回來。據估計,中國個人單次海外采購量大概是1000美元,有這么多中國赴海外游客帶回來的商品都沒有計入海關統計,這實際上低估了中國數百億美元的進口規模。而且,隨著國內消費檔次的提高,奢侈型消費品現在變成了普通消費品,所以相關政策的制定和整個政策體系面臨著挑戰。
根據國家旅游局的數據,2010年國內旅游人數21億人次,總收入約1.1萬億元,人次支出524元。相比之下,中國2010年出境旅游5400萬人次,旅游花費480億美元,人次支出約合人民幣5800元。出境旅游人次支出是國內旅游人次支出的11倍,是入境游客人次支出2300元的2.5倍。中國出境游客消費高的主要原因是購物,購買主要是箱包、皮具、珠寶等奢侈品。全國政協委員、大連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在今年“兩會”的提案中表示,游客蜂擁到境外購買奢侈品,主要原因是中國在進口環節對奢侈品征收高額稅收,導致國內外同類商品產生巨大價差。
奢侈品進口需繳稅50%以上
就“奢侈品比海外貴”的問題,陳德銘曾分析三點原因:一是部分海外市場沒有關稅,如香港地區實行零關稅政策;二是內地高檔消費品分銷體制剛剛建立,層次多、費用大,增加了高檔消費品在內地的交易費用;三是金融危機后,海外產品在其所在國家地區為了促進消費,進行折扣和降價處理。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分析的三個主因與陳德銘略有差異。他認為,一是跨國公司的分銷體系、定價體系有所差異;二是國內品牌商品種類相對較少,消費者選擇較少;三是部分品牌商品的綜合進口稅率比較高,包括關稅、消費稅。
據了解,進口的高檔消費品在國內的綜合稅負較高。以進口化妝品為例,需要繳納進口關稅、消費稅和增值稅三項。產品的種類不同,進口關稅也會有所差異,從6.5%到18%不等,增值稅為17%,消費稅則高達30%,累計需要繳納50%以上的稅費。
炫耀性消費推高奢侈品價格
此外,國內奢侈品價格倒掛還因為中國國民消費奢侈品還處于初級階段,即炫耀階段,把奢侈品消費簡單地認定為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還未到欣賞階段和體驗階段。這也促使國外奢侈品公司進行歧視性定價,從而推高了奢侈品在中國的價格。
所謂炫耀性消費,指的是富裕的上層階級通過對物品的超出實用和生存所必需的浪費性、奢侈性和鋪張性的浪費,向他人炫耀和展示自己的金錢財力和社會地位以及所帶來的榮耀、聲望和名譽。
世界上奢侈品消費的平均水平是自身財富的4%左右,而在中國,用40%甚至更多的比例去“苦求”的情況并不罕見,這就是非理性消費觀。而中國目前奢侈品展的扎堆,似乎正在刻意培養這種非理性的土壤。雖然還遠未達到奢侈品消費的階段,但中國恰恰是全球奢侈品消費成長最快的國家。這其中有很多因素,社會輿論的推動是很重要的原因。
還有,國內一線城市商業租金成本較高,也是造成奢侈品售價較高的因素之一。
稅制合理化解決奢侈品價格倒掛
針對奢侈品價格國內外倒掛,陳德銘表示,我國將大力培育市場競爭的主體,包括培育中國高檔、優秀的消費品品牌來促進市場競爭。在完善物流配送體系方面,我國正在制定“十二五”商貿物流規劃,充分發揮第三方物流的作用,降低商品流通交易成本。此外,我國還將轉變和創新零售模式。陳德銘表示,我國將出臺優惠政策,減輕零售企業負擔。
姚堅提出,需要采取綜合措施,包括進一步給外商投資企業創造中國分銷運營環境;跨國公司、零售公司給中國市場合理的價格定位和銷售策略;由商務部會同海關總署和稅務部門完善加工貿易產品的內銷政策。通過稅制進一步合理化來逐步解決這個問題,這是商務部的綜合對策之一。{page_break}
事實上,早在2009年,為了把巨額奢侈品消費留在國內變成內需,商務部正在研究降低部分奢侈品相關稅率問題,只是相關措施一直沒有出臺。
業內人士指出,僅靠降低關稅并不能降低奢侈品價格,并不能真正解決奢侈品價格倒掛的問題,還需形成理性看待奢侈品的消費觀念,避免廠家歧視性定價。
在中國漲價預留足夠利潤空間
對很多經常購買奢侈品的顧客而言,奢侈品每年漲價幾乎是個“鐵律”。繼去年7月上調部分產品價格后,從4月1日起,大牌LV(路易威登)再次啟動了新一輪調價。而Dior、Celine等品牌也無一例外地在最近調高了部分貨品的售價,幅度在5%-15%。
據悉,香奈兒(Chanel)上海專賣店也從4月1日開始對香奈兒腕表系列提價,漲幅估計在7%左右,香奈兒手袋也將會漲5%-18%,部分手袋甚至漲20%。深圳路易威登(LV)旗艦店從3月1日開始已全線提價,全國范圍的平均漲幅為5%左右,部分產品漲幅略高于平均漲幅。
業內人士指出,奢侈品商在中國的漲價是有“預謀”的,未來奢侈品集團都會轉戰中國,人民幣升值預期、商務部又提出未來要縮小奢侈品海內外差價,為了給將來預留足夠的利潤空間,奢侈品商在中國將要或者已經進行“預謀性”漲價。
據分析,奢侈品提價更多的是一種價格策略,為了提高和鞏固自身高端的品牌形象和價值。在匯率變化、通貨膨脹等因素的影響下,如果奢侈品不漲價,則意味著在貶值,這樣奢侈品商就會流失很多固定消費者。業內專家指出,從成本測算上來說,奢侈品牌是最不應該漲價的,它們的利潤率非常高,基本上是三分成本七分利潤。
價格倒掛商品不僅僅是奢侈品
業內人士指出,商務部的愿望雖然是美好的,但是,這可不是商務部一廂情愿的事情,牽涉到許多部委,其他部委從自身利益出發,不一定會認可商務部的想法。另外,雖然一些奢侈品品牌正在取消代理制,但這僅是很小一部分,大部分奢侈品還是依賴代理制的。中國市場這么大,特別是三、四線城市,沒有代理商的運作很難發展。因此,奢侈品價格倒掛問題近5年內很難解決。
業內人士指出,其實,在我國豈止是奢侈品價格倒掛?目前中國大陸大部分商品已經貴過美國,汽油、商品房價格高于美國一倍,汽車等耐用商品也比美國貴。更加可怕的是,蔬菜、水果等日用消費品價格直趕美國,一部分已經貴于美國。因此,比奢侈品價格更急迫需要解決的是日常消費品以及汽車、住房等耐用品價格高于國外的現象。
中國的高物價中生產成本并不高,到終端零售市場的畸高價格主要是流通成本推高的。流通成本中政府主導的高過路費和各種高收費,國有壟斷企業產品如高油價等是中國大陸高物價的主要推手。關鍵是政府是否有勇氣拿自己主導的高過路費、高收費以及國有壟斷企業產品高價格開刀。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