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創新:中國服企提升的不二法寶
“中國只有賣出8億件襯衫才能換回一架空客。”這句話是曾任中國商務部部長的薄熙來在巴黎原本講給歐盟貿易代表聽的,旨在平息他們在中國紡織品出口的凌厲攻勢下難免激動起來的情緒。然而,作為中國人,聽了這番話,心里卻不是滋味。
眾所周知,我國是世界最大的玩具生產國,但沒有一個世界性的自主品牌,一個芭比娃娃在美國的零售價可以賣到9.9美元。但在芭比娃娃最大的產地珠三角地區,生產一個芭比娃娃,中國企業只能獲得0.35美元加工費,品牌所有者則獲得了利潤的最大頭。
巨大的制造能力沒有帶來相應的豐厚利潤;打火機、皮鞋、彩電等貿易摩擦,讓中國企業應接不暇:近年來“用工荒”問題的日益突出,從而導致勞動力成本上升,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國廉價勞動力成本正在逐步消失,對于勞動型密集企業來說,將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轉型、自主創新成為中國企業生存下去、
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必由之路。
找準參與國際競爭的模式
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非金融對外直接投資590億美元,過去8年,對外直接投資年均增速為52%,累計達到2588億美元。根據商務部、全國工商聯的調研情況,去年上半年,我國境外企業資產總額超過1萬億美元,民營企業占30%以上,境外投資企業數量,民營企業占80%以上,民營企業已成為我國實施“走出去”戰略的重要力量。
然而,據了解,目前,我國大部分企業出口是貼牌加工,生產方式處于加工、裝配這一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的環節,自主出口品牌薄弱。
民營企業要在國際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必須突出企業在創新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果不走自主創新的道路,愛國者必死無疑”,這是全國政協委員、華旗總裁馮軍在中國入世之后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說的話。
讓馮軍感到壓力最大的是韓國的數碼產品對愛國者造成的威脅。
然而,事隔10年,當馮軍回憶起愛國者如何抵御“韓流”的體會和經驗時,他表示,與其死守,還不如走出國門,尋求海外市場發展的機遇。但當我們一旦決定要走出國門的時候,就一定要考慮自己的優勢和競爭力是什么?尤其是在自主創新方面。大企業在自主創新上優勢明顯,如有資金、能承受失敗的風險、市場判斷準確。因此,許多中小企業有一種錯誤認識,即創新是大企業考慮的事,小企業沒有能力也無緣創新。其實不然,中小民營企業搞創新也同樣有其自身優勢,即它們對市場反應敏銳、決策果斷;管理靈活,實施快;更易于激勵研究人員的創新積極性;易于把握創新的機遇。
馮軍說,以愛國者為例,我們是中小型民營企業,沒有實力去并購國外企業,所以我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學《渡江偵察記》里面的小分隊,用滾雪球的方式,以國內為根據地走出去。我們前期去了解當地的需求,在當地設辦事處,用中國的研發結合當地的需求,來提供高質優價的產品和良好的服務,在經濟危機下,為全世界創造新的價值,
然后賺取外匯,拉動國內的內需,并贏得全球消費者對中國品牌、中國產品、中國服務的信任和尊重,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因此,每一家欲進入國際市場的民營企業,應先找準自己參與國際競爭的模式,才能避免走彎路、走錯路。
中國動力嫁接全球品牌
與華旗不同,復星是一家全球領先、專注中國成長動力的民營投資集團。如何提高國際競爭力?復星的做法是積極探索中國動力嫁接全球品牌的可行途徑,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2010年3月,復星與凱雷集團成立中國首家中外合資私人股權投資基金公司,復星首獲國際同行高度認可。6月,復星投資全球領先的旅游度假集團——地中海俱樂部,充分詮釋了“中國專家、全球能力”這一復星式投資的理念,邁出全球化投資第一步。
2011年1月,復星與美國保險業巨頭保德信達成戰略合作關系,保德信出資5億美元成為此合伙制基金的有限合伙人,復星向該基金投資1億美元,并擔任負責投資決策的普通合伙人。這是復星整合全球資源的一次重大突破,標志著國際著名機構投資者對復星管理團隊、品牌、投資能力、規范運作的高度認可。
“對復星來說,更重要的是要積極探索如何把中國動力嫁接到全球品牌。我們采用兩種基本模式:第一種就是怎么把中國市場跟全球資源嫁接在一起;第二就是怎么把中國動力和全球品牌嫁接在一起。”全國人大代表、復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表示。
他坦言,要真正做到全球化,并不是那么容易。但有幾個問題應引起重視。首先,要有承諾、堅持和自律。承諾之后,就要堅持做下去,不能因為失敗了就不敢做。其次,先做好中國的專家,尤其是在消費升級領域做好中國專家,我們才有機會成為國際企業在謀求中國發展時候的吸引對象。第三,需要盡快提升我們在海外發現和把握、能夠分享中國成長的國際投資機會的能力。這里面包含了我們人才的問題、包含了我們怎樣用到我們已經有的這么多伙伴,能夠成為我們全球投資后的咨詢平臺。第四,提升全球融資能力。不僅用中國市場的資金,還要學會用全球市場的資金來支持我們全球的發展。第五,培養全球項目優化運營的問題。第六,既然進入了全球化領域,我們需要與全球標準對接,要讓歐洲人、美國人完全懂得我們在說什么,我們的表述、衡量標準應該跟他們完全一樣,最重要的就是整合全球資源。
人才和企業環境是核心
企業競爭的核心最終是人才的競爭。2010年3月28日,中國吉利汽車集團與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在瑞典正式簽約收購沃爾沃100%的股權,這是中國汽車行業首次全面收購海外豪華品牌。
吉利之所以有這樣的大手筆,源于吉利董事長李書福對自己實力的自信,尤其是對吉利團隊的自信。
“吉利從創業伊始就十分重視人才引進和人才培養。”李書福說,他們先后創辦了北京吉利大學、海南大學三亞學院和浙江吉利汽車技術學院,受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委托,吉利還創辦了浙江汽車工程學院,成為首家專門培養中國汽車車輛博士、碩士的研究生院。
“目前,來自全球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的數百名外國專家在吉利工作。吉利既是一個企業,更是一個學校,我們提倡‘人人是老師,人人是學生’,通過國內外專家的交流、相互學習、聯合工作,成長和鍛煉一大批的吉利汽車人才和國際化人才。為吉利參與國際化競爭、海外并購準備了必要的條件。”李書福表示。
談到如何重視人才、留住人才?李書福說:“要有實際行動,而不要只掛在嘴上。一定要讓員工看到并感受到在你的企業工作能實現自身價值,最重要的是能讓員工看到希望。”
比如,在吉利即便是普通工人也有升遷和學習的機會。吉利實習工人小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并不在乎工資掙多少;我覺得在吉利工作能讓我看到我的未來是什么樣,最主要的是我還想有機會去讀書,而吉利會給我這樣的機會。”
為了能留住員工,6年前,吉利就開始建造了自己的公共商品房——吉利花苑。“我們就是要讓員工看到在吉利工作,五六年,七八年,他們都能夠買得起房子,看到一個希望。”李書福說。
由于吉利把重視人才、尊重員工落到實處,因此,當愈演愈烈的“用工荒”來臨的時候,吉利卻沒有遭遇危機。
李書福同時表示:“中國企業要想提升競爭力,創造世界名牌,企業要實現轉型升級目標,首先要把社會大環境和企業環境解決好,特別是企業一線勞動者的各項權益落實好,包括養老福利、社會保險、醫療體制、居住保障、技能教育等等,在提高企業一線勞動者經濟地位的同時提高他們的政治地位和榮譽感。讓每一個員工安心地、心情舒暢地做好自己想做的工作,發自內心地去奉獻,發自內心地為社會、為企業做貢獻。在這樣一種工作與生活的環境中,企業產品的質量才能保證,技術進步、科學發展以及創新型國家的建設和企業轉型升級目標才有可能實現。”
用知識產權保護創新和競爭力
“成長中的中國企業,尤其是快速發展的中小企業,若想在競爭中獲得優勢和更多的資源,除了創新沒有別的出路,而自主創新的前提是要有法律和行政手段來保護。”全國政協委員、研祥集團董事長陳志列指出。
從相關統計數字可以看出,在目前全球經濟形勢下,凡是具備較好知識產權環境的地區,凡是具有自主品牌和核心技術的有競爭力的企業,普遍具有很強的抗風險能力,而且保持了非常快速的發展。
“只有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企業才能有效的保護自己,取得較高的產品附加值,提升國際競爭力,作為正在致力于民族品牌國際化的愛國者,對于知識產權在中國企業走向世界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感受尤為深刻。”馮軍表示。
馮軍認為,對于高科技領域來講,現在其實是中國人走向世界、參與國際競爭的最好機會,因為新的科技往往能夠重新洗牌,能夠給年輕的中國品牌和中國企業創造后來者居上的機會。但高科技領域能否打造世界級品牌的關鍵,也是我們中國目前普遍遇到的一個挑戰,就是知識產權。為了中國品牌的可持續發展,我們必須要重視知識產權。我們不該把知識產權看成是一個“敵人”,而應該把它當作我們獲得財富的智慧寶庫,在形成我們自己的專利的同時,也能把世界上制造大國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一旦我們把知識產權拿在自己的手里,把這些標準拿到自己的手里,我們就有了話語權、定價權;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就會立于不敗之地。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