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希米亞”風潮
2002年時,我帶著十幾名研究生撰寫了一套時尚類叢書《時裳.com》。學生寫的一篇文章中,結束語是:“你波希米亞了嗎,”我覺得挺好玩兒。緊接著,就發現各種刊物上常見出現這樣一些寫法,如“今秋流行很上海……那人風度很英國”,媒體上報道國外女性崇拜政治領袖時,甚至用了“普京很男人”這樣的詞兒。甚至于《人民日報·海外版》副編輯鄭榮來先生在其文章中說我文筆好時,也用了“很文學”的寫法。鄭先生絕對是文化人,由此可見這種寫法本身也是一種時尚,一種流行。雖說極不合語法,大家倒也讀得懂。
按地區解釋,波希米亞是捷克地區名,原是日耳曼語對于捷克地區的尊謂。狹義的是指今天南北摩拉維亞洲以外的捷克。世界上的游蕩民族吉普賽人源起于印度北部,但長時期聚居在波希米亞。因此,維克多·雨果著《巴黎圣母院》中,將美麗的吉普賽女郎愛斯米拉達稱為”茨岡人”(東歐和意天利習慣稱其民族為茨岡人),或稱“波希米亞姑娘”(法國人稱其為波希米亞人),后來都按照英國人的習慣稱其為吉普賽人了。無論是吉普賽還是波希米亞,基本上成了流浪民族的同義語。
2002年以來,日常著裝中流行的皮條流蘇、皺褶袖口、小皮靴等,被炒得火熱。青年人急匆匆換上時髦服式,唯恐落后。于是,波希米亞被一遍遍提起,年輕人認為這種流行風格從那里發源。
是不是這樣昵?依我看,如今所謂的波希米亞,已不能再用地區或民族的具體名稱來解釋,表現在服飾上的則主要是一種流浪民族的服飾風格。我們更可以將其看成是現代青年(特別是發達國家青年)繼20世紀60年代“嬉皮士”、80年代“朋克”之后又一次對傳統同時對現代社會反叛意識的一種表現形式。
生活在20世紀后半葉的年輕人,當他們感到衣食無憂時,就開始對物質生活厭倦了。他們在反對傳統禮儀的同時也表現出對現代社會的不滿,于是,想方設法玩出點兒新花樣。表現在服飾上的例子很多,如牛仔裝,這一百多年流行不衰的時裝神話,就因為人們在牛仔裝上感受到了那種與機械、電子時代格格不人的粗獷和豪放。乞丐裝不也是這樣嗎?在用不著“縫縫補補又三年”的著裝者中,反而覺得補丁是一種手工的痕跡,是一種特殊的裝飾。嬉皮士還僅是玩世不恭,到朋克時已是驚世駭俗了。
波希米亞實際上成了時尚導語。穿慣了前一輪時裝的人們,又在炒作并嘗試新的一輪時裝,因此總要找出一個神秘詞句,最好還一段美妙的傳說。從服飾文化角度說,是人們被新鮮感所驅使的好奇心總也滿足不了,城市的規范與喧囂也極易使人們去尋找游蕩的自由和昔日的寧靜。具體到商業角度上,如果不想出一個新的熱點,怎么去賺取利潤呢?
總之,服飾史就是這樣如江河之水,后浪推前浪的。這時我們不妨問問自己,你“波希米亞”了嗎?說實話,我也不只一身衣服在“波希米亞”,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即將過去,人們喜愛的“波希米亞”仍然不肯離去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