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多國際奢侈服裝品牌積極開拓中國市場
當歐洲和日本的消費者都收緊腰包的時候,富裕起來的中國人釋放出了積蓄已久的力量,他們對奢侈品的狂熱相比當年日本人的狂熱有過之而無不及。世界奢侈品協會的數據顯示,中國消費者每年在奢侈品市場將在5年后達到146億美元,超過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貿易與消費中心。
就以2010年為例,根據咨詢機構貝恩顧問公司的預測,美國高級服裝、配飾、餐具、化妝品和首飾銷售下降了16%。日本降幅10%,歐洲降幅為8%,中國大陸奢侈品銷售則增長12%。面對這種狀況,意大利品牌GUCCI執行副主席、全球公關經理MimmaViglezio用“爆炸”一詞來形容中國的奢侈品消費市場。他說:“在這個國家,有1.75億人是奢侈品的消費者或者潛在消費者,即使其中只有10%的人開始行動,那也意味著是兩個香港人口的總和。”
這個時候,“到中國去”成為了眾多奢侈品牌的新口號。而DIOR早就在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了對中國市場的探索,1994年,中國上海就有了第一家DIOR店鋪,如今,在北京、深圳、杭州、沈陽、成都、大連、青島、天津以及廣州都開設了DIOR專賣店,一張大網已經在有購買能力的城市全面鋪開。
開店的投入獲得了豐厚的回報,DIOR首席執行官SidneyToledano表示,DIOR在中國獲得了銷售額的成倍增長,這個市場的發展速度太快了……“我指的不僅僅是銷售數字,還包括他們對品牌的理解深度及購買需求。”雖然沒有透露一些具體的數據,但他表示將在中國有潛力的地區,繼續開設新的店鋪,并更新那些已開設的店鋪。
對一個市場的重視如何體現會更加明確?奢侈品牌的做法通常是開店的同時,舉辦一場意義非凡的大秀,當然,統領品牌風格的靈魂人物一定要在這次大秀中出現,只有這樣,才能將活動帶入高潮,給人們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CHANEL、ARMANI等品牌采用的都是這種方式,DIOR也沒能免俗,但與其他品牌不同的是,DIOR沒有在作品中用到諸如雷鋒帽以及旗袍領等中國元素,DIOR走的是另一條路子。JohnGalliano用純法式設計展現鮮明的法蘭西新形象,完美地呈現出法國人的工藝和才華。他說,他想要創造出一種“左岸的、頑皮的、新橋戀人式的”氛圍。他相信這種氛圍不管在法國還是在中國都能引起共鳴。“我認為我們的巴黎和上海是姐妹——她們擁有同樣的愛和激情,既注重傳統,又講求革新。”無疑,他想以此來拉近巴黎和上海的距離。
毫無疑問,這次嘗試獲得了成功。明眼人都明白,DIOR已經加入到了對中國市場的爭奪中。
事實上,2010年DIOR在很多市場的發展都不錯,其凈收益比2009年增長了81%,達到了126萬歐元,其總收入增加了19%,達到211.2億歐元。光上半年,其時裝的銷售增長了10個百分點,達到3.73億歐元,光在自己精品店內的銷售額就增長了17%。而這些數據也成為DIOR在中國市場開始新征戰的最大動力。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